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亚布力“再议中国企业国际化”分论坛文字实录

2013年02月23日 20:07
来源:凤凰财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再议中国企业国际化

主持人:再议中国企业国际化。国际化的成果,都享受到了,我们也感觉到国际化在我们的门外边了。我们今天参与讨论好几位朋友,他们在国际化方面走在前面,他们是先行者试水者,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今天会分享他们的成绩,分享他们的一些看法。

另外一方面我们有很多的学者,不过今天的学者不像昨天的学者企业家,会打起来,我们这儿大家都是一个方向,会是一个方向的,会从不同角度提出来国际化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我们有哪些机会。我们这个组还有坐在我右边的这位他是美国并购集团的总裁,他是美国最大一个并购的网络,在他的网络里有好几万专业做并购各大投行各大会计事务所律师所的专业人士都是他的会员。今天我们非常特别感谢邀请到他。

我们今天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今天参与讨论的有十二位嘉宾,我们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平均每个人的时间不到五分钟,所以我做这个主席特别困难。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我首先宣布规则。每个人连续发言不可以超过五分钟,最好能节约时间给别的朋友,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把我们的问题讨论清楚,在座的很多人都希望听听大家的高见。我相信我们这个讨论组是我们今天这个论坛非常有意思的讨论组。

首先让每个人自我介绍一下,我们大家都认识一下我们今天讨论组有哪些先生,他是来自什么样的机构,机构做什么的。然后你就这个国际化的问题三分钟时间,先把你的观点拿出来,然后我们再围绕这个来讨论,我在事先已经跟几位都发了Email,让大家知道讨论什么问题,大家有兴趣讨论什么问题,有几位给我们写了很长关于我们今天下午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我给秘书处了,将来分享可以跟秘书处要,我们有一个书面的东西,今天讨论是新鲜的,非常重要的这些观点。刚才跟郭总商量了一下,本来让他发言,他说想听听大家的,我想晚一点,但是一定让郭总讲,郭总给他五分钟的时间多一点。

我们最远的,顺时针这样。

王东:各位大家好,我叫王东,我是来自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目前负责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的国际业务。

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我感觉有这么四个方面。

第一,比较老套的话题,未来来讲总体看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挑战主要是站在中资企业发展速度和变化是比较突然的,那么对于整个国际并购市场来讲,这个冲击也比较明显,因此在原有的格局里面,中资作为一个比较大的bear成为很多市场中的大象,这样一定会遇到很多抵触,挑战是必然的。在机遇背后,尤其是欧美市场并购的机会和价值不断具有吸引力而且不断提升,这些机会也是不容错过的。

第二,在国际化方面,从企业来讲,如果能在政府支持下,尤其在十二五规划里面,对于一些产业支持下做一些产业需求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并购对未来是有指导方向的。这方面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尤其是矿业领域中国政府实际上有很多支持了。未来制造业、服务业、消费品业继续有支持,实际上有很大进展的。

第三,国际化需要一个开阔的心态和合作的态度。这个也是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注意的问题。

第四,从增长的前景来讲,根据过去几年的数字来看,中资企业并购的变化,国际化以及在收购兼并过程中的变化还是有几个重要的特点,尤其是这个展示了很多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机会。首先是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有一些在市场尤其在欧美市场,无论并购交易的综数还是交易的金额都在成倍地增长。 另外在交易行业结构变化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结构变化对未来企业和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有着重大的支持作用。第三我们非常欣喜看到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国际化主要的力量,我们今天在座的很多都是民营企业在国际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家。民营企业在过去发生了很多经典性的交易。这些交易对于拓展将来交易的空间,对于企业并购国际化的层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就说这么四个观点。

主持人:谢谢王东。

翁以登:我在美国政府工作了二十多年,所以我对美国的一些情况,虽然我现在不是在政府,但是比较了解。

我主要讲一讲中国企业走到美国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其实这个走出去,已经谈了很多年了,这也不是再议,是再再再议。我记得十几年前一个商务部的副部长已经在海南岛的一个会议已经说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十几年前,陆陆续续也赏识了很多,特别是金融风暴2008、2009年有很多人非常想出去并购。地的确像王总讲的这个趋势是往上走。可是我给你一些简单的数据,你看见,其实这些统计是非常非常小的一些统计。比方现在总共这么多年,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是200亿左右,200亿左右美元左右,大概两百亿项目。我不知道它以前翻跟头翻了多少,翻到现在5%都不到,所以对美国就业影响是三万亿以下,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数据。你也知道,面对一些问题,被投资的国家,公司投资进来就业怎么样帮助本地的就业是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真的起的作用是不大。虽然有人预计,再过十年五年,可能是二十万三十万,就算二十万三十万,在美国整个就业情况还不是这么多。最主要是关键的行业里面,现在投资大多数在能源,第二是房地产。

另外一个数据值得讨论,2/3投资者跟中国的政府有关系。民营企业是1/3都不到。我就不讲谁去旧金山买房子了,或者到洛杉矶买房子,这可能是算得到算不到就不知道,我说可以统计到的,民营企业在现在为止,在美国的投资还是占的极少。

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对美国来讲很大的一件事,只是雷声很大,雨点不大。

第二无可否认有一点值得注意的,现在到美国投资你非要注意政治情况。几年前我在亚布力论坛也讲过,中国企业家在中国为什么这么成功,因为它是50%它脑袋因为它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商家,另外50%脑袋它是非常精明怎么样跟邓政府大到,他非常了解中国政府的情况。这些企业家到了美国以后,发现你在美国大多数的时间是一个商业的运作,并不是很需要跟政府打交道。这时候几年讲的话,我认为开始这句话是不对的。我认为现在政治关系在美国,要知道一些策略性的,这个是越来越重要。变成外国公司在中国往往有一个做政府关系的,他认识区长认识区委书记,认识规划局,认识省长、市长等等,以前在美国做生意不需要的,你到那儿开一个店就开一个店,现在呢中国公司要过去的话,尤其一些敏感的行业,用一个在美国制造政府关系的人,现在开始是重要的,这样就变成咨询公司。有几千几万中国公司帮助外国公司在中国怎么开拓市场,现在开始有一些咨询公司是帮助中国公司在国外,以前你可能认为只是一些经济的支持,现在经济的支持非常强,对美国的一些政治支持还是不够强,所以变成这些咨询公司作用,比以前大得多。而且很多的咨询公司在香港都有公司的。这是我认为最近三四五年的一个转变,认识到在美国走出去,不管是上市还是投资,还是并购,都是需要注意政府关系。

