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李嘉诚长子李泽钜走向幕前 华人首富西进主宰英国经济

2013年08月22日 09:07
来源:时代周报

人参与条评论

  李嘉诚之子李泽钜与李泽楷

  李嘉诚之子李泽钜与李泽楷

刚过了本命年的李嘉诚,属龙,亚洲巨富之一的“超人”已经85岁了。

8月1日,和记黄埔最新公布的中期业绩证明,李嘉诚的投资重心仍在不断西移。受惠于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首次入账收益和欧洲电讯业务持续改善,和记黄埔纯利润为124亿港元,按年劲升23%。以EBITDA计算,欧洲贡献了集团35%的利润,比香港和内地的利润总和还要高出7个百分点。

这位全球华人首富的布局中,似乎开始逐渐远离大中华区—包括香港和内地。李嘉诚之子李泽钜近日抄底欧洲,引起极大的关注。由于天然气正在成为新的投资天堂,李泽钜以此为契机,开始加速扩张抄底欧洲。收购英国电网、供水网络两大业务和天然气供应商WWU。英国媒体一时哗然,称李泽钜“几乎买下了英国”。

2012年,李嘉诚宣布退休后,公开宣布家产分配方案,由长子李泽钜管理长江集团,分家之后,家族资产几乎由李泽钜“一统天下”,他掌管着以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为代表的、总市值超过8500亿港元的22家上市公司,使他个人名下总资产达到2900亿港元,身家超过其父,一跃成为华人新首富。

在自己的大本营香港,李嘉诚也选择“离开”。截至8月21日,李嘉诚继续抛售其香港的资产:百佳超市和长园集团,同时购入英国资产。对此,美银美林欧洲投资策略主管John Bilton称:“相较于新兴市场,人们对发达国家市场的看法好转。”

而欧盟8月21日公布的数据十分乐观,欧元区2013年第二季度GDP增长0.3%,超过此前预计的0.2%。欧元区终于从长达18个月的经济衰退中迎来曙光。全球资金流向不仅从低迷的新兴市场撤出,也对面临高位调整的美国股市趋于谨慎,开始从欧债危机低谷走出的欧洲市场,正在成为吸引全球资金的第一洼地。

“商人永远只会看重投资的回报率。”中国银盛财富管理首席策略师郭家耀对此并不感到意外,香港盈利增长缓慢受制于过度竞争、人工和租金成本飙升等多重因素。欧洲经济低迷,资产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李嘉诚已逐渐将投资重心西移。

到目前为止,李嘉诚家族约半数的公司资产已转移至欧洲,3年累计海外并购额高达1445亿港元。李嘉诚为什么要“离开”香港?

抄底欧洲

站在尖沙咀码头远眺对岸的中环,标志性建筑中银大厦右侧,一座高70层的玻璃幕墙大厦方方正正,这里就是李嘉诚商业王国的总部所在—长江集团中心。

与周围造型夸张的摩天大楼比起来,香港媒体习惯用这座大厦的造型来形容李嘉诚的性格——谨慎而刚正。而现在,李嘉诚家族开始选择西进突围,抄底欧洲。

“华人新首富加速抄底欧洲”的消息,让李泽钜成了新闻焦点。这位华人新首富最近斥资77.53亿港元收购了WWU,他将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

这意味着英国1/4人口将使用李家的天然气。因之前还收购了英国电网和供水网络两大业务,英国媒体称李泽钜“几乎买下了英国”。

然而,就在去年8月和记黄埔的中期业绩会上,李嘉诚的表白似乎还在耳边萦绕,“我1940年到香港,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我说话很少那么坚定。”

但与此同时,长子李泽钜却目标向西,攻城略地,由他掌控的长江基建不断向欧洲拓展公用设施业务。欧债危机后,扩张速度更是加快。由于天然气正在成为新的投资天堂,李泽钜以此为契机,开始加速扩张抄底欧洲。

李氏家族的海外投资,并非一时兴起。李嘉诚的海外投资第一次被市场熟知,源于2000年的“卖橙”神话,低买高卖,大赚1130亿港元。而在香港投行人士看来,李嘉诚可能最近年事已高,投资策略越发稳健,近年来多着力于公共事业。

2010年,以长子李泽钜为先锋,长江基建、电能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联手击败了由澳大利亚麦格理、阿布扎比投资局和加拿大养老金组成的财团,斥资58亿英镑(约700亿港元)从法国电力公司(EDF)手中买下了英国电网业务。

