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香港创业板:从新星到鸡肋

2013年07月25日 16:35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人参与条评论

1999年10月,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始终保有重要经济地位的香港在“欣欣向荣”的IT浪潮里迎来了它的创业板上市。一推出便门庭若市:仅2000年便有47家企业挂牌上市,2001年更是达到了57家,比同期的主板市场还要多。绝大多数人正期待着科技网络行业股票节节攀升的时候,却没有料到他们自己吹起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气泡。    

网络时代的风潮过去后,纳斯达克在几年内得到重生,然而香港却陷入了更深的低迷,不但上市企业越来越少,甚至一大批成长性企业纷纷转板从而撤出创业板。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得香港创业板市场逐渐没落,而竞争力的缺乏又表现在哪里?我们将在下文为您一一阐述。    

一:错误认为创业板= IT企业上市板块   

香港创业板上市之初正是网络热潮兴起之时,大批IT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而香港创业板也效仿纳斯达克,将IT行业作为创业板市场的行业定位,从而为当时的此类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融资平台。但这样的热潮并没有持续太久,所以当IT风潮消散之时,香港创业板的初期火爆也就注定结束。    

然而在IT产业低迷徘徊之时,香港创业板并没有借此契机对自身进行重新行业定位,而是遵循了纳斯达克曾经的发展定式,没有大力开拓除了IT行业以外其他行业的企业。一个成功的创业板应该以吸引具有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为发展动力;行业结构的单一最终只能使整个创业板企业陷入困顿。事实也是如此,香港创业板不但没有能力打开其它新兴行业市场的大门,从而吸引到包括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行业等一批其它高科技行业内的优质企业;也没有能力留住本板内或是发展一些原有的IT行业内的佼佼者。这样的一个总市值和上市公司数目都在萎缩的股票市场,没有外部活力的注入,只能步步走向衰退。   

二:收费高、再融资水平低   

香港创业板竞争力低的另一表现则是其融资能力差,而收费又高;对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讲,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便不再成为它们的最优选择。    香港创业板的市盈率低一直广为诟病。据香港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叶翔介绍,纳斯达克的平均市盈率在三十倍左右,而现在大陆A股市场也有二十几倍的市盈率。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却仅为十倍左右,有的市盈率甚至低至2-3倍。这样的低市盈率不仅不能吸引到大批投资者及资本基金注入,更不能吸引发展一批成长型优质企业上市,从而使得香港创业板发展走进“死胡同”。    

前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代表徐光勋则认为,缺乏高质量的机构投资者直接导致市场交易量萎缩、再融资困难。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匮乏不单因为较低的估值水平,也与香港传统的投资理念有直接关系。叶翔认为,香港家族企业的财富多来源于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对投资高科技企业缺乏兴趣。海外专业投资者很大一部分是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管理者,而这类机构在香港并不多。不但不能获得超额溢价发行,企业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时还往往必须背负高额的上市费。据调查,尽管港交所已经下调了收费标准,然而大陆新股的IPO费用仍然达到其融资总额的15%-20%,甚至高于纳斯达克以及内地A股市场的融资成本所占总额的比重。成本又高,融资又少;香港创业板在和别的股票市场的竞争中只能处于下风。   

三:初期监管措施不到位   

不少其他国家的创业板失败便在于监管措施不到位,使得市场失去对创业板的信心;香港创业板市场也不例外。不少投资者害怕此类高速成长性企业存在欺诈问题,从而质疑上市公司的实际质量。而香港创业板设立初期实行的备案制就不能保证企业的实际质量,因为此制度只能在企业和保荐人都有极高自律性的情况下才有效。这个制度也使得初期一些没有资产只有概念的企业蒙混过关,从而影响了香港上市公司的素质和整个创业板的声誉。   

四:未能及时发展内地市场   

没有把握住大陆企业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从而形成以大陆市场为依托的创业板则是香港创业板的重大失误。近些年来,大陆成长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号召力的高科技优质企业;比起香港创业板企业的行业聚集,大陆企业分散在更多的行业领域,也在自己的行业内具有比较优势。然而,香港创业板却没有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重点开拓大陆市场;面对美国纳斯达克的传统影响力、亚洲新兴资本市场(如新加坡)的迅速崛起以及深圳中小板的蓬勃发展,香港创业板并没有适时推出相应优惠及配套措施、吸引大陆的优质新兴企业,最终丢失了巨大的市场资源。截至08年底,在香港创业板新上市的大陆企业共有47家,只占新上市企业总数的19%。尽管在近两年曾有关于香港创业板与深圳中小板甚至深圳创业板进行合并,从而整合成一个“大中华市场”的声音出现,但毫无疑问,香港创业板已经错失了最佳时机,内地企业的观望态度和深圳创业板的即将推出使得香港创业板的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局限。    

五:转板规则简化的连带效应   

在经历了IT风潮褪去后的几年里,面对香港创业板的种种弊端,不少优质企业纷纷寻求转向主板,却遭遇到困难重重。为了解决这些优质企业在创业板融资的困难,并同时提升香港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港交所在2008年大大简化了由创业板转主板的程序。然而这一招却使得香港创业板市场地位更加尴尬。首先,大量优质企业源源不断流向主板市场,创业板内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数量进一步削减。同时,不少新兴企业更把在创业板上市当成了通往主板市场的“垫脚石”。最后,不少“借壳上市”的现象出现,造成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    

一个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应该主板市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开拓新兴行业市场,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从而树立自己的独立身份。但在转板规则被简化后,香港创业板已彻底沦为一个为主板市场输送优质企业的中转站;而其最初打造“亚洲纳斯达克”的梦想也因此而彻底宣告破灭。

[责任编辑:liuwm]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