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严查GSK“贿赂门”:药企反垄断调查将至

2013年07月20日 00:43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孟庆伟

0人参与0条评论

大型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在华贿赂门事件仍在升级,继GSK中国公司四名中方高管被拘后,该公司一名英籍高管被曝禁止离境。有消息显示,GSK更多的高管有可能因贿赂门事件涉嫌犯罪。

而7月19日下午,比利时制药商UCB亦被中国官方调查。与此同时,牵出贿赂门事件的旅游社因为涉嫌充当“洗钱部门”也正成为监管层的严查对象。在跨国药企中国区总部林立的上海市,其旅游局也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各旅游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企业经营和管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然而,即使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因此被揪出问题,这也并不足以成为事件被广泛关注的原因。更重要的背景在于,与GSK曝出贿赂门事件几乎同时,国家发改委开始对60家药企开展药品成本调查,其中包括葛兰素史克(GSK)等多家跨国药企以及中国10家上市药企等。

“接下来,国家发改委有可能会酝酿实施药企的价格反垄断调查,而对药品成本的摸底调查,有可能是国家启动药品定价改革以及医卫体制改革的前奏。”一位接近政府部门的专家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种种迹象显示,新一届政府领导正将经济调控的着力点放在挤压价格泡沫方面,在调控一系列原材料价格之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奶粉和药品正成为整治重点。而刚刚发布的上半年统计数据也表明,改善价格畸形,拉动最终消费正成为当下宏观经济调控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调价突破口

一盒成本仅为84元的药品,在累计上药企所谓的会议费以及利润率后,出厂价便成了140元。

这是葛兰素史克中国区运营总经理梁宏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透露的数字。根据公安部通报,大型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华经营期间,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

最终,行贿金额成为药品成本的重要构成,据梁宏披露,药企需要“打交道”的国家机关和个人众多,除了药剂科主任、医院院长、地方招标办,同时还包括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等国家级政府部门。

这让人们开始怀疑,药品价格中到底有多少行贿金额是被患者分摊了,同时,通过打击行贿受贿,又有多少价格泡沫可以挤压出来。

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毛群安日前向记者表示,严厉打击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严肃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严格管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是当前卫生计生系统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举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品专家告诉记者,“中国市场上大部分都是仿制药,仿制药指的是专利到期的药品,这意味着没有什么研发成本,从原材料成本来计算,很多药品成本不足1元,却动辄卖到几十元,大量成本集中到了销售环节。”

“而跨国巨头在中国推出的创新药,往往比其他国家比如欧美国家要滞后5~8年,但售价却往往相同甚至更高,这不符合药物经济学的原理。”

畸高的药价终于让发改委出手,7月3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称,为了解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和有关情况以及时制定调节药品价格,决定对部分医药企业进行成本调查和出厂(口岸)价格调查。

据了解,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为企业2010-2012年度连续三年全部药品生产、销售、成本费用及价格等有关情况,其中除了企业基本情况和药品基本情况之外,包括企业在2010-2012年如财务报表、账簿资料及各类凭证、票据、合同等财务资料均需向调查组一并报送。

这一调查被舆论认为是在为接下来的价格调整做准备。

重建定价机制

昆泰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甄岭告诉记者:“药品的定价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成本定价法,就是企业将研发成本、营销成本、营运成本相加,留出适当的利润空间,核算一个药品的价格。一种是市场对比法,拿自己的药与市场上同类型的药做对比,根据疗效设置一个价格。比如成本可能只有1元/粒,但疗效好就定为5元/粒。”

“还有一种就是创新药的定价方式,比如说一种创新药可以让病人免去手术的痛苦,可以节省大量的手术费、住院费、护理费,那么,这种药品在定价时就会相对于手术成本做一个定价,有时其疗程的用药费用可能会比手术成本还要高一些,因为吃药可以帮助病人免去很多痛苦,让身体少受伤害。”甄岭说。

目前,由于国内大部分都是仿制药,成本定价模式比较多见,而更多的成本,如GSK贿赂门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集中在了销售环节“暗箱利益”之上。根据正在接受调查的GSK高管披露,这部分推广和回扣成本占总药价20%~30%。

伴随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生物制药市场,这一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探讨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方向正成为监管层的重点工作,而此前国家发改委已多次强调,医卫体制整体改革不推进,以药养医体制不变,局部的微调,效果甚微。”

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显示称,到2020年,中国政府面临一个1万亿美元的医疗保健计划。因此,药价问题变得日益紧迫,中国政府渴望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供更普遍的医疗保健。

“以药养医”待破

事实上,正是“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成就了GSK贿赂门的土壤。

一位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生也告诉记者:“在贿赂门事件上,绝不仅仅是GSK,大量跨国药企及国内药企几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说白了,这是我国推行‘以药养医’政策所遗留下来的隐患。”

“以药养医”简单说就是医院相当一部分的运营经费是由“卖药”赚来的,在有阳光的一面,政策规定医药可以对药品加价15%,但对大多数拿不到太多国家经费的医院来说,这15%根本不足以让医院正常运转,不足以让医生过上体面的生活。

因此,作为药品终端出口的医院,就还需要获得暗箱利益,201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朱恒鹏曾披露,“在医院的药品收益中,除了公开的15%的药品加成,还有约30%是以隐性返利和回扣形式存在的。”

业内人士认为,要铲除这30%的暗箱利益,15%的药品加成制度也应该一并调整。问题是,没有了15%的药品加成,现行的廉价诊疗费用能否支撑医院正常运营?2012年北京市实施的提高诊疗费试点,就长期效果而言尚无定论。一旦医院出现资金缺口,是否完全由政府买单?

来自国外医学界的华裔专家Peter(化名)告诉记者:“改革中国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医院完全可以实现政府有限补贴之下的正常运营。在美国,药物监管部门只负责药品的安全、有效,监管措施基本不涉及对药品的价格调整,影响定价的是保险公司。”

Peter还表示,美国医生的人工成本也很高,一个手术下来可能是几百美金,但在中国,医生的人工成本非常之低。因此,改善医院服务水平,增加住院收费水平,提高医生的人工收入是未来改革的关键。

数据显示,国内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所占比重很高,全国平均在45%左右,从能够找到的资料看,中国是世界上药占比最高的国家;尽管医疗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只有4.7%左右,在同等发展水平国家中属于偏低水平,但药品费用占GDP的比重在2%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本报记者孟庆伟、实习生陈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wanggq] 标签:GSK 药企 门事件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