仅仅不到1年,长江基建再度出手,花费24.1亿英镑(290亿港元)收购了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10个月后,长江基建高调出击,用6.45亿英镑(77亿港元)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ales&West Utilities(WWU)。三项业务的企业价值合共超过125亿英镑(约1550亿港元)。

短短24个月内,长江集团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历史投资总额超过300亿英镑(折合3720亿港元)。单在基建方面,长江集团为英国1/4的人口提供配气服务,旗下的英国电网掌控英国30%的电力供应;去年收购的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则为超过7%的英国人口提供食水。

今年6月,李嘉诚把触角由英伦三岛涉足到欧洲大陆。由控股母公司长江实业牵头,斥资97亿港元收购荷兰最大的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VR共计35%的股权。除公用事业外,李嘉诚毫不吝啬数百亿资本开支,力求提振欧洲电讯的盈利。

香港的投行人士评价称,从某种程度而言,李嘉诚已经主宰了英国的经济与民生。

李泽钜走向幕前

李嘉诚商业帝国的最新掌舵者—长子、长和系副主席李泽钜无疑是这盘大旗后面的总帅。

8月1日,香港长和系、和记黄埔公布高于预期的中期业绩,但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却罕见地20年来首次未举行中期业绩记者会,且并未出席之后举行的分析师会议,而是由李泽钜主持。

《华尔街日报》最新的报道异常敏锐,“过去10年,该新闻发布会一直是香港最受期待的记者会之一,李嘉诚没有召开记者会,显示出公司的大权正从父亲转移到长子李泽钜手中。”

85岁的李嘉诚终于选择逐渐离开公共视线,并把权力移交给长子。17岁时李泽钜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遵照父亲安排选了土木工程专业,之后又攻读了结构工程硕士学位。

1990年,26岁的李泽钜主持和记黄埔集团,并大举收购英国“兔子”电讯公司,随后数年间,他通过成功的资本运作,就此单项业务,让家族资产翻了一倍。“香港市场逐渐饱和,且不乏来自内地和海外的竞争者,零售、电讯业务盈利增长缓慢。”经济学家关焯照说。

在李泽钜的人生中,1996年是个关键年份。那一年,长江基建上市,25倍认购额的功绩让厚积薄发的李泽钜登上了李家的权势榜单。李嘉诚曾表示:李泽钜的表现可以打90多分,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会给他100分。

同样是1996年,李泽钜曾遭悍匪张子强绑架,李嘉诚救子心切,没有报警,付给绑匪10.38亿港币。不过,这次身心摧残并没有影响李泽钜进取。1998年,李嘉诚逐渐淡出长实集团,将集团管理权逐步交至李泽钜手中。

2012年5月25日,85岁高龄的李嘉诚表达了退休意愿,并公开宣布家产分配方案,由长子李泽钜管理长江集团,支持李泽楷发展事业。7月16日,李嘉诚将家族信托中原分配给李泽楷的1/3权益全部转给李泽钜。

在分家之前,家族资产基本是“三分天下”,家族信托的权益分别由李嘉诚、李泽钜、李泽楷各持有1/3,李泽钜名下并无太多私人资产,因此并未入围2012年香港福布斯富豪榜。

李氏兄弟在香港被誉为“龙兄虎弟”,但和李泽楷铺天盖地的报道传记相比,李泽钜似乎是个隐形人,只是弟弟的陪衬。沉稳、低调、务实,且不乏才干,与桀骜不驯、常登八卦版的李泽楷相比,哥哥李泽钜更多地继承了父亲李嘉诚的秉性,似乎更吻合“好儿子”的标准。

在李嘉诚传记中,李家有句祖训:将相宁有种,男儿当自强。李嘉诚的两个儿子当过码头搬运工,职员。熟知李嘉诚家族的一位香港金融高管称,“这种能屈能伸的精神很值得学习,李嘉诚给两个儿子的精神支持远远大于财富上的。”

而分家之后,家族资产几乎由李泽钜全部掌控—他掌管着以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为代表的、总市值超过8500亿港元的22家上市公司,使他个人名下总资产达到2900亿港元,身家超过其父,一跃成为华人新首富。

近年来,李泽钜在商业上日臻成熟。自他2000年进入集团核心管理层后,长江集团从香港华资企业逐步转型为国际企业,资产和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多达30万人,海外业务占八成,香港地区业务只占16%。

香港的金融界人士谈起李泽钜在商界上的成就,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长江基建。10多年前,长江实业将旗下的基建业务分拆上市,组成了长江基建,并交由李泽钜打理。1996年长江基建上市时,只有两个领域的业务:一是基建材料,占总利润的3/4;二是基建投资,占总利润的1/4。

