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读书会:六七十年代很公平?特权者躲在红墙背后

2013年12月10日 17:40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人参与条评论

科尔奈读书会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十分公平的国家,论语里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大概同这样的时代是十分契合的。

然而,当时的中国却产生了严重短缺现象:一大堆人饿着肚子,艰难度日,这让经济学者们感到疑惑,为什么在制度优越的国家,反而出现了这种困境。

十多年后,远在西半球的经济学者、匈牙利人科尔奈出版了一本著作,名字叫《短缺经济学》,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这种现象,他直接提出,短缺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特有的痼疾。

到2013年,12月8日,凤凰财经特地举办了科尔奈读书会,再次拾起一段被逐渐遗忘的历史。

在这次读书会上,原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人伟表示,他原来也认为改革开放以前是比较平等的,但后来发现当时大家都吃窝窝头的时候,也有特权。这是普遍贫穷加少数特权,“这不是理想的状态”。

科尔奈的学生、长江商学院教授王一江说,那时的不公平是0.1%的人与全体的不公平,0.1%的人躲在了红墙背后。

回过头来,我们谈谈科尔奈,这位大师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研究得最为透彻的大师。

早在1985年时,科尔奈第一次应邀来到中国,在接受领导人接见后,便在重庆的一艘游轮上参与了“巴山轮”会议。在同中国学者交流时,科尔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也就是应该采取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换成今天的说法,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控”的意思相近。

科尔奈的建议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正面反馈。

科尔奈回忆:自己感到了“阴魂不散的政治压抑,以及缺少自由和权利的社会状况”,“从主席和听众的脸上看不到表情,不知道自己的讲演是不是成功”。

只有从经常包围他、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向他提问的年轻经济学家目光中,他得到了些许安慰。

科尔奈接受凤凰财经采访

或许科尔奈带着些遗憾离开了中国。很快到1986年时,这种情况发生逆转。

1986年,由几位年轻人翻译、高鸿业校阅审定的《短缺经济学》中文版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官员和高校老师将这本书奉为圭臬。以至于当科尔奈再次造访中国时,有市长、大学老师和经理不断告诉他,“我是您的小学生”。

国家计委领导曾经主持会议,专门研讨与科尔奈《短缺经济学》有关的问题。

检索《读书》杂志时发现,从1985-1989年,“科尔奈”的出现频率超过所有经济学家;在《经济研究》也是同样。

科尔奈的话语是如此俏皮而又一针见血,讲到国企决策时,他会用“一只半眼睛盯着政府,半只眼睛盯着市场”来描述,让人捧腹。

中国经济学家就对他的分析和术语着迷:短缺经济、投资饥渴症、扩张冲动、父爱主义、软预算约束…… 几个词串起来,就把一个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特征揭示出来了。

他的分析总能给中国经济学家带来新意。可以说,科尔奈的思想给中国的官学界带来了启蒙,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进行市场改革的“思想指路灯”。

曾经的思想变革解放了市场,推动了中国奇迹的发生,进入新的时期之后,我们发现,一些机制、一些利益方又重新成为了市场前进的阻碍。

解放思想,解除市场枷锁,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如何解放思想、重塑改革动力?

在这里,先做一个预告:在本月27号举办的凤凰财经峰会上,科尔奈将与其挚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视频连线对话,敬请关注这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交汇。

[责任编辑:wangliang]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频道推荐

实时热点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