谢谢。

主持人:谢谢,翁先生观点以前中国到美国搞投资不需要跟政府打交道,现在需要跟政府打交道。

王巍:从我们公司看近四五年的业务大部分是外贸业务。并购协会这样一个民间组织,海外三个分会,美国、香港、日本,中国民间并购协会在国外都是这样的。今天第一个观点不是中国是不是国际化的问题,而是每个企业都要考虑为什么你还没有国际化。这是一个问题。无论在贸易、资本各方面,始终还没有国际化走,我觉得今天你是不是变成恐龙或者慢慢希望退化,这是一个大的问题。要考虑为什么还没有国际化。

第二我们过去很多成功在国际领域上要重新来过。整个心态规则、行为模式统统改变,因此我们要重新学习。中国企业家用创业心态在全球市场上重新来一遍做商人,这是不一样的。在中国过去特殊情况下成功,不以为着在国外成功。很多很牛延伸到国外结果一败涂地,很多大型企业不说了,创业失败。我们再造中国国际化心态的问题。

第三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一样,它有经济周期、商业周期,也有政治方方面面的原因。因此在国际化成功和失败都是正常的,所以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国内,现在我们在传媒界,在政府监管界,动辄拿一个海外贸易、资本各方面出现的挫折,反过来教育我们,如何如何你们不懂风险不足,又是什么什么问题,我觉得我们把它作为商人来考虑问题,不要考虑太大。所有的风波,所有的挫折都是正常的。

我想就表达这几点,谢谢!

主持人:谢谢王巍。

郑国汉:过去这十年在海外的投资是异军突起,突飞猛进,引人注目。但是看整个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存量,到2011年也就是一年前,量值到3600多亿美元。跟全世界比,它占了1.73,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数目,跟美国占21.3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可以想象到,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海外投资还可以继续发展。问题是多快多大。

我们假如把中国GDP跟全球GDP比较,现在2011年已经超过10%,十一点多,从那个角度说,中国GDP份额上升,中国GD人民币国际化对将来投资外汇提供另外的来源,我们现在预算几万亿美元用不完。

中国未来两年发展多快,出现一些瓶颈或者是阻碍。

一个是东道国结束中国投资的程度,这里面既有政治因素,也有中国企业在外边投资的形象,除了赚钱之外还会关心什么,是否只是到这边把矿产挖走就没了。现在无论是非洲还是美洲,这种投资的情况都很难接受。

政治因素我觉得是很重要。我觉得中国企业现在到外边去都收到不同人的批评,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中国人。是否国际化就不分人种?实际上分人种的。因为你是中国人,不属于在北美,就是说欧洲人的地方,美洲、欧洲人的地方,澳大利亚,你是否是欧洲人,广义的欧洲人还是他们的后裔,还是有差别的。很简单,给你一个例子,英国在美国是最大的外资,就是它存量是最大的,比第二的日本人还大很多,但是从来没有听到,怀疑英国人到美国来投资,有哪个问题。但是对是日本人,阿拉伯人以前都出现过怀疑,出现过反抗的情节。国营企业,虽然我们刚才提到民营企业到外边去投资越来越多,但是最大部分还是国营企业,我讲的大部分不是50%,80%以上。第三国营企业他就会引起更大的议论了,因为他们认为是中国政府的能指挥的商业机构,这里面将来存在机会。

第三,我们过去这几年尤其是大批的投资,不是我们所谓的绿地投资,都是通过兼并并购过来的,并购东道国更多,绿地投资就是新建的,从零开始的。有一些听起来没有道理,但是好像有道理。

第四,我们到美国去投资的企业,可能在伊朗或者是其他地方也有投资,然后做这些事情令美国不满,因为他要制裁伊朗或者以前的利比亚,这些要增加议程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这些国家不受欢迎其中原因。

另外原因可能就是说,我们企业除了赚钱以外还要想什么,可能要想宽一点了,赚钱以外还希望能够投入这个社会,当地的社会,能够作为对他们的贡献。所以在这里,我就认为中国国企最好到国外投资的时候,减少国家、企业那种感觉,尤其不要太说你是代表中国政府或者是中国整个环球策略,引起人家更加怀疑你。就是说你在商言商,尤其投入人民币照顾他们的生活、慈善事业,这些都必须做的。

所以我觉得基本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继续发展,但是问题也有不少,而且这些问题还是结构性的,希望国企注意。民企更加不要说跟政企什么关系了,说了对你没有好处。谢谢!

王东:感谢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刚才两位教授提到的数字我稍微解释一下,他们提到数字没有错的,我们另外角度看出讲这个存量问题,中资企业对还外并购累计资金三千万左右。但是我们看到过去十年,其中2/3发生在过去的十年,其中一半发生在过去的五年。从投入增长的速度来讲是非常快的,当然达到几万亿是个远景,有各方面的因素。对于增长的前景有很大的空间的。

第二讲到比例,我们还是看增长十年前,中资海外并购占全额份额0.5%都不到,现在对中资并购份额达到5%,这个份额增长还是很快的。

谈到美国份额的问题,我们看到一些数字,中资在美国并购从媒体炒作来讲人为遇到的阻碍因素非常大,公告确定的交易多少是完成的比例并没有那么悲观。我们看了一下,过去十年中资在美国大概做三百个自动交易,240个是完成了,失败的几率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全球来看,公告的交易中完成的比例大概是在90%,这是过去十年是这么一个比例。中资在全球公告的交易和完成的交易大概是80%,我们比那个比例低一点,但是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这个我是完全同意的。

另外我们对民企在将来国际并购中的作用,是非常的关注也是非常的重视。这个原因也确实是刚才两位教授提到,中国角色基本上是国企,他说80%这个数字是对的。最主要投在哪里?百分之五六十投在油汽,15%、20%投入到资源。消费品领域占总的投资份额只有百分之十几。民企是倒过来的,主要在制造业,在能矿投资相对有限。这个是未来对整个民营企业,包括国家产业这个结构调整,我们认为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我们重要的观点。

谢谢!

