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利率改革:行百里者半九十

2013年07月25日 01:4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宋芳秀

人参与条评论

[ 这次利率改革的意义在于,银行在贷款利率管制解除之后会未雨绸缪,致力于提高贷款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优质企业在将来可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贷款,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公告,决定自7月20日起取消贷款利率的下限,全面放开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信社贷款利率不再设上限。这次改革是央行继2004年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2012年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和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之后,迈出的重要一步。

正如《新世纪》杂志7月15日的报道所言,当前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改革可谓水到渠成。2012年央行已将贷款利率的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考虑到资金成本和盈利空间,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几乎没有触及七折的贷款利率下限;同时,银行的全部贷款中执行利率下浮的贷款占比也很小。据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3年3月,全国一般贷款中执行利率下浮的贷款占比仅为11.44%,比年初下降2.72个百分点;而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高达64.77%。

在此背景下,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就好比是教练告诉擅长头球的运动员可以用脚射门,这样的规定自然不会对银行近期的经营状况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新规则必然会激励运动员有意识地强化用脚射门的练习,因此这次利率改革的意义在于,银行在贷款利率管制解除之后会未雨绸缪,致力于提高贷款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优质企业在将来可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贷款,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贷款利率放开的意义还体现在,它的实施意味着整个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布局只剩下最后一步: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利率改革全程已过半。存款利率的放开这一步是最难迈的一步,也是经过理论论证、实践证明的利率改革过程中最难啃的骨头。

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备的制度环境和适应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但其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仍经历了漫长的16年。1970年6月,美国开始放松对大额可转让存单(CD)的管制;1980年3月正式颁布法律,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即取消Q条例;1986年4月,取消了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这标志着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即使美国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时不可谓不谨慎,利率市场化之后也仍出现了处于竞争劣势的小银行纷纷倒闭的局面,1987年至1991年,美国平均每年倒闭的银行高达200家。

对比美国,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任务更为艰巨:中国的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缺少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打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一场攻坚战,必须遵循“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的渐进主义原则,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宏观环境和金融机构的特点稳步推进。

从利率改革的全局来看,利率改革之难还在于它从来不是一项独立的改革,也不仅意味着利率管制的放开,可以说,它是复杂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配套工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率改革要求中央银行培育基准利率,理顺利率传导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央行调控经济的手段必然从数量型调控转为价格型调控,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将从货币供应量转为利率。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不仅应在利率体系和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还应能将中央银行的调控信号有效地传递到金融市场的其他利率水平上。中央银行必须保证以下两个环节的有效性:一是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影响的有效性,二是基准利率向其他利率传导的有效性。而当前不管是Shibor还是国债利率,在以上的两个有效性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尚不能成为完美的“利率锚”。央行在培育基准利率、完善利率期限结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利率改革过程中,监管当局要重点考虑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对存款利率管制放开的承受能力,有效保障金融机构的平稳运营和宏观金融系统的安全性。除了近期积极筹备的存款保险制度之外,监管机构还应提高监管水平,改进监管方式,如改革暴露出诸多问题的贷存比监管,为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和公平竞争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

第三,监管机构不仅要防止银行业的过度竞争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还要防止大银行利用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联合控制存贷款的定价,把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演变为少数银行的利率垄断机制。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利率市场化的结果就会背离初衷,利率改革无法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不平等。土耳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形。不过,从我国的现状来看,银行业已经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大中小银行并存的局面,利率改革之后出现垄断定价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我们仍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市场机制在资金的配置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存在行政性干预,通过直接干预贷款或各种各样的补贴措施分配资金,这导致经济中出现了利率对微观主体的软约束现象。可以说,在我国经济和金融的运行中,无论是宏观方面的一些痼疾,如资金配置缺乏效率、利率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还是微观方面的某些问题,如银行的不良资产、企业“投资饥渴”、微观主体信用缺损等,都或多或少的同资金配置的行政性干预有一定关系。

因此,我国要真正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和资金的合理配置,最关键的政策举措就是切实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放弃对货币资金配置的直接行政干预,并代之以间接调控。

政府应取消对国企的不合理的显性和隐性补贴,让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展开公平竞争,这样做也可以改变银行和企业对政府救助的预期,从而有助于培育市场化运作的、对利率的变动反应敏锐的微观主体。中央政府还应理顺各级政府分配关系,增强地方政府财力,规范地方政府在资金配置中的不当行为。唯有如此,行政性的资金配置才能让位于市场配置方式,所有制形式优先的原则才能让位于效益优先的原则,资金价格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zhangzh] 标签:利率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 贷款利率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