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以保护消费者权益重塑市场信誉

2013年03月15日 03:40
来源:新快报 作者:杨于泽

0人参与0条评论

-杨于泽

不久前引爆的香港奶粉限带话题,一直延烧到全国“两会”上,有官员指责消费者“崇洋媚外”,而问题的本质则是国产奶粉市场信用流失。如何重塑国货的市场信誉,有关部门似乎并无妙计。今天是消费者权益日,我们倒是有一个建议,希望政府把维护消费者权益作为一个杠杆,推动国货质量上档次,推动我国产业升级。

消费者权益受损是一个长久以来的严重问题。而在问题的背后,则是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令消费者失望的现状。有关产品质量的事例不胜枚举: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自不待言;多款白酒塑化剂超标;食物农药残留;汽车质量问题;药品质量问题……

怎么办?自然是加强质量监管、市场监管。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监管效果并不理想。虽然政府加强了监管机构、更新了监管策略,民众对政府的压力加大了,但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在局部有恶化的趋势。市场越来越大,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政府监管力量跟不上形势,这是一个原因。但没有把消费者发动起来,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居高不下,这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观念及观念背后的利益是核心因素。有些官员认为产品质量是要慢慢好起来的,“过度”强调消费者权利,会打击国货和国内品牌。比如制定乳业新国标的时候,有关部门就强调保护“奶农”的利益是于是降低原料乳的指标。多个城市本想打击“售假一条街”,又担心商业萧条。出台汽车召回制度前,一直担心汽车厂商的承受力。

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假冒伪劣盛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对外,产品一直处于价值低端,竞争力差。于内,则损害消费者权利,有些产品损害的是特定人群的利益,像劣质油品之类的东西带来雾霾、污染土壤和农产品,则影响到全体国人的身体健康。

要改变这种局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消费者组织与发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市场博弈。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产品生产者或服务提供者必须予以赔偿,这本来天经地义。用消费者权益倒逼企业重视产品生产质量,使企业为假冒伪劣产品付出市场和法律代价。国际经验表明,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不能光靠政府,而就企业产品质量而言,消费者永远与问题同在。

放心大胆地让消费者维权,消费者可以得实惠,但更为关键的是其握有企业产品质量的“一票否决权”,是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的强大动力。产品质量上去了,才有可能培育出我们自己的品牌,实现“中国制造”的升级换代,占领世界产业分工的中高端。

组织与发动消费者的工作,还是要政府来做,其基础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为消费者维权护航,并奠定消费者维权的法律基础。从根本而言,则是完善消费者侵权诉讼的相关法律法规,使权益受损的消费者能够对企业提起集体诉讼,通过巨额赔偿倒逼企业责任感的树立。

另一方面,尽可能为消费者维权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便利。美国强调“小政府”,但它的消费者权利保护机构却有一大堆:有直属总统的联邦消费者保护委员会,金融危机后增设了保护贷款人权利的联邦机构。我国必须进一步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改善监管的手段、策略。同时承认消费者维权组织的法律地位,放手让他们维权,诚心诚意为维权者提供服务。

分享到:更多

[责任编辑:duandi] 标签:消费者维权 消费者权利 市场博弈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315我们在行动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