赵兵:是这样子,我们现场也做了一些实际工作,太多的数据不太清楚,我就讲一点这种体会。我觉得第一点大家要问的,可能就和王总不是特别一样。首先不是说你怎么还没有国际化,首先问你为什么国际化。你为什么要国际化,大概可能那么三个理由。恩

第一避险,这里赚钱了,咱们挪到外边去出了事咱们还可以留着。

第二投资回报的原因,中国投资回报低了,我有很多的钱,放一个投资回报增长快的地方,我到外边纯粹作为一个投资者买的。

第三我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去买,发展的空间不够了,技术不够,我的市场不够。这样子大家想清楚了,而不要说我们现在资金流动比较泛滥,我有点钱了,我有点杠杆,咱们出去也风光风光去,盲目地就出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说的,我们是现场实际有一些经验或者是教训。

第二点,你真正问清楚了想清楚了自己真的为什么要出去之后,你要想一想你凭什么能出去,你到底手上有点什么东西能出去?我觉得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你外边去,大家在国内如果你要想出去的话,想清楚以后可能手上都有两把刷子,都还有点钱。所以我觉得我们看到呢,说你出去以后先不要着急,你可能老老实实做点小股做点投资,比较容易赚到钱。我们看到很多小股东能赚到钱,自己冒冒然赚点钱,大股东赚到钱不容易。不好意思,包括我自己,做太大未必赚到钱。你这样子以后,比如说有一些东西,因为你做小股东很容易,你跟着头就行了,做大股东,我们有一些团队。我们有一个误区,我们去了国际化,自己人不行,请外边人。你自己没想好,没有这个优势,你到外边请职业经理人请人打工,这个钱是赚不到的。除非我们国家生态到了外国人一样,那是文化层次。我们现在文化层次,大家出去,你想收购别人,让别人听你的话,你最好准备好自己的资源,能讲点英文,带点北京口音,上海口音,浙江口音,都不要紧,但是你自己要懂点英文。

第三看到政治上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不太重要。到了国外以后,其实碰不到外国的政府,国外的市场很大,很少有人会说你政治上的原因,去买一栋楼,说你政治上冯仑买一栋大厦谁管你。你偏要买敏感的东西,现在有大企业买黑煤,你要准备好肯定被美国人卡,像华为。这些东西不是一个范例,都是特例。我觉得大家出去的话,不要为这些东西太把它当回事。

欧洲人好一点,美国人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这个市场天地广阔的很。

谢谢大家!耽误大家的时间。

主持人:谢谢赵兵。

冯军:关于国际化我们的观点其实还是老祖先留下来的那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正好是今年奥运会之后的地五年,查查历史,日本东京奥运会之后第四年第五年正好是索尼、丰田、松下欧洲的成立日。日本当时一些种型企业,当时并不大,68年索尼并不是什么大企业,但是68年成立巴黎的分公司开始国际化,那是第一个。一个普通员工被派过去,结果彻底改变了索尼的命运,也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日本民族的命运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再查一下日本三星哪年成立的,中国三星哪年成立的?其实特简单,奥运之后第四年四五年,92年。

为什么第四年呢?因为奥运走了,跑到另外一个国家了,另外一个国家的人就醒过来,奥运不费一兵一枪就赢世界。为什么不学奥运。奥运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就是地利人和。奥运的地利不是个人判断的,是靠投票投出来的,谁对咱们好就选谁。93年把北京选下去了,结果抱团来北京。说北京准备奥运怎么样?准备好就挑你,准备不好对不起淘汰你。跟悉尼、东京竞争,结果咱们失败了。按理说咱们恨奥运吧?不会的。因为公平竞争。公平竞争输了怪自己,怪北朝鲜,怪这些东西。中国人憋足八年的劲又去申请,最后赢得奥运。被淘汰的人没被得罪,反而关系不打不相识。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学学奥运呢?咱也出去学学老外,谁欢迎咱们学学他,不欢迎咱们晾晾他。人对失去的东西最珍惜。所以咱们也应该学学奥运。现在大家不是机会主义,而是去发达国家,而且找一些高端国家。全部都是走的高端的合作伙伴。这个时候风险就会降低,而且我听王健林讲,他收电影院特舒服,收完之后职业经理人他很规范,他们从来没拿过分红,这次给他们10%的分红他们高兴死了,比原来干劲更足了。这是我觉得的一个大趋势。这个地利只要往发达国家,往新兴的国家,往安全的地区走,咱们的投资才安全。抱团的方式,人和不但是中国人的人和,不要中国人再互相掐了。不但中国人掐了,跟海外老外要共赢。但是有一些需要决策比较多建议是合资,建议跟人家共赢。奥迪进中国不是并购一汽,并购一汽大家该反感他了,而是跟一汽合资,合资奥迪都进去了,把奔驰宝马都超进去了。韩国现代跟北汽合资,一合资北京的出租车都是现代了。共赢。北汽赢了,韩国现代赢了,政府也赢了。如果大家感兴趣对于国际化,反正我这两年没干别的,专门找国际化了。亚布力绝对是中国的达沃斯。有点可惜,一年就这么一次,我这边搞一个国际化民主联盟,我们每个月举办一次。对于亚布力的兄弟姐妹,对咱们亚布力的会员我是免费,对外边我要收费的,我得活,但是对大家是免费的,因为亚布力的层次很高。2013年3月23日在三亚进行国货精品元年,都是中国最好的品牌,孩儿、李宁等等各行各业中国最好的品牌。做品牌原来国际化很难,但是我觉得现在应该开始了。奥运会第四年第五年走出去都是品牌,品牌能拉动整个国家的形象的改变,挣了全世界的钱大家还夸他,何乐而不为呢。特别马云这么一弄,他们在国内生存的压力大了,正好逼他们走出去生存多好。

第二件事4月28号50个品牌加上其他的兄弟们我们一起学奥运,到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去这三个城市投票,中国人也报一个团,谁适合投资就投谁的票。如果对于美国西海岸感兴趣也可以参加一下。

