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掀新一轮重组 业内忧国进民退再现煤炭式悲剧
中国乳业圈内的人士正隐约感觉到,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行业正在酝酿新一轮的产业重组。
2013年6月,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9个部委在京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并联合召开“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媒体座谈会。
部分在乳业浸淫多年的人士很早觉察到,如此大规模数量的中央部委同时聚焦到奶粉行业,除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外,这在乳品产业的发展历史中极其罕见。
一家乳业上市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开春,当地方质监局、食安办等部门要求各家乳业公司提供生产经营材料,以及相关数据的时候,我们就预见到这个行业正在酝酿一场巨变。”
有心梳理可发现,自今年6月起,九大部委鸣响了整顿婴幼儿奶粉行业的“第一枪”后,此后的时间里,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工信部等部门几乎是按每月1次的频率在乳业“施政”。
价格反垄断调查、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奶粉进药房等“大戏”频频映入公众眼帘。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对此评价说:“很显然,中央政府正在打一套组合拳,有关奶粉行业的改革正由一个部委接着一个部委的形式往前推进。如果不出意外,未来会有更多的政策释放。”
宋亮所言,正是近期流传甚广的一个工信部政策版本:即《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下称“《重组方案》”)。在这一《重组方案》中,官方力主通过产业重组、兼并收购的方式让一大批中小企业就此退出乳业的历史舞台,据悉配套资金可能将超过300亿元。
一位安徽地区的乳业人士说:“这让我想到了当年的山西煤炭重组,不知道这一次乳业会不会复制当年‘国进民退’的场景。如果是这样,那将会是一场行业悲剧。”
据悉,工信部《方案》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上报国务院等待审批。
千万级别新门槛:5年淘汰60%以上企业
根据工信部已经公开披露的计划,目前国内的127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中,只有80家企业可以生存到2015年,而到2018年时这一数字减少到50家。
这意味着两年内会有47家乳企彻底退出市场,而5年之后,行业淘汰率将超过60%以上。
目前,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婴幼儿奶粉市场绝对堪称拉动消费“刚需”的中坚力量。根据AC尼尔森公司发布的《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高达385.18亿元,较2011年同比增长12.9%。
一些乳业人士认为,面对如此诱人的高成长行业,要求乳企主动放下嘴边的“肥肉”甚至比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的第一轮乳业淘汰更加困难。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说:“从目前政策的方向来看,此次乳业淘汰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并购、二是停产退出。”
就在九大部委出台《通知》的两个月后,国家食药监局于今年8月组织专家对《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3版)(征求意见稿)》。
记者详细对比后发现,2013版新方案中,对奶粉生产方的软硬件要求陡然提升。如无意外,该2013版审查细则将成为产业淘汰的第一道“分水岭”。
相比2010版本,新方案要求奶粉生产商需要建立起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和GMP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HACCP被发达国家普遍运用于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美国FDA于上世纪70年代起实施于罐头食品生产厂;欧盟则在1994年开始要求水产品加工厂以此“自查”;日本厚生省先后制定了用于食用鸡、水产品等几十种食品生产加工的HACCP模式。
在HACCP的认证中,GMP仅是基础条件之一,而GMP在国内是一套普遍适用于制药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
