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有什么妙招能杜绝“乌龙指”闯祸

2013年09月06日 04:3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人参与条评论

文眼

前不久发生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引起坊间高度关注。金融市场是一个瞬息万变、极为灵敏的交易市场,有时甚至敏感过度。从系统控制的角度看,有没有规避“乌龙指”事件的可能?这是各家公司掌门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工商银行研究所的薛冬辉和黄旭提供了一份报告,结合该行的做法,分析了事前控制系统的建设问题。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有效控制交易风险呢?也许,还要用实践来检验。

——编者

■金融市场交易以风险高、策略性强为特点。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交易下单系统的设计均是在其风险偏好指导下对提高交易效率和加强风险管控间做出的权衡。

■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系统效能,是破除交易效率与风险防控矛盾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同时提高金融市场交易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

■工商银行在交易系统建设中提出了事前控制的理念,在交易达成前实现对交易员单笔交易限额、交易对手授信、价格偏离度等指标的控制,及时阻止非法交易,降低金融市场交易风险,杜绝“乌龙指”事件的发生。

□薛冬辉黄旭

金融市场交易特点

按交易对象划分,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交易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金融市场交易同时面临信用、市场、操作等各类风险,而市场风险是金融市场交易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汇率、利率、股票、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带来金融市场中交易标的物价值变化,从而引发市场波动。

其二,金融市场交易除受交易标的物价值的影响,还受到金融市场交易参与者对产品价值判断和后市走势观点的影响,如果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对后市走势观点一致,则市场的流动性较差;相反如果参与者对后市走势有较大分歧,则市场上有买有卖,流动性较强。

其三,部分金融产品对交易达成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如外汇、证券、大宗商品市场中,市场连续交易,系统撮合成交,由于每个市场上都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交易价格瞬息万变,交易员需要择时做出买卖操作,系统延迟可能给交易效率造成较大影响。

其四,金融市场上提供了多种风险对冲产品,合理的交易组合加上高速成交操作可以给交易主体带来套利机会,实现无风险获利。套利者的存在可以强化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使金融市场的效能得到有效发挥。

综上所述,风险和收益是金融领域永恒的主题,但在金融市场交易这一细分领域中,交易风险和交易效率也可以看作是天平的两端:高效交易有助于交易员抓住市场波动,发现套利机会,并实现超额收益。

但同时高效率又给金融市场交易留下了安全隐患,特别是在点击撮合成交的交易中,交易一旦发出无法回退,如果再没有中后台的验证环节,就只能任由交易成交,无论收益或损失都需交易主体自行承担。

从效率与风险角度看“乌龙指”事件

从金融市场交易的特点来看,交易效率和操作风险控制之间存在固有矛盾。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定以牺牲交易效率为前提,任何一项交易检查、领导审批都会降低系统处理的效率,效率降低会使交易员错失获利的最优时点。

在金融市场交易系统开发过程中,交易效率和操作风险管控是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如路透的外汇、大宗商品交易系统,为能提高效率使用本地日志来记录当日的成交信息,通过夜间批量上传主机做记账处理,系统高效处理也给其系统带来了因本地日志丢失而导致交易无法自动记账的隐患。

又如国外商业银行电子交易平台可以为金融市场交易设置一定的价格容忍度,使其在价格变化的一定区间内仍可达成交易,从而提高交易的达成效率,但此项功能却也可能导致实际成交价格与填报成交价格间存在差异,进而给交易员所在机构带来风险。

一般来说,不同金融市场的交易平台所关注的重点不同:对于本外币债券、回购市场,对话式的外汇、贵金属、原油、衍生品交易由于交易频率相对较低,系统可以对其风险做出严格管控,发生类似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概率较小。

但对于高频交易,如电子交易平台渠道的外汇、证券、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因需要由交易所系统撮合成交,且交易价格瞬息万变,对交易成交效率要求较高,指标控制和领导审批难以满足时效性要求,此类交易尤其容易发生风险失控。

从信息系统控制金融市场交易风险

表面来看,交易效率和操作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在加强风控的同时难免会牺牲交易效率。但事有例外,上文对风险、效率的分析有一个前提,既是在技术水平一定条件下。如果技术有所创新,则操作风险控制和交易效率可能同步提高,而信息系统是各金融机构技术创新的关键。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所使用的金融市场交易系统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由国内科技创新企业开发的通用型交易系统,此类系统价格便宜,能够基本满足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交易需求,但提供的功能拓展能力有限,定制版本可能因测试投入不足而存在问题,光大证券所使用的铭创交易系统正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交易系统是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交易系统和国内官方交易所开发的交易系统,此类系统价格昂贵,软件功能相对稳定,对软件质量要求较高,测试充分,但不轻易提供定制产品,即使要做功能定制,价格也会较高,且周期较长。

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多数使用此类交易系统,其优点是系统功能稳定,很少出现问题,但金融机构也要付出较高成本,且很难实现业务差异化。

第三类交易系统是国内金融机构自行开发的交易系统,如工商银行的金融市场交易下单系统、平安证券开发的证券交易系统等属于此类。

这种系统的特点在于定制性强,可以根据金融机构的需要在系统中增加新的功能,且可实现交易达成前的下单系统与交易达成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系统、交易达成后的风险计量、会计记账系统间的联动。

自行开发系统成本较高,且因需要外部机构配合,开发的周期较长,但在出现生产问题时,可以快速定位,并及时解决。

使用外购系统的金融机构在技术创新方面是被动的,只能依靠外部系统供应商产品的升级来逐步改善自身的技术水平,只有自主进行系统研发的企业才具有自主权。在自主研发金融市场交易系统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是对交易合理性的判断问题。