欢迎大家一起加入天时、地利、人和抱团的组织,谢谢大家!(冯军)

朱昌宁:我是来自苏州一个小小的企业,做一些地产业做一些餐饮酒店。国际化的话题,田主席把我拉来,是不是让我们这些传统行业也往外瞄瞄还是怎么做。

我们其实也在做一些国际化的东西。我们最近餐饮和食品加工这一块,跟日本在合作,一方面在日本做一些东西,一方面拿到中国来,跟松鹤楼做一些合作。

另外一块是养老,我们最近也在跟日本的一个企业,也在争取,参他们一些股,把他们康复养老嫁接到我们国内的养老院当中来。

这里面就提出来一个问题,国际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早先我们说弄点能源资源,买矿弄油漆的很多,第二做承包工程比较多。真正的刚才也讲了,制造业也好,特别是服务业那就很少走出去了。其实最早外国人的跨国公司吧,就是人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走向国际化是因为在国内非常成熟,这方面做的非常精了。第二他们自身国内的市场是比较饱和了,而国际上还有大块的地域去扫一扫。国际上若干公司有,从制造业开始,包括服务业像银行等等都走到海外去。我想问一下,我们中国的这些企业,我们当然是小的企业,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者又要问一问,我们中国的市场是不是都已经很饱和很充分,已经没有空间了,因此一个是必要性,一个是可能性的问题,这两点解决了没有。我觉得恐怕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解决。其实刚才大家都已经讲老了,我们有没有团队,我们有没有国际规则这方面的一些个意识,或者我们国内的市场是不是已经做的非常的饱和了。因此我们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无外乎弄一点资源和能源的事。啊

但是我们慢慢地意识到一个东西,实际上在我们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走出来,或者说带回来。我们通过走出去参股,或者是个别也能够控股一些国外的公司,当然这个你恐怕一下子控股不了,花旗银行控股不了,但是我们一些小的服务业做的也确实很精道。像日本的养老业,确实在中国做的很不错,我们这方面等待开发的市场也非常巨大。我们并不需要花很多的钱去参股他们这一块的东西,乃至于可能想办法能够控股他们一部分,让他们走到中国来,跟我们在国内的这些企业结合起来,把他们一些先进的管理方式,把他们的运作模式,把他们的一些团队,这些主管的团队能够拉到中国来,跟我们开拓中国的市场,同时提升我们自己这些企业,我们自身企业国际化的程度,这一点我觉得恐怕是我们近一段时间,我们一些个不太大的公司,更多一个走出去更主要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也应该理解为是国际化。可能国际化走出去目前情况下很大程度上还要想办法带进来。

谢谢大家。

主持人:朱总讲的是很有意思的观点。目前这个阶段企业走出去的目标不是把资产放出去,在国外发展壮大,确确实实国外还有很多好东西,通过走出去通过投资通过参股你有机会跟他学,然后把它带回国内。这个跟日本过去走出去有根本性的不同。

大卫:非常感谢田源先生能给他这次机会,参加商业精英和企业领袖汇集一趟的活动,非常重视。

大卫先生的公司叫TMA,这个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是通过连接一个专业的并购融资和企业承建的一个专家形成这么一个网络,来为这个市场提供他们的帮助。

他们的公司专门有一个媒体的分部,主要是负责为专业的网络提供出版活动和直接的联络服务。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面,我们的公司并购和融资市场巨大成长的过程,而且在其中也做出了我们巨大的贡献。

美国2012年整体并购和融资的数字是十亿美元,但是令人吃惊的是2012年中国这个数字是一百八十亿美元并购的。并购过程越来越成熟了,他们的模式被英国和欧洲的其他市场所借鉴。

今天大卫先生主要想谈的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并购的关系。历史的数字表明,从美国到中国投资数量是中国美国投资数量的六倍。中国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增长十分迅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机遇,这是我今天主要讲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议题。

我主要先想谈一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挑战。中国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占中国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的1%或者不到2%这个数字,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美国对国家安全的一些妨碍,基于对国家安全的一些阻碍,对这些并购的案例进行阻挠。中国企业对于美国并购的过程并不是特别熟悉,而且也缺少一些并购方面专家的帮助,所以对于获取一些比较高质量的并购机会,这样的机会十分少。

2012年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就是工商银行收购东亚银行成功的案例,过程中他们用了两个十分优秀的律师,帮助他们成功地完成了这宗交易。2012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达到了64.5亿美元,从2010年到2012年总的投资数字是110亿美元,2012年的数字是64.5亿美元,

2013年至今为止已经有50亿美元的交易正在进行当中,包括万象集团收购A123公司,这个收购交易代表了一个美国对于国家安全方面监管的一个经典的案例。

深圳BJI公司对于美国Compelet公司的收购,是第一个美国公共公司被收购的案例。

美国的农业能源、娱乐、房地产、汽车、IT、金融和公共交通这些产业,来自中国的投资都有很大的成长,在这几年当中。

中国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对美直接投资的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中国市场对于美国资产的收购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第二个是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经济上处于一个更好的位置。资产方面更加充足。

我们与中国并购工会的王巍先生和中国商会的秘书长Reacher.Wang和企业家论坛创始人田源先生在中国形成了并购的联盟。

为了能够与来自中国和其他各地并购方面的专业人才共享信息,以及一些投资的机会,我们在中国和美国都举办了像这样的会议,能更好连接各方的关系。我们十分欢迎在座的各位能够参加我们在座举行的会议。

在过去的三天时间里,我与一些媒体和一些学术领域还有商界领域的一些人见面,进行一些谈话,我们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商业关系的发展空间。

以前我们中美双方的关系,主要是中国能够帮助美国制造一些成本比较低的产品。但是今后我认为这种趋势将会改变,中国对于国外直接投资的扩张,将会对中美双方的金融和一些治理资本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谢谢大家大会能给我这样的机会在这里发言并表达我的观点。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大卫。给他多一点时间,因为他专门从美国过来,稍微给他一点特例,他是国外的朋友,了解情况比较多一点。我也作为普通发言人占用三分钟时间讲讲自己的看法。

我最近在美国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学习。就跟王石一样,王石在哈佛我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主要为国际化做准备。

