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大转身
刊发于总2028期《中国经营报》[天下]版 0条评论 被次查看收藏
在9月10日开幕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详细阐述了新政府的政策思路。不久前,他还在英国《金融时报》(FT)撰文阐述被称为“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这些表态显示,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宏观管理的框架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总思路:稳中求进
既要通过短期的需求管理“稳增长”“利当前”,又要通过长期的供给管理“调结构”“惠长远”。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新政府宏观管理框架已经从“挖坑放水”转向“开渠引水”,政策重点已经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管理,而是以需求管理为基础、以供给管理为核心,既要通过短期的需求管理“稳增长”“利当前”,又要通过长期的供给管理“调结构”“惠长远”,即李总理说的“稳中求进”。
过去的政策思路在治理危机时见效速度快、病痛时间短,但是这种疗法治标不治本,长期使用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举例来说,凯恩斯主张的干预政策虽然带领各国迅速摆脱战后萧条,但却间接导致了滞胀困境,里根和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虽然成功克服了滞胀,但却为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同样道理,中国的4万亿刺激计划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速,但却导致了今天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债务风险。
未来的政策思路是休养生息、增强身体的免疫机能,凭借自身力量克服病痛,消除病根。
政策目标从“快”转向“稳”
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过去的目标是通过大投资(挖坑)、宽货币(放水)来追求增长速度,但现在,政策目标已经从“快”变成了“稳”。“稳”一方面意味着不能太慢,即设定一个经济增长的下限,防止经济跌破下限造成大规模的失业;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不能太快,即设定一个通胀的上限,防止大规模刺激造成经济过热。
过去的需求管理目标过于主观和僵化,容忍度低,一旦经济发生小幅波动,政策就会频繁变化。这一方面导致市场信号和市场主体预期的频繁波动,导致资源错配;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速由于供给端因素出现结构性下滑时,容易错误地运用短期需求管理手段试图解决长期的供给端问题,造成产能过剩和债务风险等严重副作用。
新政府明显更加注重预期管理。李克强主动在FT发文强调“给市场和社会一个稳定的预期”。而且在谈到近期外围环境时,特意没有用“亚洲金融危机”而是用“亚洲金融动荡”,意在缓解大家对外部的担忧。归根到底,是为了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市场价格信号的波动,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的作用。
为了实现“稳”,新的政策手段也更稳健,更具针对性。新政府的思路本质是抵触短期刺激的。李总理明确强调了这一点:“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因此,下一步的政策不会轻易地“挖坑放水”。财政政策方面,将“坚持不扩大赤字”,货币政策方面,“保持定力,即使货币市场出现短期波动,也要沉着应对、不畏艰险,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而将重点放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上。
以供给管理为核心进行改革
未来十年的政策核心不是简单的为经济输血,而是需要激活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继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小平南巡、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当前已进入第四轮改革开放机遇期。未来十年的政策核心不是简单的为经济输血,而是通过改善资本(资金配置和利用效率)、劳动力(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生产资料(资源集约利用与新能源开发)、制度和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激活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李总理在近期的文章和讲话中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目标是简政放权、松绑激活。这是李总理在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特别强调的改革,也是本届政府做的第一件大事、实事。“今年以来,我们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目的就是通过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
第二,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特别强调了“金融改革”,核心包括: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中国间接融资比重较高,融资渠道还不够丰富,所以未来要继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让社会、企业、个人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和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和同步推进金融监管。未来将择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李克强总理之前的讲话,结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参加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透露的内容,我们认为下一步财税体制改革方向应该是适当上收中央事权财权。
具体来说,首先是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上收中央在社会保障、司法、边境、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事权,适当集中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其次,完善税收制度,构建地方税体系。重点推进增值税实现完全转型,将增值税推广到全部服务业,把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工作将在一两年内完成,预计减税9000亿元左右。另外,还会加大房产税试点力度,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第三,加快预算制度改革,构建完整、规范、透明的预算体制,调整预算平衡方法,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第四,李总理特别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而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房产税对房地产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房价上涨已超出大多数家庭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开征房产税,是一个较好选择,牵一发动全身。
参与全球化规则制定
过去的开放是被动的开放,未来新一轮开放将是主动的开放。
过去十年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未来全球化面临着保护主义和全球去杠杆的双重阻力。这种背景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开放思路的变化。过去的开放是被动的开放,未来新一轮开放将是主动的开放。李总理在达沃斯提到对外围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保持包容态度,显示新政府已有所准备和应对,对外开放战略可能会有超预期的调整(比如自贸区的推进就是很多人没预料到的)。
首先,对外主动出击,改变规则、建立规则,创造适宜的开放环境。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与相关国家签署双边自贸协议”,比如上半年与瑞士和冰岛签署的自贸协定,以及近期提出的与东盟“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这些方向上的改革将会持续推进,未来仍是政策的热点。
其次,对内大胆创新,从探索试点到全面覆盖,切实提高开放的质量。李克强总理强调,“将积极探索扩大开放的新办法,在上海设立自贸区就是一个重要的尝试。”新办法主要是“负面清单模式”“暂停相关法律模式”等。鼓励新尝试意味着自贸区不会昙花一现,中美BIT未来也会持续推进。重点的改革领域包括投资准入、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开放等。
第三,稳定和扩展外需的老路子仍然不会放松。今年7月24日,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出台12项措施稳定和扩展外需。
这次李总理在达沃斯又特别强调了其中的“提高贸易便利化”措施。这符合我们一直强调的,扩大内需绝不意味着放弃外需,相反,在外部去杠杆化和内部出口竞争力下滑的双重挑战下,政府会更加重视稳定和扩展外需,以保障在蛋糕变小的情况下,拿到更多的蛋糕份额。这也是“李克强经济学”注重均衡的一个重要体现。
但必须注意的是,稳定外需并不限于简单的出口退税、简化通关程序等,还将更多地从上面所说的制度层面入手,着手打破开放的重点难点,提升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相关专题: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