但据了解,目前国内除光明乳业等几家大型乳企已自行完成GMP标准的软硬件改造外,其他乳企均面临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投入。据两位不同信源的乳业人士介绍,GMP的改造,所花费的资金成本起码在上千万元级别。而这还不包括完成GMP后,再向HACCP认证的投入。
宋亮表示:“新的政策给乳企提出了更高的门槛,很多小企业无力满足设备改造,因为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就是两种,要么强制入编等待被并购,要么被强行清退。”
而HACCP和GMP的新增条件还只是2013版审查细则的其中一道门槛,记者看到,国家食药监局还增添了对奶源和研发能力的新要求:以生乳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必须有自建养殖场……以全脂、脱脂乳粉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应自控奶源。
同时,国家食药监局提出,奶粉生产企业需要有自主的研发机构,并配备食品相关专业5人以上的研发人员,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或高级工程师职称以上人员不少于2人。
“在野者”异见:政府有无必要频繁介入?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政府推动奶粉市场改革的决心。宋亮说:“政府的初衷显而易见,第一是保证食品安全,提振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第二要保证奶粉价格平稳,让国内奶粉市场恢复理性的状态。”
但是乳业圈中存在另一种声音认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行政化的力量主导了整个国产乳业发展的格局,对于一个如此高度市场化竞争的产业而言,政府是否有必要频繁介入,值得商榷。
时光回溯到2010年,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要求当时所有乳企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这被喻为中国乳业史上最严厉的一次“大考”:考官是质监部门,考卷则是国家质检总局2010年11月颁布的新《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
第一轮乳业重组的操作路径也由此浮出。当时要通过新的生产许可证审核,按照规定要添置自动清洗、空气净化、产品出厂检测等设备,至少要配备上百万元的资金投入。而且对企业的生产厂房、设备、生产工艺、卫生环境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也有明确要求,每年净利润只有几十万元的一些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改造所需的费用。
于是在2011年4月,中国的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仅有643家企业通过了生产许可重新审核,通过率不到55%,其他107家企业被停产整改,另外426家企业未通过审核,被各地质监局注销了乳制品生产许可证,一律停止生产乳制品。
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当年的12月,国家质检总局在蒙牛眉山工厂的一个批次的牛奶中,查出严重致癌物黄曲霉素含量超标。国标限值是0.5微克/千克,但蒙牛方面的实测值1.2微克/千克,超标140%。蒙牛的股价在三日内暴跌20%。
一位乳业圈内的人士说:“美国到现在还有小的干酪厂,小到没有成品检验仪器,常年委托食品院校检验,回顾2008年后新闻中出现的乳品质量事件,有多少是小企业惹的祸?”
不过宋亮认为,第一轮乳业重组的效果,正面大于负面。虽然不排除把一些资质潜力较好的小企业也给请出了游戏,“但总体的大方向是健康的。”
目前,中国奶粉市场的质量问题十分严峻。2013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婴幼儿奶粉投诉744件,投诉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其中超过86%的投诉与质量安全问题有关。
民众将期望寄予政府,而政府也面临着如何调控的难题,以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魔咒中。
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旗下奶粉品牌、牛奶客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朱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奶粉市场的最大矛盾仍然集中在食品安全和信任度的问题上,奶粉产业实施重组,减少市场主体数量确实会更易于政府监管,但对于实际效果目前仍难以评价。
300亿扶持重组:90%民企被挡门外
在很多乳业人士看来,上述的准入门槛仅仅是此次奶粉产业整合的序曲,而真正的高潮将来自工信部正在向国务院申报审批的《重组方案》。
虽然该方案内容尚未对外正式公开,但多家乳企向本报记者确认,工信部已经将文件下发到了企业一级,信息基本上已透明。
