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李克强区间”传递清晰信号

2013年07月12日 23:58
来源:经济观察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李克强区间”传递清晰信号

经济持续下行,新一届政府究竟有没有容忍底线?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就任后的第三次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首次指出宏观调控要让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不超出“上限”,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沪深两市应声而涨,沪指收复2000点。市场普遍认为,这意味着本届政府固然愿意牺牲短期利益以推进结构调整进程,但绝不会放任经济下滑,甚至出现硬着陆。“李克强区间”的提出,使得中国经济未来政策环境的确定性大大增强,笼罩于市场上空的阴霾一时淡去。

在我们看来,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上限”和“下限”,实际上重申了政府工作报告的预期经济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物价水平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对于100多天前就已经公开的信息,市场却有如此反应,说明外界对决策层的意图虽颇多揣测,却不乏误解。

一种误解,即是将稳增长与调结构相对立,认为决策层为了调结构不惜放弃增长。金融机构“钱荒”时,央行的强硬给这种看法也提供了佐证。6月份进出口数据霜降以及上半年国企、中小企业预计亏损面的扩大,显示出经济下滑的幅度加剧;加上7月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将至,多家金融机构对二季度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均下探至7.5%,已经触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宏观调控目标(照惯例这即是目标下限)。经济能否“保底”成为困扰市场的一大疑问,海外投行机构在总结“李克强经济学”时,预测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暂时性硬着陆,单季增速可能跌至3%,使得经济界人士疑虑更深。

李克强于此时提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在确认“保底”必要性的同时,也解释了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互为支撑的关系。决策层意识到,结构性改革带来的起伏和痛苦不可避免,调结构必然意味着经济减速,但创造一个相对平稳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则不仅可以为调结构腾挪出空间,也可为一些改革事项的推出创造条件。这是经济增长率和就业水平“不滑出下限”的关键所在。

然而,即使“保底”信号明确,我们也不认为政策将回归旧有的轨道——先是靠政策刺激拉动增长,继而希望靠政府之手化解自己制造的问题,结果面对更大的困难,这样的循环已经无法持续。对市场来说,如此判断将会是又一个误解。任何时候政府“托底”都只能见一时之效。对于新一届政府而言,改革的步伐不是要慢下来,而是要更快一些。只要确认经济运行在合理空间以内,就应该不失时机地推动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启动向市场、社会放权,破除抑制经济前进的机制体制障碍。决策层强调“稳中有为”,着眼点仍在于此。

毋庸讳言,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无论政府、企业还是民众,对此都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过,我们始终认为,化解痛苦的方式不是放慢脚步,迟疑不前,越能把握住时机加速改革,中国企业和民众为此付出的时间就会越短,承受的苦痛也可能越少。从长期来看,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责任编辑:yuran]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李克强布经济棋局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