在李泽钜的努力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的长江基建在地域上已跨越全球四大洲,投资遍及香港和内地、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及菲律宾,业务范围也更为广泛,包括能源、公路、水处理、基建材料及环保业务。

为此,香港的投行人士感概说:“在长江基建上市的10多年里,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互联网泡沫破裂,但长江基建却始终能保持利润增长,这一切李泽钜的功不可没。”

经过近30年的磨砺,李泽钜成为长江实业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正式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深得李嘉诚的信赖。

2009年,李泽钜获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在演讲中与人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经商之道:“我喜欢《论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李氏帝国的商业围城

李氏家族的西进突围,早在李嘉诚家族继承问题落幕之前,已经开始潜心运营。这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面临营商环境的变化,商人还是逐利而行。

最近,内地首富宗庆后公开“叫板”李嘉诚,耐人寻思。“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在宗庆后看来,李嘉诚对香港的天然气、水、电力、港口、零售业等行业的垄断,极大地损害了香港地区消费者的利益。

按照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3年富豪榜,李嘉诚以净资产310亿美元的身家,位居世界亿万富豪榜第8位,连续第15年蝉联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家族控股公司持有22间香港上市公司,包括长实、和黄、长江基建、电能实业等,占香港上市公司市值的1/4左右。

“李嘉诚大规模投资布局欧洲,并非坊间传闻那么邪乎。我们要看清楚李嘉诚的真实困境和战略布局。”亚太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江濡山对此并不太认同,他手下一个课题小组跟踪研究李嘉诚多年。

在江濡山看来,我们要“读懂”李嘉诚这个人,他的思想和行为,早已经超越了“超级商人、产业精英”这样的境界,已经升华的“商业思想家”的业界领袖人物的超高境地。一位商界人士的事业发展,不可避免会发生利益博弈及冲突,而“在商言商”既不是唯利是图,也不是救济天下。

“一个商道人士成功的最高境界,不是看他个人及家族企业赢得了多少利润,不是看他与多少权势人物关系紧密,更不是看他的产业竞争打败了多少竞争对手,而是看他的现实社会贡献及其经济、政治、社会交融的商业价值思想是否给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江濡山感概。

曾系统研究过李嘉诚家族,并撰写过《香港英资财团》一书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冯邦彦坦言说,香港“反垄断”法规滞后,只有700万人口,市场规模太小,少数香港富豪有足够的财力来“垄断”市场,也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李嘉诚的长和系现在的盈利主要来自于海外市场,香港市场所占份额已经越来越小,仅占20%。根据和黄提供的公开资料,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0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445亿港元。包括基建投资1241亿港元和214亿港元的电讯并购。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7.1%。

江濡山觉得宗庆后的指责并无缘由,与李嘉诚们如今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不断并购来赢取巨大利润不同,中国的庞大市场为中国的亿万富豪们创造了盈利的大好机会。

亦有分析人士称,宗庆后们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不断扩大的中国内需市场,内需市场还将为他们源源不断地带来新的财富。这是他们比李嘉诚们幸运的地方,也给了宗首富“叫板”李嘉诚先生的底气。

李嘉诚的商业主战场,其实早就悄然远离香港。这3年内,李嘉诚在香港仅有两次参与并购。2010年,和黄从华润集团手中耗费57亿港元增持国际货柜码头的权益。今年3月7日,和记港口信托再次支付39亿港元收购亚洲货柜码头股权的所有权益。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仅仅收购不到3个月,香港就爆发了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码头工人罢工运动,前后历时40天。最后,和记黄埔屈服于压力加薪9.8%才解决了劳资纠纷。截至6月底,和黄港口业务的EBITDA按年仅微升2%。

就算是向来以香港为基地的地产业务,长实今年首6个月物业销售收益同比大减37%至38.3亿港元;由于出价不够进取,年初至今竟没有投得任何新土地。若计算资产和负债,欧洲总资产为3516亿港元,占比44.5%。单一欧洲3集团负债累计1251亿港元,若加上基建、港口和零售业务,欧洲债务总量超过集团总负债的一半。

“资本开支的高低决定了公司资源投放的优先顺序,李嘉诚宁可忍受连续8年的亏损(2003-2011年)也要继续投资欧洲3G业务,这本身已充分证明了欧洲在他心中的地位。”郭家耀分析称。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完成收购WWU后,长江基建集团董事总经理甘庆林说:“英国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财务及受规管业务制度,集团视英国为最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但当记者在业绩会上让李嘉诚谈论香港的营商环境时,他却笑着说:“商人不谈政治。”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李嘉诚 李泽钜 香港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