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大学教育不再具有吸引力

2013年08月13日 03:0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参与条评论

高考录取工作甫一结束,相当一部分考生弃本科不读,宁愿转往职业教育的新闻便不断出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本科院校由于学费高但就业前景不理想,被迫一再降分招生,另一方面,不少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订单班”,却似乎因能保证就业,得以逆市扩张。

一个可以感知的趋势是,高校扩招十几年来,很多家庭砸锅卖铁也让孩子上本科的那份冲动正在一点点地耗尽,往后日子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以一种苛刻的态度来审视中国的学历。仍然沉迷于扩招并坚称中国需要更多大学生的一些学者恐怕不会同意,但事实却是,当家长和学生们都冷静下来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暴发户”年代很快会一去不返。

这种趋势其实在发达国家已经表现得很清楚。日前英国《每日电讯报》推出了一系列专题探讨高中毕业生去向的问题。在大学学费暴涨,学历不断贬值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成绩不俗的英国高中毕业生放弃读大学,宁愿到大企业当训练生。很多大公司也越来越不买大学学历的账,直接与大学竞争高中毕业生中的人材,宁愿自己开设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英国大企业训练生位置之抢手程度,堪比中国的公务员考试。例如巴克莱银行的1000个职位,惹来近五万人报名;马莎百货不过30个训练生职位则吸引了逾三千人竞争;最夸张的是英国国家电力供应公司的150个职位,居然有1.65万高中毕业生申请。“不上大学网”(Notgoingtouni.co.uk)的数据显示,非大学毕业生训练计划的申请者人数从去年的5.6万飙升至今年的11.5万,以前对这类职位避之则吉的英国家长,这两年却带着子女主动来查询。

值得指出的是,英格兰的高校在2012年的招生规模不过30万人。可见,有相当多英国高中毕业生把企业训练生作为首选,实在没去向了才上大学。形势变化之快,让一大批因扩招而冒起但竞争力较弱的英国高校深感惶恐。

就大学生入学比例而言,英国已经接近50%,中国则在25%左右,似乎英国的警钟尚未须为中国敲响。但不要忘记,英国是个去工业化国家,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78.2%,这个比例在中国只有45%左右。服务业乃吸纳大学毕业生之主要部门,如果倚重服务业的英国尚且如此,倚重制造业的中国又将如何?

从筛选理论的角度看,大学教育对于毕业生而言,首先是一种标签效应,令雇主能以更低的交易成本发现人材。当学位持有者远多于市场需求且学历含金量无法评估之时,筛选功能便将失效。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来培训员工对于有条件的企业而言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一旦最好的企业改变入职路径,最好的学生不一定都读大学,整个就业市场的供求逻辑将出现范式转换。届时曾作为高端职位输送带的大学,因对企业已变得可有可无,将陷入一种鸟尽弓藏式的生存困境。

看一看扩招规模走在中国之前的国家,不难明白,每年迎来七百万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不会等高傲的教育部门和冷艳的高校慢慢醒悟。如果继续扩招,大型企业未来将宁愿招入优质的高中毕业生自行培训,直接架空不过在兜售学历却总是货不对版的大学。这可能是大学的丧钟,但敲响者却是不断扩招的大学自己。

[责任编辑:yangm]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