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央行能抗多少“压” 坚持“去杠杆”还是“雪中送炭”

2013年06月20日 00:33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唐玮

0人参与0条评论

  “不要和中央银行作对”,这是华尔街的金科玉律。

  中国的交易员们显然更深谙此道,现在市场交易的重心是对央行的揣测。可现实却是,“央行的心思市场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在市场期待央行能暂停央票发行和正回购操作而重启逆回购或动用SLO(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情况下,6月18日央行依旧“逆市”在公开市场发行了20亿元91天期央票。而曾于6月17日询量的正回购和逆回购都未出现在18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

  6月19日,上海同业拆放市场各主要期限品种利率(Shibor)再度大幅飙涨。银行间市场“钱荒”现象依然未解,资金面紧张依旧。

  央行会雪中送炭,还是会雪上加霜?市场冀望央行会于6月19日晚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类似的“美好愿望”在本月初就曾有过,在隔夜Shibor从6月5日的4.62%一路飙升到6月8日的9.58%时,市场就传言央行将推出1500亿SLO,然而最终却是“失望而归”。

  “如果央行今天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那就是顺应民意,如果没有下调,则说明央行独立性加强。”一接近央行的业内人士6月19日表示。

“钱”景堪忧

  在短暂的回落之后,货币市场利率再度飙升。

  6月19日,隔夜同业拆放利率大涨206.40基点至7.6600%,7天同业拆放利率大涨137.20基点至8.0750%,14天同业拆放利率大涨212.90基点至7.8390%。1个月期同业拆放利率上涨43.70基点至7.6150%,3个月期同业拆放利率上涨7.90基点至5.4080%。

  一位货币交易员认为,现在银行相对谨慎,宁愿牺牲收益,也要保证流动性,导致各家银行尽量把自己的备付金拉高,但市场观望情绪加深,融资意愿降低。

  事实上,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财政存款吞吐、准备金变化、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占款。而目前最大的影响因素则是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占款。

  外汇增长的放缓自然拖累货币市场资金。央行的数据显示,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为668.6亿元,相比4月份大幅下降2275亿元。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下降,符合市场预期,但降幅如此之大超出市场预期。

  一位券商交易员告诉记者,通常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是市场猜测当月外汇占款变动的主要依据,从5月9日到6月6日,央行一直在持续发行3个月的央票,因此市场猜测至少5月份外汇占款不会太低。

  还没有乐观多久,就被现实无情一击,流动性骤然收紧。“债券止损已经很多,很多短期券都没有出价,想止损都没地方了。”上述券商交易员说。

  “钱”景不妙。新增外汇占款下降说明结售汇差额减少,境外资金流入显著放缓。而外管局最新公布的5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171.2亿美元,比上月大幅降低171.3亿美元,环比4月降低了50个百分点。虽然银行代客结售汇连续第9个月顺差,但却创下今年以来新低。

  大多数分析认为,热钱流出是外汇占款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据国泰君安的测算,5月扣除顺差及FDI后,从外汇占款口径计算出来的当月热钱流出180亿美元。

  在层层从严监管下,此前热钱以贸易形式大肆流入的现象渐渐偃旗息鼓。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5月外汇占款的下降主要源于外管局20号文,限制了银行外汇业务的杠杆率。目前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为4431亿美元,外汇贷款高达7679 亿美元,外汇贷存比高达173%,而按照20号文要求,相关金融机构需逐渐将贷存比向100%靠拢,因而需要重新购汇,将导致外汇占款骤降。“再加上对农信社票据业务监管的加强,今年以来未贴现承兑汇票大幅增加,与票据利率大幅下降有密切关联,因而对票据业务的监管也会对资金面形成冲击。”

  在6月份余下的时间里,只有6月21日有180亿央票到期,无正回购到期,因此,央行被动投放的流动性较少,需要央行主动投放流动性,尤其是7月份将再次面临3000亿左右财政缴款,除非央行启动逆回购或降准,否则资金偏紧的状况难明显缓解。

  市场也有传言称,几大主要银行联合向央行施压希望释放流动性。央行上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12年5月份。

央行“抗压” 

早于6月初流动性骤紧时,市场就“殷切希望”央行能采取措施缓解,但央行却未轻易出手干预。

“央行未释放流动性的意图是,压一压风险偏好,促使商业银行以更加谨慎的方式来管理资产负债表。”一位银行内部人士认为。

  央行下属《金融时报》6月17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认为,中国货币市场不太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个别银行之所以出现融资问题,主要因为这些银行过度依赖在银行间市场拆借短期资金,而且房贷规模超出了监管机构的限制。希望银行业应该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融资问题,而不是指望央行来提供流动性。

  事实上,央行一直在推动金融领域去杠杆的倾向。金融领域的过度杠杆化一直是央行的隐忧,央行近期一系列加强监管的措施体现了央行的态度。

  如外管局的20号文,加强了对企业和居民负债外币化和套利资金流入的监管;5 月底进行银行窗口指导,加强票据等监管措施,导致5月下旬信贷规模实际上是负增长;6月端午节前资金面一直偏紧,面对银行间资金面缺口,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却非常有限,SLO形同虚设。“加上此前的8号文等一系列文件加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监管,这些与央行设定的M2 目标值13%所表达出的调控倾向密切相关。”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分析说。

  看央行是否真能“郎心如铁”坚持去杠杆化?归根到底还要看其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用短期阵痛换对金融风险的控制。

  “从过去一周的种种情况来看,央行已经较明确地表达了不希望信贷过快扩张的立场。”瑞银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相较于短期利率,央行仍然更加关注信贷和货币供应的量。换而言之,如果银行信贷增长太快,那么央行会收紧流动性以遏制其增速,并且不介意因此带来的短期银行间市场利率上涨。

  近期“变相贷款”屡屡曝光,即一些银行通过与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大规模同业业务来获取放贷资金或隐藏贷款,使得监管层正准备采取措施严厉整顿银行同业业务,银行将越来越谨慎。

  “一系列措施后,银行可能将被迫削减信贷扩张规模并更加谨慎地管理流动性。”汪涛认为,央行正在控制信贷增长,并警示商业银行合理判断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监管层理应打击银行大肆通过监管套利来增加杠杆并隐藏贷款、不良资产和风险的做法。

  汪涛分析说,这些措施将迫使银行要么增加风险权重,但这需要消耗更多资本金而银行资本金未必充裕;要么将部分表外信贷移入表内,从而导致一些其他贷款被挤出。假如控制得当,这些措施有望促使信贷扩张逐渐放缓,并降低金融风险。

  而这场监管层与银行的拉锯战中,比的自然是,谁更能抗压。

[责任编辑:yangm]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