根据媒体报道,《重组方案》将鼓励行业排名靠前的大型乳粉企业对行业实施兼并重组的配套措施,而政府方将给与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扶持。据业内人士估算,各类扶持资金额度,或将超过300亿元。
但乳业圈内人士普遍担心,这一剂政策猛药下去,奶粉产业是否会如同当年的山西煤炭重组那样,再度重蹈“国进民退”的覆辙。
已有消息显示,《重组方案》中对兼并重组企业的主体资格要求是:并购方的总资产不少于被并购企业的3倍,且并购方要连续3年盈利、企业银行信用等级要在AA(含)以上,要有自主品牌。并且,采用湿法工艺生产的企业,所用原料85%要为稳定可控奶源基地产的生鲜乳。
业内人士看来,除上市公司外,单就“并购方总资产不少于被并购企业3倍”这一项指标已将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挡在门外。
一位安徽地区的乳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说:“那些老国企做不了很市场化竞争的东西,就像当年三元整合三鹿一样,直接的结果就是‘消化不良’。那么多年过去了,维系很多国企地位的依然是一些得天独厚的垄断资源,还有地方政府的扶持。不论是观念、运营,还是人才使用上,他们都不是高度市场化的那块料。”
2009年,三元股份接盘重组三鹿,这家身披北京国资委背景的乳业上市公司,本可以凭借三聚氰胺事件中的“独善其身”,大肆抢夺市场。但是市场反应缓慢等国企通病,使其错失了这样的绝好机会。
4年来,它在北京以外市场的作为极为有限。今年前5个月,三元上海公司营业收入2亿元,但净利润亏损872万元,公司不得不在7月份时发公告接手原本由经营团队持有的49%上海三元股权。
事实上,市场反应缓慢,管理人员大都从其他国企的关联公司调派而来,自身市场定位不精准,产品线缺乏明星产品等特征,几乎成为像三元一样许多老国企的通病。
上述安徽地区的乳业人士说:“我们担心行政力量主导下的产业重组,很大程度上就是按照关系来,这会淹没很多有活力的民营企业,而最终被留下的,很可能根本就无法适应奶粉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国进民退?山西煤炭的前车之鉴
如果不是几乎雷同的产业重组话题,中国乳业和煤炭行业很难被联系到一起。
2008~2009年,在山西地方政府的强力主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煤炭产业重组拉开序幕。那些安全事故频发、无序开采、污染问题突出的私营小煤矿被列为整治重点。
到2010年,山西煤炭行业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矿井数量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
“先抛开国进民退的问题不谈,其实那场煤炭产业的大整合中,不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小型私人矿主,都是被迫进行的。很多煤炭的国有企业在私下里交底,他们根本不愿意收购那些小煤矿,因为在他们看来,小煤矿资源差、开采成本高,最终收购过来了也是放弃。小煤矿那边也不愿意卖,所以是两边嫌弃,热衷的只有政府。”一位熟悉山西煤炭重组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新一轮的乳业重组会不会重蹈这一覆辙?答案并不乐观。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委员、普天盛道品牌营销董事长雷永军说:“政策倾向鼓励兼并重组,但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是:对大企业而言,年销售额5个亿以下的企业实际上是没有太多兼并价值的。因为5个亿以下的企业多数都在农村或者县级市场,多数都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和较好的团队。目前,中国127家婴幼儿奶粉生产商中半数以上都是5亿以下的小企业。”
根据AC尼尔森的统计,2012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总额约为385亿元,但雷永军的团队却认为,全国奶粉市场的总额应在600亿元上下。“因为尼尔森的数据是不覆盖农村市场的,但农村和县级市场也能有200亿的产出,而这块大蛋糕培育了许多5亿元以下的奶粉企业。”雷永军表示。
事实上,政府初衷是希望加强行业集中度,培育行业巨头,通过规模化实现边际成本降低,提高产品毛利,再将更多资金投入市场和研发,由此可以和外资巨头一较高下,但实际的效果却很可能背道而驰。
持有这一观点的并不只是雷永军一人,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说:“像蒙牛并购雅士利这类互补型的案例,在国内是极为稀有的。国内大多数的奶粉企业是高度同质化的,目前国产奶粉销量普遍不好,大企业未必愿意去并购小企业,因为并购了也是个包袱,大企业自己的奶粉本来就不好卖,结果并购完发现产能更大了,后续整合会变得更困难。”
对于这样的论调,记者分别就此采访了伊利和光明乳业两家大型乳企。伊利较为委婉表示:“并购不是一个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唯一渠道,但我们关注并支持所有有利于国内乳业发展的举措。”