最近三年我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把亚布力论坛推到海外,中美商业领袖圆桌会议,郭总、陈总、中军、冯仑都非常支持。每年一次,四月份和美国大概三十位商业领袖一起召开这样的会议,讨论我们中美之间合作问题,也发现了很多的商机。在座很多朋友可能昨天听到王石已经战略性进入美国,但是是一个试水项目,在旧金山。去年在圆桌会议的时候,他带领一个房地产商的小组,带领六七个人,跟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商,也是冯总的一个好朋友,好几千亿的一个地产商去拜访去学习,促成他们的合作。在旧金山宣布他们第一个好项目非常非常好,二十年来没有这么好的项目,在旧金山。他没想到这么好的项目这么容易就操作起来。这个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但是这个项目本身赚多少钱不重要,重要在于万科为国际化做了一些准备,王石这两年除了在美国学习也推动生意的发展。

亚布力是在冬天的一次会议,年会。每年夏天会在一个省举办高峰会,今年会在安徽合肥和安徽省政府联合举办,四月份在美国有一个圆桌会议,企业家参加的论坛,非常好的一个交流平台,这是我这两年做的工作。

另外我自己本身的公司,一个投资咨询公司,我们在美国这两年也尝试试水投资,包括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服务,所以也有很多体会。我的感觉来讲,美国这样一个比较大的市场经济国家,西方国家最大的一个经济体,它对中国有着非常大的需求。中国也在这个地方有很大的空间来利用这个国家的资产资源,来为我们企业自己做大,或者说产业升级服务,做大做强看来这都是过时的词,要为产业升级服务。

刚才他提到的万象特别讲一下。万象集团是我看到中国民营企业在美国做的特别好的。

第一点,万象这几年在美国并购的公司大概有三十家,这三十家在美国不显山不显水的,不改名,只是跟美国母公司进行重组,在美国没有引起社会任何不好的说法、看法。万象集团在美国,我过去合伙人Samme在这儿,他过去在美国雇佣了一万人,这一点在美国很少知道的,他也不怎么宣传。

第二,他最近收入一个著名的项目A123,A123是美国的一个电池公司,他们专门做汽车电池的。这个公司本来破产了,美国政府给他一两亿美元的津贴,曾经在国会引起广泛的争论,有人认为国会的公司不能卖给美国企业,但是不卖给美国企业就破产了,最终通过了。

万象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它现在做稍微大一点的项目。现在正在做的项目,可以看到新华信托前头收购第二大租赁公司,七百亿美元规模,资本金大约是五十多亿美元。所以这次他们联合投资团队用47亿美元来收购这个公司,他们签约的时候我在现场,这个公司在中美两国等待批准。所以就是说中国公司对海外的投资速度现在在加快。

我觉得中国公司到海外进行发展投资,现在进入了全面的多样化的、多种形式的新时代。

刚才中金的朋友讲的观点,他的口径是美国有三百个纰漏中资交易,其中40个被批准。这个数字说明问题,没有被批准或者有问题都得到媒体充分的纰漏,但是做成的,基本上报纸上登一下就算了。至少有一个项目是我跟江苏的一个企业共同投资的,是一个生物只要的项目,一千万美金的项目到现在为止还没纰漏,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对美国进行投资。它的农业、生物只食品、能源,以及制造业都有很多先进的企业或者是一些品牌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方面我们郭总是在座所有人我给他做广告最有实践经验的。郭总是今天你应该把你的宝贝跟大家分享一下。

郭广昌:第一,我觉得国际化绝对不仅仅是海外投资或者去买一点什么东西。我理解的国际化应该是全球范围之内组织资源,这个资源包括市场、技术、人才和网络这样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更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这是我理解国际化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国际化过程中,应该是在被动压抑情况下的一种主动选择,这样的话为了企业更具备竞争力。

第二,基于这种考虑的话,我觉得你的本土能力是实现你国际化的基础。所以复星为什么做国际化投资型企业。很简单,全球投资型的企业都到中国来了。我们碰到一些项目竞争的话,人家为什么让一个国际企业投,原因很简单,他可以为我们带来国际资源。反过来想,我们去投资海外企业,他们问为什么给我投资,很简单我可以给你带去中国的成长,这样才能平等跟凯勒竞争。因为这种原因,使得他愿意跟我进行对等进行一个战略伙伴的合作,可以成为五十对五十GP的合作,因为他觉得我的本土能力是能够为他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一些考量,而他全球能力,对复星环球化发展是很有考量的。

第三点,不管我们怎么发展,我觉得尊重国际规则,尊重人家的政治游戏规则,尊重当地的文化,我觉得我们要的不是抱怨,不是说别人怎么怎么做的不够。人家都有一个非常成熟的游戏规则。我们要的是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合作。我觉得好的文化,好的规则都是相同的。我们觉得越是中国的东西,往往也是全球的。我们在推广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推广中国文化,我们把太极拳和复星的国际化是联合在一起的。

第四,具体的做法上,我们也看到一些案例,比如说地中海俱乐部,2013年是复星加快投资的一年,我们投资十亿美元以上,不少的项目最近一个个在公布。但是我还想讲一些别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把我们的复星医药我们的研究网络,我们完全是跟美国嫁接在一起的。同样的机构一部分设在美国,我们投资美国当地的一些研发企业,另外一部分放在中国,放在上海放在重庆,我们技术上充分做到国际化。所以我觉得还是说,从自身需要出发,从市场技术人才网络全球这种眼光去组合这个资源,为自己创造价值。

最后一点,复星非常愿意投资中国企业,帮助这些中国企业能够嫁接全球资源。复兴也非常愿意投资更多的海外企业,能够把中国的资源嫁接进去。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中介,我们以资本的纽带为基础。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看上去我们把钱放在一起,实际上我们把人放在一起的,我们把人放文化、资源。网络放在一起,我们更重要的是后边这些东西,而不仅仅是这个钱。我也跟大家是非常坦率地说,我们刚刚开始,更多向大家学习,但是不断地探索,谢谢。

