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冯骥才:70岁仍具有“挑山工”的勇气

2013年07月06日 02:2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曹俊杰

0人参与0条评论

  本报记者 曹俊杰 北京报道

“我就是一个失败者。”当这句话从冯骥才口中说出来的时候,仍让人感到惊讶。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身体健硕,1米9以上的大个,在任何时候都显得精神奕奕,著作等身、思维敏捷、记忆力出众,他能脱口而出“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19项”、“2010年以前每天消失90个村落”、“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史9.4亿字”等关键数字和时间点。只是一高一低的肩膀,才略微让人觉察到,这是常年伏案写字而落下的通疾。

近日,冯骥才以“民间文化守望者”的身份,刚刚荣膺“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在旁人看来,这位文联副主席作家的“不务正业”——投身于处于弱势的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不过在冯骥才看来,也许正是这样的困难,才让他下定决心,热衷于年年进行大量而艰苦的田野普查,四处游说、宣讲、呼吁国人的文化自省,主编大量的非遗文化档案,建立文化保护基金会,唤醒公众的文化责任和意识。

“在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上,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而在破坏自己的文化上,也是个一等一的民族。”冯骥才嗟叹。

冯骥才仍具有他笔下“挑山工”的勇气--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以冯骥才为首的一帮民间文化学者,正担负着将保护民间文化的重担,一步步走向山颠。

《21世纪》:经历这么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跟您刚刚从事的时候相比,有什么变化,大家的意识是否真的在提高?

冯骥才:国家层面倒是重视了。国家有了立法,人大通过;国家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一部分最好的历史财富认定为国家的文化遗产,正式以法定的方式确认;传承人确定了,代表性传承人现在每年国家要拨1万块钱,集体传承国家要给一定的经费支持;全民文化遗产意识有了,这是很不容易的,文化遗产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文化遗产是公共的遗产,不是个人的遗产,我们要认定它是遗产了一定要有公共理念和公共意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可以看到了是很不容易的。

《21世纪》:这是正面的情况,但与十年前相比,又出现了什么新问题?

冯骥才:从负面情况来看,尽管我刚才说的都有,但仍然挡不住第二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这个词儿过去我没有用过。第二轮的破坏来自几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开发,确定了某一个音乐、舞蹈或者民间艺术或者民间的手艺是国家的文化遗产了,就等于给它定了一个名牌和老字号,等于增加了文化遗产的价值、资源性,这样就有很多人出于商业和盈利的目的把手伸进来,手伸进来以后一定要按照商业的规律却改变它适于商业的目的,如果某一部分不适合商业目的,一定要改变它,就造成了破坏。第二方面是当年申遗整理文化遗产的时候动机不纯,官员为了政绩,为了他一任上那个地方能批准向国家非遗,他才申报,才请专家做调查,当申报批准了以后政绩完成了他就没有兴趣了,就撇在一边。第三方面是没有专家支持,我曾经参观过日本的一个木匠,他的发明和以前最老的经典,所有的东西都有模型、资料、照片和录像,可是我们的艺人很大问题是没有专家帮助他们,基本国家评完了往那儿一扔就等着开发商开发。第四方面是城镇化,很不客气的说我们的城镇化是为了拉动经济而搞的,我个人来看城镇化的最终还是人的城镇化,政府现在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失语是很大的问题,政府为什么不谈一谈城镇化了之后文化问题怎么办,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文化遗产基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就没有人管了。

《21世纪》:您说第二轮对于非遗的破坏罪魁祸首就是快速城镇化的过程?

冯骥才: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我们这个国家的城镇化应该继续推动,但城镇化不能只考虑商业经济,特别要考虑从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怎么过渡中间不出现文明的断裂,不丢掉原有的文明财富。2010年之前的十年基本是一天消失90个村落左右,等于一年消失9万个村落,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9万个村落里哪些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没有村落史,城镇化过程中国家应该出头调查。去年夏天由国务院决定由四部局,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成立全国传统村落的普查和认定,第一批已经认定出来646个,正在认定第二批,最终认定多少我不知道,要把全国村落过一遍筛子,现在还有200多万个村落,这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这在全世界都很罕见,我们是农耕大国,大批农村进入城市之后原有的非遗怎么办,到现在仍然没有任何人思考这个问题,没有人思考可是城镇化照样进行,这恐怕是个很大的问题。

《21世纪》:包括您在内的专家对民间文化保护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冯骥才:我现在努力做几件事,一个是原有的非遗做了一些大的项目没有完成的继续做完,现在重要的几个项目,第一是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多年来调查中国的诗史、叙事诗、神话故事、歌谣、谚语调查到现在,最近这个工作已经做完了,通过汉王进入数据库,一共9.4亿字,如果印成书要印5000部,这是中华民族口头文学创造最后剩下的东西。第二是传统村落保护,我们刚刚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心,配合政府,给政府提供传统村落保护的标准,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古村落,怎么保护,保护的标准是什么,研究保护的方法,提供各种保护和交流的平台。

《21世纪》:当初为何要下定决心投身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上?

冯骥才:我是一个失败者,所有想做的事情最后都失败了,比如1990年代天津旧城改建,这对我打击很大。我看了多少美好的东西最后都消失了,每年我都要去欧洲跑一跑,看看欧洲的方法,但每次看了以后真是特别悲哀、自卑,人家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这么爱惜,我们为什么对于自己的文化无动于衷、麻木。我们看了一些农民丰收的时候跳那种舞蹈,单纯又美好,我们怎么没有感觉呢。我们都是很弱势很孤单的人,而且知识分子本来都是个体,没有多大力量,最大的力量就是思想,但是别小看思想,思想可以穿越时代,权力不能穿越时代。

《21世纪》:您有没有总结过为什么这些事情都会失败呢?

冯骥才:还是我们不爱自己的文化,我曾经想过我们在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方面确实是伟大的民族,但我们破坏自己文化的方面也是一等一的民族,不信就跟意大利人比比,跟法国人比比,跟日本人比比,我们破坏自己的文化也是第一的,不关切。我们拿文化不当回事,何况现在进入了文化消费的时代,只有把文化拿来赚钱才当回事,一部分人这样,只有文化能让自己玩一玩的时候才当回事,玩完就扔一边了,最后剩下的只是能玩的文化。

[责任编辑:li_yuan] 标签:冯骥才 21世纪 挑山工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