而光明乳业方面表示,在拥有了新西兰Synlait Milk公司作为奶粉基地后,光明暂时对国内同类型奶粉企业的收购没有太多兴趣。但是如果政府鼓励,并提供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公司也不排除尝试的可能性。
奶粉“国家队”酝酿组阁
此前,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对外表示,目前全国127家婴配企业,年产量约60万吨,但年产量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3家。
国内产量位居前10位的企业分别为:伊利集团(6.42万吨)、完达山(3.3075万吨)、飞鹤乳业(3.11万吨)、广东雅士利(2.58万吨)、福建明一(2.5万吨)、圣元(2.45万吨)、西安银桥(1.87万吨)、黑龙江龙丹(1.81万吨)、上海晨冠(7325吨)、蒙牛集团(4758吨)。
而根据AC尼尔森《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2012年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总体消费奶粉多达197.55吨。这意味着所有的国产奶粉加起来还不到去年市场的31%。
目前,工信部已发出“军令状”,要求在2年内培育出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但根据AC尼尔森提供的数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仅有贝因美、伊利、合生元、蒙牛(雅士利)四家的奶粉销售额突破了20亿元大关。
显然,工信部希望以兼并重组的方式迅速组建一支奶粉行业的“国家队”,而另外6个名额会花落谁家,仍是个未知数。
在8月初工信部召开的闭门会议上,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便向127家婴配企业表示,希望当天成为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相亲日”。
很快,数则“绯闻”开始在乳业圈里流传。有消息称,贝因美有意和光明乳业结缘。
此前,光明乳业的奶粉板块始终是一块短板。2012年,光明乳业重新聚集奶粉业务,通过新西兰控股子公司Synlait Milk推出“培儿贝瑞”超高端婴幼儿奶粉。不过,光明乳业并未在其财务报表中对奶粉经营情况进行单列,因此目前外界也不知其具体状况。
对于这一传闻,光明乳业方面称“毫不知情”。而根据光明原先的奶粉计划,要在3~5年内将培儿贝瑞做到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不过即便如此,也只有工信部20亿元目标的一半。
另一个“绯闻”传自东北地区。有消息称,完达山、飞鹤乳业及该地区其它一些奶粉企业会一并整合进大庆乳业旗下。对此消息,记者向完达山副总经理余宁江进行求证,后者对此不置可否。
此外,南方一家乳企的高管告诉记者,工信部在8月份开会时已经点名伊利、蒙牛(雅士利)、完达山和西藏牦牛奶粉企业“高原之宝”在今年10月份向市场推出全新的高端奶粉品牌。
“工信部要求这四家乳企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新品牌、新产品。要让消费者有一个全新的概念,即中国也可以做好高品质奶粉。”该人士说。
国货“逆袭”,路在何方?
对于此轮中国乳业的重大重组,一位供职于知名外资乳企的人士说:“我并不看好国产奶粉在未来几年会成为外资奶粉的竞争对手,事实上,自2008年后,这个分水岭就诞生了,外资奶粉的对手就只有外资,国产奶粉很难再挤入到高端奶粉的竞争行列中。”
目前,AC尼尔森将价格在900克每罐160~300元区间的归为高端奶粉,大于300元定义为超高端奶粉。数据显示,2012年婴儿奶粉市场整体增长12.9%,高端奶粉的增长比例达到23.3%,超高端奶粉的同比增长数据更是达到令人瞠目的134.2%。
中国早已是全球婴儿奶粉最贵的国家,但价格纪录依然还在刷新,外资深谙中国消费者的心态:越贵的越好,越贵的越安全。
“其实奶粉领域并没有像宣传的那么高精尖,更多的就是一种产品概念。在这一点上,外资确实做得更好。比如说某品牌最早提出加胡萝卜素,其实对成本的增加不到一毛钱,但是价格立马就涨了30元。”雷永军说。
他继续举例:后来婴儿奶粉开始提叶黄素的概念,说有助于视力改善,其实效果也非常有限。但做父母的就有一种心态,希望孩子不要戴眼镜。
“还有OPO结构油脂,其实就是奶粉里面必加的植物油所含的一种物质,高低端产品都会加。但是国产品牌没想到这也能算卖点,结果被外资抢先说了,仅凭这个概念一罐奶粉的价格又可再涨100元。”
在雷永军看来,要提振国产奶粉的信心,首先要做消费者教育,告诉消费者什么是好奶粉?好在哪?什么是性价比高的奶粉?“这个工程做好了,昂贵的洋奶粉就没有市场了。”
目前,国产奶粉和洋奶粉的战场泾渭分明,除了少数品牌,国产的战场一直在三四线市场,而外资盘踞在一二线市场。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品牌不足高端产品份额的20%到25%。
“当前的奶粉市场是极度扭曲的,国人偏好进口奶粉,偏好贵的奶粉,一旦国产奶粉信心恢复,奶粉市场的价格就一定会下跌。”宋亮预测认为,后续针对外资奶粉,政府还会有进一步的清理计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