理想情况下,系统应能通过自主判断,识别出合理交易和非法交易,自动放行所有合理交易,阻止所有非法交易。但现实中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在出现市场机会或金融产品价格暴跌情况下,合理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偏离会与市场平稳情况下的交易量、交易价格有较大差异,如果按市场平稳情况下的经验值设定控制指标,则系统会自动阻拦市场波动情况下的多数交易,反而会造成操作风险。

如果按照市场波动情况下的经验值设定控制指标,则在市场平稳情况下,指标限额不会被触及,无法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信息系统只是金融市场交易的工具,无法自动判断市场处于哪种状态,且参数指标的设置也需要交易员和金融市场交易管理者的专业判断。

从信息系统控制的指标范围视角来看,金融市场交易中常用的控制指标有交易员单笔交易限额、交易员日累计交易笔数、交易对手交易限额、交易对手日累计交易笔数、交易对手授信、价格偏离度、敞口限额等。各指标的控制效果、控制难度、控制速度和信息获取的外部依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交易员单笔交易限额和交易员日累计交易笔数主要用于对交易员个人操作风险的防控,历史上“魔鬼交易员”的交易手法多以高频、超额交易为特征,对上述指标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交易员个人操作风险。如果光大证券的交易系统中有对交易员日累计交易笔数和限额的控制,则可避免在同一账户2秒内下单26082笔,累计申报234亿元交易的问题。

一般来说,交易员单笔交易限额和日累计交易笔数可在客户端上加以控制,控制指标多被写入系统内存,可以做到实时控制,对金融市场交易时效性影响较小,但控制指标的生效通常需要经过夜间批量,指标设置后,隔夜生效。

交易对手限额、交易对手日累计交易笔数和交易对手授信是针对交易对手设置的控制指标,在交易系统中设置上述指标可以避免金融市场交易过度集中于某一个交易对手,造成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同时也可以规避交易员与交易对手共谋,通过高频交易,侵蚀机构利益。

由于交易对手数量较多,业内对交易对手限额和日累计交易笔数的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其写入内存之中进行实时控制,另一种是通过联机查询的方式,通过数据库读取相关信息,并对额度进行扣减,从而加以控制。在内存中控制的时效性较高,联机查询方式虽会经过数据库存取,但随着电脑硬件水平提高,也能满足金融市场交易的时效性要求。

但提高交易对手授信控制的时效性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各金融机构都有不同的授信方法,且不同的金融产品对交易对手授信的占用规则有差异,需要逐笔核算和使用联机方式占用授信,而且各交易对手的授信额度及核算授信所用参数多被记录在数据库中,其间还涉及数据库的读写操作,耗时较多。

价格偏离度是对成交价格的控制。在金融市场交易中,价格是最重要的因素,对成交价格偏离度的控制是管理金融市场交易风险的有效方法。价格偏离度控制的难点在于基准价格的选择与获取,以及价格偏离容忍范围的设置。

如在股票市场上,基准价格选择上一日收盘价或当日开盘价,则实际成交的价格可能与开盘价差异较大,理论上10%范围内均属合理,而如果价格容忍度设为10%,则该指标就失去了效力。如果价格偏离度选取上一笔成交价格,则风控模块需要实时获取交易价格,系统开销较大,且由于下单操作需要人为输入,价格输入完成后,上一笔成交价格已经变化,以此为依据则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如果使用金融机构自身估值结果作为价格基准,则对机构的估值能力有较高要求,证券市场瞬息万变,任何估值方法都很难给出准确的估值结果。价格偏离度指标的设置与价格基准的选择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偏离度设置过大,则难以起到对成交价格进行控制的目的;但如果偏离度设置过小,则会阻碍合理交易,反而会造成操作风险。

敞口限额也是金融机构常用的控制手段,但由于金融机构会同时介入多个金融市场,交易的产品种类众多,系统难以做到实时计算敞口,一般机构均安排夜间批量来计算敞口,因此敞口限额的时效性也被限制在了一天之内有效,在一天之内无论风险敞口变得多大,只要在当日结束前通过金融市场交易再将风险敞口缩小,就可满足风控要求。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是在短时间内生成高频高额交易,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的每日风险敞口控制无法发挥作用,但不排除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风险敞口也可以做到实时控制。

综合而言,科技创新是解决操作风险和交易效率固有矛盾的根本方法,只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金融机构才能杜绝类似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发生。

在交易下单系统中加入事前控制设计

近年来,国内外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魔鬼交易员事件时有所闻,金融市场交易的风险控制问题备受关注,而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又将该问题抛向前台。通常来讲,“乌龙指”事件多系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对金融市场交易风险重视不够,在工作中过分强调利润和交易效率,不能同步管控交易风险,与风险管理不当有关。

虽然在金融市场交易中,提高交易效率和强化操作风险管理间存在固有矛盾,但是,通过信息系统技术创新还是有可能调和矛盾,平衡交易效率和风险管控的关系。当然,应该注意的是,使用信息系统进行风险控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只有在数据源明确、算法清晰的前提下,才能带来金融市场交易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双提升。

工商银行目前已独立开发交易下单系统供金融市场交易部门使用。该行在交易下单系统的设计中贯策了事前控制理念,并将进一步提高控制指标全面性、建立合适的指标参数设置方法、扩大事前风险控制覆盖面,以使“乌龙指”事件更加无所遁形。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责任编辑:liliang] 标签:金融市场 偏离度 风险计量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