主持人:谢谢郭总讲的。郭总这么大一个民营企业实际上他也是代表标志性的。良心军的讲话是很有国际眼光,是我见到最有国际化眼光的企业家。你可以看他怎么分析欧洲、美国和中国的形势。复星对国外的已经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做的非常好,对于我们海外拓展非常有帮助,谢谢郭总的分享。

王中军:每回来的参会朋友都是万能的,放在哪桌上说哪一桌的话。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国际化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刚才广昌说的我非常接受,你走向国际化其实主要的优势还是本土优势,你有什么资源给别人,你跟他能合作,你对他有什么吸引力,我们也能接受。我们也能接受。华谊兄弟,要说国际化有点大,其实就是跟国外很多机构合作的形势,我大概想了一下无非是境外市场的合作,境外管理的合作,还有国外的东西拿回来自己进行合作。国外市场合作多方面,因某一个产品而设,有一些产品不具备国外市场,你非要国际市场合作。

有一些产品你说让小刚《不见不散》到国外不行。我们电影主要是跟美国合作,最大的国际化是学习他治理结构和对某一部产品分析和绿灯的经验。

我们公司像跟哥伦比亚跟华纳跟迪士尼跟福克斯都有单系的合作,每个电影都不一样的。

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我每次参加亚布力也好,参加我们其他经济类型的论坛,我说可能绝对是少的,听是多的。在这一次论坛当中听到一两句你的东西,可能就是一次非常大的收获。你去好莱坞,跟几家公司老板进行了几次对话交流,某一句话启发了你,你这一次走出去就是值得的。在管理上我觉得值得学习。

更想强调的像广昌说的,特别像我这样的企业最大的优势还是本土优势,现在不管是华纳还是迪士尼跟华谊兄弟合作看好的是最好的发行商。现在在国内单系过两亿以前不敢想象,现在分分钟就会出。你跟美国公司,还是跟国外电影公司合作,你把他的经验和他的产品进入中国,用另外一片天地,我觉得本土企业家抓住这个优势想自己的国际化。

我就想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整个不动产这个行业,如果要说一个特点。以往在二十年以前,很少人认为不动产是一个全球性生意。二十年以前刚才讲了Teachmen打破了这个规则,把生意做到了迪拜、南美,做到纽约以外的地方,似乎把这个生意做成全球性的生意,这种可能性非常少。我们看到国际上投资不动产大多是财务的方式,VC、PE的方式去投,但是不是在大陆是开发商的合作。

很有趣的是前年开始,T把他在美国投资方式居然在中国投资,而且也成功了。所以美国方式是什么呢?美国很大程度上叫收费开发商的方式。也就是说拿到一块地以后,他发起一个基金,让基金去买地,然后他自己管理这个基金,同时在建筑施工也在做这个物业,最后物业做起来他做资产管理。他不是一个地产商家里拿一块地来拍卖。

这种模式,当时这种典型在纽约做开发商的模式,很多人认为在中国也是不行。结果他第一个项目在苏州做起来了。现在同样一个项目用同样的方式又做到一个方式,就是在北京。

也就是说从最不容易国际化的事情,现在我们不说中国,美国人先把不动产做成了全球生意。当然这是T的一种。另外一种是仓储物流的一种不动产。这种不动产在中国做的第一名一直是美国人,叫普罗斯。他能在中国做出租精准高标准物流仓储仓库,三百万平米。一直是他,他在前两年卖给新加坡。所以他也是一个跨国性的一个生意。

中国的企业现在反过来,我们万科做这件事情还有点指标性。整个来看,因为我们在02年开始,在纽约开始不断地跟他们打交道,最后才有一些世贸的事情,也做了一些别的事情,开始发现这样的东西。不动产怎么样做国际性的生意,依靠的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在纽约参与了一些世贸,逐渐做一个中国中心,然后又和一个家族做了一个公寓的项目,最近刚刚做了一个健康住宅的一个项目。我们也是不断这样地尝试。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不动产要国际化,实际上有几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性,要按一个标准的方式来走。我们以前就是自己揣点钱叨咕叨咕。这个过程是全球标准的过程,这样才能把不动产做到跨地区。它后边资本的规律做法是一样的。

第二个是专业水准,一定要有特别专业的水准能够在另外一个市场能够凸显出来。这个专业的水准,像我们讲的不动产,国内讲调控都讲两个字,其实讲的是住宅,我们讲房地产是三个字,如果讲两个字,大家的政策天天都在关注。讲三个字其实市场非常之好,因为多了一个字多了多少钱呢?多了两万亿人民币。中国现在在房地产当中能够直接用于融资的钱又多了两万亿。一万亿是保险公司的钱,一万亿是信托是拥有的资金。那么这两万亿都是直接融资。所以去年全行业的直接融资已经增加到15%左右。那么美国大概直接融资在70左右。也就是说未来随着这种直接融资越来越大,实际上住宅简单开发这样的三个游戏逐渐在改变,改变的结果让我们资本的过程跟国际上越来越一样。这样的话,实际上不动产跨境经营就有了很大的条件,当然这部分专业上要有很大的提升。

今天实际上我看到有一些地产公司,万科的动静比较大,我们的动静比较小。但是我们时间长,在慢慢琢磨。我跟王总也不断交流,下一步国内包括不动产,我知道最近中投实际上动静也挺大,在海外英国、纽约也有很大的动静。下一个阶段,包括带动移民的投资,整个也就是说不动产这件事情的国际化,实际上在最近二十年也是开始了。所以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希望这样的一个特别不容易国际化的事究竟怎么样也能国际化。

主持人:冯总是国际化中走的最好的。

我们请马云讲几句。

马云:我们很多人讲的是国际企业业务。思想国际化、战略国际化和组织的国际化,很多企业想的是从事国际业务,从国外赚钱,所以我们出去十仗败八仗,因为我们不具备国际思想、国际组织、国际文化和国际思考,这些做好以后我们才能十仗赢八仗。

