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监管机构三大报告详诊利率闯关

2013年07月20日 03:0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史进峰 张烁

0人参与0条评论

三大课题:定价、风险、转型 

经历了2012年央行连续两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冲击,中国银行业已经领教到了利率市场化的厉害。这回,它们准备好了么?

“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已经做了将近一年的内部调研和各种制度准备。”7月中旬,一位股份制高层告诉记者,早在去年5月份,银监会就成立了专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工作小组,负责与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部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的沟通协调。

去年开始,在上述工作小组的主持下,多家银行牵头展开了一系列课题调研,从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和定价机制建设,到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转型挑战,再到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调整等,这一工作小组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牵涉的方方面面影响做了详细评估,并拿出相应建议。

这三组报告基本回答了中国银行业如何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所需回答的三个问题:第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在哪里?第二,可供借鉴的经验在哪里?第三,国内银行业的转型之路在哪里?

“银监会的工作涉及利率市场化相关的银行定价能力、转型与风险管理三大核心问题。”上述银行高层说。

从去年开始,各家银行总行着手调动计财、资产负债、战略规划等部门投入大量人力调研和制定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7月19日,本报从某中型银行获得的一份内部应对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策略报告显示,该行已着手从组织架构和授权体系上健全定价制度。

接近中信银行的人士透露,该行正酝酿建立统一的利率定价管理委员会,作为全行利率定价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全行利率定价战略的确定。

定价能力冲击

“存款是银行发展的基石,没有存款,就没有规模,没有市场地位,甚至丢掉士气和斗志。”近日,招行全国分行行长年中工作会议的一份讲话纪要显示,新帅田惠宇如是强调存款是商业银行生存的需要,“大力抓存款不仅是利润增长的需要,也是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8.2万亿银行理财产品以及金融脱媒大趋势冲击之下,每个月都要上演的存款“大搬家”,商业银行已有切肤之痛;而在流动性承压的背后,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收窄已是大势所趋,定价能力成为考验银行的关键指标。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定价能力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直接挑战。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小组看来,利率定价管理上,中国不同类别的银行差异较大。“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的定价方法十分粗放,只是简单参照央行基准利率进行浮动,许多银行还未引入和使用定价模型。”

由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工行牵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信银行参加的“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课题认为,对照利率市场化要求和国际银行定价实践,国内商业银行定价能力存在三大差距。

其中,“贷款风险定价能力偏弱”被视为国内银行业定价能力差距之首。在监管机构看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长期习惯贷大、贷长,贷款利率变化主要受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对风险进行定价的能力较弱。“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贷款投放明显增加, 当年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下浮利率占比较年初上升7.63个百分点。”

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最易倒闭破产的小型银行,上述研究报告指出,其定价能力确实较低,定价管理技术比较落后,客户贷款定价执行标准甚至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由于目前我国小型银行的盈利高度依赖存贷利差,其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比大型商业银行高20%-30 %,如果利差短期内大幅收窄, 小银行将遭受巨大冲击。”报告指出。

其二,中国银行业存款定价能力尚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上述报告指出,各家银行的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仍主要参考央行存款基准利率和1.1倍的浮动上限,缺乏量化定价模型和相应系统支持,定价的精细化、科学化程度远远不够。

而在2012年央行连续两次调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后,多数中小银行出于稳定和增加存款的目的,将各期限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顶,相对于部分外资银行主动下浮长期存款利率,一些中资银行的成本和财务约束意识明显不足。

此外,上述报告还以协议存款等定价已经市场化的产品为例,说明国内银行业对利率变动趋势的判断能力较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协议存款的利率定价,主要是参照5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加点方式确定,并没有经过量化模型测算。

例如2011年四季度,部分银行因资金紧张,加大协议存款吸收力度,至2012年上半年,银行累计办理协议存款3895亿元,加权平均利率5.8%。同期我国5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处于5.5%的较高水平;而2012年6-7月,央行两次降息,5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随之降为4.75 %。“部分银行是在利率高点吸收了更大规模的协议存款。”

鉴于商业银行对公贷款定价差异化程度已较高,但在存款定价方面,要实现分品种、分客户控制尚需时日以及IT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非短期能完成。上述利率市场化改革小组给出的政策建议,合理把握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速度。

利率闯关的风险

事实上,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都明白,利率市场化可能给银行体系带来全方位的风险。

上述监管官员告诉记者,首先是利差收窄风险:完全市场化后银行业息差水平由240bp降至70-120个bp;其次是利率风险加剧,且隐蔽、复杂、难以精确计量;至于业务转型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则更不能忽视。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首先面临的冲击则是存款“大搬家”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而存款利率市场化及由此引发银行恶性竞争和同质化,利率大幅上升引发宏观经济动荡,本外币利差、汇差扩大,热钱跨境流动风险加剧亦将危及金融稳定。

银监会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工作小组对上述多重风险亦有估计,其出炉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报告指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行为的内在激励约束可能将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变化。

一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等交织演进,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再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实现收益的长期稳定增长。商业银行必须改变原来以提升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的经营理念,转变为兼顾规模与价格、量价平衡的盈利模式。

二是在短期内利差收窄和资金成本上升的趋势下,商业银行追求非利息收入的激励将大大增加。

三是对议价能力较强的“大客户”的收益贡献将下滑,商业银行将努力通过市场细分和资产结构调整,提高中小客户业务和投资业务的占比。但是,这在为商业银行带来更高收益的同时,也会引致更高的风险。

“应逐步构建积极型风险管理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从被动控制风险转向主动稳健经营风险,在充分识别、准确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合理承担风险; 同时,应灵活运用多种工具动态管理资产组合,积极进行风险安排,从而使风险管理技术从辅助手段逐渐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上述报告指出。

转型教训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迫使商业银行改变原有的运营模式,寻求转型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问题则在于,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同质化经营、内部管理薄弱等问题更加凸显,其转型发展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即便如日美这样的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都遭遇了银行倒闭破产风波。

上述利率市场化研究小组报告显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日本商业银行大幅提高了房地产贷款占比,但没有及时有效地加强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能力,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商业银行的坏账率大幅上升,部分商业银行还因此破产。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后,储贷机构获得了涉足新业务的许可,但其本身流动性不足,管理水平和风控意识较差,加上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投资垃圾债券等风险因素,最终导致大量储贷机构倒闭,爆发了储贷危机。

工行副行长罗熹从日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得出经验,认为中国银行业应该加快调整经营模式,从单纯的存款贷款模式,转向存款贷款模式、市场交易模式、价值管理模式并重的新型经营体系。

“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银行业出现了巨额不良资产。随后,日本银行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实施综合化经营,开展证券、信托及保险业务,但由于经济持续低迷、金融需求和创新不足,联合、兼并只是短期内扩大了日本银行业的资产规模,银行的盈利能力并未相应提高。”罗熹说。

罗熹指出,银行业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建立三种模式并重的新型经营体系,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格局。

[责任编辑:wanggq] 标签: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定价 大客户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