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备灾中心秘书长:我们和政府是互补的关系
凤凰财经讯 (前方特派记者 李磊 杨彬彬)4月23日,雅安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已经过去,NGO备灾中心秘书长张国远作为救灾联合中心的前线指挥,正在忙于下一阶段过渡期的救灾物资的调配工作。
NGO备灾中心由10个省的NGO组成,涵盖大约200多家NGO组织,由壹基金提供资金支持,主要是用来应对中小型灾害,目前的一些巨灾也会参与应对。
作为NGO备灾中心秘书长,张国远参加过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的所有大型灾害的现场救援工作,对于雅安地震过去的72小时的救助情况,他认为在救援过程中,NGO组织之间以及NGO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目前在雅安地震灾区有多家NGO组织参与救援工作,但是由于互相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经常会造成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比如壹基金救援联盟的三亚救援队就对记者表示,他们有时候会与其他的队伍进入同一个救援地点,等他们离开时,还会遇到其他队伍进入,双方之间缺少基本的沟通。
“在救灾中各支救援队碰面的时候可能会有交流,但是没有例如通气会等常规性的和定期的交流。”张国远表示。
但是他认为这种情况短期很难改变,一方面是中国的NGO组织成长期比较短,另一方面是每个NGO组织有自己的价值观,背后有不同的出资方,也就决定了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诉求。
“从公民社会角度来讲,NGO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包容的组织。这里面就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价值观也是多元的,所以把各个NGO统一在一起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四川省社科院从事过多年非营利性组织研究工作的张国远表示。而现在为了提升沟通效率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基于同一个救灾目标的前提下成立譬如民间救灾协调委员会的组织的沟通机构,进行救灾现场的信息共享。
在和政府机构的配合方面,目前NGO备灾中心主要从政府方面获得灾情通报和交通方面的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为救援做准备,另外政府需要支援的时候,也会通过他们的救援队展开搜救工作以及运输一些物资上山等。但是这种沟通和合作只是出于一种简单层面上,当地政府没有一个专门的接口和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进行沟通,造成政府和NGO组织之间经常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
“我们和政府的定位是互补的关系,不是竞争的关系,政府是公共政策制定方,肯定要保障最基本的东西,NGO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需求,比如现在灾区有婴儿、老人、残疾人、孕妇等,他们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
而在这一点上,他认为盈江地震时当地政府的做法是对NGO组织最为开放的,政府会专门委托团委与NGO组织进行对接,双方互通信息有无,共同对灾情做出判断并进行分工。他希望盈江地震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地方所效仿,或者可以通过总结上升到制度的层面。
相关专题:雅安地震 企业公民在行动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