所以我不知道今天讨论的是从事国际业务还是让你的企业真正国际化。

主持人:马云,他哥俩说两个都有。

成保良:来自上海国际集团。我们正在做一个全球并购的基金,目标是二十亿美元,首期资金马上要峰顶。由于做这个基金,所以我对这个并购有点学习。今天恰好是英国企业国际化的议题,我想把我的想法给大家汇报一下。在现在中国的企业,已经面临国际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机。现在提出课题,应该说非常重要。据我接触到很多企业来说,走开始在思考国际化的问题。所谓国际化,在国内发展当中已经遇到了一个瓶颈,技术的瓶颈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瓶颈,他们需要突破。特别我接触到有一些上市公司,今天李主席在,很多上市公司也有这个瓶颈,资金有,但是确实有瓶颈。靠自主的创新能力时间太长,周期太长。所以他们有迫切国际化的诉求。所以这个课题,实际上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我想未来十年十五年,中国企业国际化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都是我们重要的课题。

今天我谈几个观点。

第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直接往国外投资。刚才说我们嫌钱多了,看重以后我看到什么东西买什么东西,这样的一种直接的一个投资的方式,我觉得可能会有,应该也不少,但是我觉得不一定是最佳的一个方式,因为它走的是西方的经济周期。从我们的国际化的过程当看,这并没有从它的优势点出发国际化。我觉得重要的是一个并购,并购和整合,可能会成为将来中国企业国际化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途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中国在未来并购市场上可能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是主导性的地位。我们可能有这种自信心,能面对下一次的,下一浪全球并购的浪潮。

回顾我们并购整个历史来看,实际上我们整个全球经济经过五次比较大的并购的浪潮,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二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到九十年代,都形成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那么也可能这五次大的并购浪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强强联手,或者以强并弱。我们现在要思考一个问题,有可能我们会出现一个第六次的并购浪潮,这次浪潮可能以中国为引领。那么这个引领是什么意义呢?可能中国会引领这个并购,成为领头的一个国家。

这个的特点,跟前面五次可能会有区别。这个可能是以新兴市场去并购发达市场,你弱去并购强的,相当于美国,欧美大企业来说我们还是小。但是这个过程这个理论当中我觉得我们具备了一些要素可以去产生一个引领的作用。

这个要素有几个大的方面。

第一中国目前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了一个量级,任何一个并购,并购浪潮的主导者都是于这个财富的量级有关系的。整个中国GDP到整个国民财富的积累,我觉得将可能成为全球并购的一个主导者的一个经济基础已经具备了,或者说基本具备了。

第二个中国的市场空间,就是全球看中了。外国的企业到中国来并购或者说到中国来投资,最看中实际上是中国的市场,我们13亿人口,以前人口多了,是一个包裹。我们过去三十年的发展靠我们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来拉动的。未来实际上我们现在形成在经济发展以后,13亿人口成为我们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对于外国企业来说,会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吸引力。这已经构成我们在全球并购过程当中的优势点。这个优势点会拉动,会减少我们在并购过程当中的一个阻力,使我们的谈判的难度会减小。而且会使得我们在这个并购以后的整合过程当中,会提升整个价值链。因为任何并购都需要价值链,在价值链上有增值,一旦增值出现多赢,这个并购难度会减少。并购过程当中中国市场是我们看佳的一个优势点,我们自己要有这种自信心来面对全球的市场。

第三中国现在目前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我觉得迫切需要在全球收购技术、资源和品牌。这样来提升优化我们的经济结构。我们也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积累去发展,但是可能时间、速度和品质都不一定能达到。实际上我们现在目前面临的机遇里头,我们一个很好的机遇,就是在全球去并购这些个比较优质的资产。并购这些优质资产不是盲目并购,是以中国市场为原点来进行。所以中国市场对我们经济并购类经济调整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另外一点现在我们的企业都面临着瓶颈以后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刚才我听大家很多人说我们的并购的目标是什么?实际上我们并购的目标很简单,目前这个阶段最现实或者最可行的是提高我们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根本,是我们优势点,也是可行的。我们现在市场包括反应的情况来看,反应我们企业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不够。要使这个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我们很快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并购,通过全球并购。这是一个要点。

第二从现在西方经济发展周期来看,我们确实这个时点也非常好。因为西方的经济周期里头,美国已经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已经是在复苏但是很慢,估计还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从欧洲来看,欧债务危机也是提供了一个机遇,相对价值比较低,我们可以收购比较优质低价的企业来提升我们的价值。

最后我讲一个基本点,我们在整个的全球运作过程当中要金融先行,金融要发挥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我们现在就是要全球并购,而且以中国整合作为我们的基本点。

我讲多了点,谢谢!

裴布雷:当一个中国企业在考虑出国的时候,有一个简简单单的建议,就是不要忘记公司文化的重要。我们公司总公司在日本在东京,已经有53年的历史,现在是亚太地区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所管理的资产超过1600亿美金。但是在一个短短的八年间,我们公司很弱,公司可以说是一个传统的日本公司,员工都是日本人。虽然在伦敦、新加坡、纽约有办公室,而且办公室有接近二十年的历史,这些办公室都赔钱,公司的很多股东觉得非常尴尬,后来他们觉得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国际化。

国际化是什么?他真的学国际化。他学一个来自外面的外国人,完全不会讲日文的外国人当董事长,所以我们语言变成英文。虽然公司在东京,大部分是日本人,但是日常语言是英文。他请很多不适合的人走,现在公司有来自超过20个国家的员工,有一些会讲日文的,有一些不会讲的。

我的看法就很简单,如果你要变成亚太地区最好基金管理公司,事实上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样做的话你一定要到奥地利最好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到新加坡、香港做那些地方最好最大之一,来自泰国、日本这些地方,中国包括在内,一定要做最好最大的。

那请问如果你是一个非常董事的一个比如说奥迪利的一个专家,为什么要为日本公司做事?你为什么要为中国公司做事?为什么为台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公司做事?这完全是公司的文化。

