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教育与就业:创新亚洲时代的教育投入与产出

2013年09月16日 15:57
来源:凤凰财经

人参与条评论

  

主持人: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钢

讨论嘉宾:

- 斯利那加德里公立学校行政官、

印度工业联合会印度青联成员Ms. Shazia BAKSHI

-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

- 香港职业训练局主席陈镇仁

- 香港喇沙书院校长賀敬修士

- 澳大利亞南昆士兰大学校长Professor Jan THOMAS

- 北京大学教授袁明

- 泰国华人青年商会顾问李文莉

教育与就业之间的鸿沟始终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好比经常去健身房锻炼的人不一定确保能够长寿,但是同等条件下,他长寿的几率会更大。教育也是如此,不一定获得教育的人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能够成功,但是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论坛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是职业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研讨嘉宾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复合的,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方向,也为学生提供学科广泛的知识平台,比如专业是计算机的学生,也有机会接触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但相比于非常专门的职业技能而言,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持续终身学习、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要求雇主与学生双方建立对对方的合理预期,雇主不能期望大学毕业生一入职即掌握在职各种技能,应该将眼光放长远,看重综合素质,因为技能可以培训,而素质需要长期培育;学生也不能期望一毕业就理所当然地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应在各种尝试中了解行业,丰富自己的经验,双方都需要有相互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结构性失业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出现“劳工短缺”,一方面是大量难以就业的毕业生。中国的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从事蓝领的工作。这个不对称的现象与社会对于职业地位的界定和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都有关。更深层次则是不同国家、社会的文化传统使然。亚洲国家尤其尊重律师、会计师和医生等专业人士,但对电工、技师之类的工作却难以给予同等的认同;成熟经济体,如德国则给予技工与大学教授几乎同等的尊重,这也对学生的教育和职业选择产生极大的影响。面对当前结构性失业的现象,政府和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帮助社会各界改变原先单一的评价标准,尊重每个孩子的特性、兴趣和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

教育公平也成为新兴经济体需要面对的问题。贫富差距、家庭背景极大影响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孩子的眼界,也进一步影响到就业的公平。这进一步延伸到知识民主化的问题。目前各国均在努力缩小贫富差距造成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香港为例,对于有资格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政府提供一定的资助。中国大陆目前也有一些基金在支持边远地区的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则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平台。很多大学通过在线平台开放教育资源,促进知识民主化和全球化的进程。

[责任编辑:zhang_yue]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