成保良:我来自一个实业。我们成立二十年我觉得国际化现在一个阶段还是我们中小企业学习的阶段。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三十年前没经验没钱没市场没管理,我们凭什么有这么多资金去投资外国?难道外国公司都不进步,只有我们进步嘛?国际化只是给我们创造一个学习的机会,中国企业现在还是学习的阶段,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还是学习的机会。我们二十年把一个印刷行业的一个夕阳产业做成一个朝阳产业,就是利用互联网利用现在的IT产业。我们现在在国际上也是有一个特色,包括通过这样的一个创新的模式,使我们在传统行业上也变成国际的第一的水平。比如说十年前我在美国印刷质量评比上得到一个奖,但是去年我在美国已经第三次得奖总数第一名了。美国的企业欧洲的企业都对你有敬佩。为什么能在这样一个夕阳行业得到这样的一个名次,实际上我通过国际化的学习,把所有国际上最好的技术最好的设备最好的人才,包括我的人我已经送出去三百多人,到现在我还有十个人在欧洲八个人在日本学习,利用春节的时间在学习一国际化这一块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我觉得刚才说的是各种国际化的概念都有,但是作为一个实业,因为搞实业在这里并不多,大家说投十几亿美金容易,其实更难。我们过去说战胜金融危机,实际上你没下场比赛你怎么知道你输赢呢?实际上我们没比赛,不能说我们赢了,或者说我们没输。

另外一个国际化,我觉得创造机会是利用资源。我们现在搞文化产业,中国人最差艺术欣赏和品位,中国人没经过这个教育,我没经过,爸爸没经过,我儿子也没经过。艺术馆教育是成熟的教育,几代人的教育几百年地教育,在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大的市场。结合这个市场,艺术的书籍就是一个工具。随着电子化,无纸化,艺术书籍又是奢侈品,我们知道过去爱马仕、LV五是奢侈品,但是书的奢侈品大家都忽略了。我们意大利上百年的工艺引进过来,打造将来书的奢侈品化,因为将来书一定是奢侈品,所有能电子化都电子化了,这样你要打造一个机会,把这个机会在未来的时代,将来只有有艺术价值,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做成书,但是书会复古,越来越奢侈,好的材料、好的设计、好的装针,包括好的内容,我们这在方面我们实际上在做这方面的准备。刚才说了市场我们要,业务我们要,国际化的业务我们也要。国际化我们坚持得到尊重就能得到成绩。

谢谢大家!

嘉宾:外国人到中国来要本土化,我不同意中国人到外国去都是中国派过去的,你条件就是利用越多本地的资源等于跨国公司来这里,都是带来外国人我觉得在中国不会成功的。而且你要投入这个社会,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就业。这样对整个印象就好得多。而且这个在美国来讲,老是讲中美关系并不是太好,并且前景也不会太好。可是民间、公司在地方有好的形象,变成好的企业公民在民间也会促进中美关系有所进步,不都是在华人堆做决定。

这个是我要讲的。

主持人:谢谢。

嘉宾:大的问题,应该先在海外设办事处,别太盲目。所以投资要谨慎。应该是先谈恋爱后结婚。

嘉宾:我发表一点意见。我觉得现在国际化整个企业不管大小企业其实已经开始国际化。2000年我到硅谷去参观的时候,三个人成立的公司就是亚太区的总裁,那个人是北美和欧洲的总裁。中国自从取消,田源主席那时候搞改革的时候,取消外贸许可证的时候,我觉得中国企业实际上已经是在国际化的一个状态了。那么在这个国际化过程中,讨论到国际化的并购,我觉得应该说国际化的并购或者国际化的声音是实现国际化的一个主要的手段或者是一个内涵。

具体到我们现在是作为一个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PE机构,我很同意刚才陈保良先生的一句话,我们要立足于原点。原点是什么?就是中国。

最近德国的一个并购,涉及到三亿欧元的并购,也不算太小。我们实际上跟一个大的军工的央企一起合作。老外的话,这个是汽车电子一个很高端的行业,而且所有的宝马、所有的奔驰,保有的保时捷,还就比较高端的车的话,全部给他是配套的为他后来会让我们来并购他?我们说实在的也是我们未来分析,讲的这个道理。说白了还是原点出发,那么中国的市场大家也可以看到,现在确实德系的车,高端的车最近几年在中国爆发的增长,市场巨大的空间,欧债务危机下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因此工会、政府,德国联邦政府反垄断,不管怎么检查都是很顺利通过的。对于我们国家汽车电子提升整个流程国内的流程比国外还长一些,全部很顺利通过了。

我们作为一个这种投资的机构或者是投行机构,央企人才也是很多的,他为什么需要我们,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PE机构,我们体现了我们的价值,在谈判,在整个的结构设计,避税,整个资产政权化,整个流程的退出,整个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好的设计。我们做并购不管怎么样,最后拿到这个公司对你有用,或者公司价值有很大一个提升,你才会去做这么一个事情,你才会做国际化或者是国际并购。我想刚才其实郭广昌也提到,确实立足于我们本土化或者是本土市场的扩展来提国际化。

谢谢!

主持人:我简单做一个总结。

我们今天大家讨论的话题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从平视上来说,中国企业国际化现在进入了减速阶段,大家提到前几年大概都是增长比较慢的,现在在加快,这是大家共同的判断。

第二个定义来讲什么叫国际化,广昌刚才讲的全球创造价值。马云讲的我们一个叫思想战略组织文化的国际化,而且这个是概括的比较全面的。

第三方式方面来讲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涉及到大小企业都讲到。你像万总讲的是三千人的企业,其实他的企业在这个行业是领先企业,做的很不错的,不是小企业,中企业,其实是大企业。广昌这种是挺大的企业了。

他们在国际化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方式。

冯仑其实今天讲的铁石门的方式,国外做房地产像电影公司一样,导演加上把好的东西组合起来,他以前讲过好多次,现在这个东西在中国实现了,他在中国现在也在尝试做,万科方式是进去做项目。大量的小企业,搞办事处或者搞一项业务,总而言之是各个方式。今天比较有价值是文化的问题。

一个日本公司原来完全是日文,后来工作语言变成英文,董事长变成非日本的外国人,整个公司是几十个人共同所有,这个对中国公司是很大的挑战,这个完全解决不那么容易。大家关注这一点,你开始国际化要想这个问题,一个文化的问题是系列的问题,否则你不能融入当地,不会拿到很好的资源。

所以我们为什么每年请美国人来,他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非常感谢来自香港、美国的朋友参加这个会议,我们还有很多的朋友没机会发言。我们每年再说了。

我们最后宣布结束,谢谢大家!

----完----

[责任编辑:weiyx] 标签:中国 美国 并购 投资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