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陇南西和乞巧节 女子的美好夙愿民俗的古老化石


来源:华龙网

为深度挖掘“陇南乞巧”文化品牌,推进“陇南乞巧女儿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近日,以“走进魅力陇南探源西和乞巧”为主题的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中国乞巧之乡”陇南西和隆重开幕。在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与礼县,有着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乞巧节的文化传统,其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参与人数多、民俗程序保留完整,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乞巧节女子的盛大节日乞巧文化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市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是一种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活动,极具地方特色

【摘要】 为深度挖掘“陇南乞巧”文化品牌,推进“陇南乞巧女儿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近日,以“走进魅力陇南探源西和乞巧”为主题的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中国乞巧之乡”陇南西和隆重开幕。

为深度挖掘“陇南乞巧”文化品牌,推进“陇南乞巧女儿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近日,以“走进魅力陇南探源西和乞巧”为主题的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中国乞巧之乡”陇南西和隆重开幕。在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与礼县,有着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乞巧节的文化传统,其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参与人数多、民俗程序保留完整,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乞巧节女子的盛大节日乞巧文化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市西和、礼县一带的人遗风,是一种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活动,极具地方特色。因为乞巧节的最后一天与牛郎织女传说中的鹊桥相会在农历的日期是重合的,这使不少人将乞巧节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混为一谈,其实,乞巧节与牛郎织女传说最初都与先民的星辰崇拜有关,但在我国民俗文化史上,却有各自的发展趋向和演变轨迹。乞巧节属于传统节日文化,而牛郎织女传说属于民间口头文学。西和乞巧节最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就是一开始把目光完全集中在了织女身上,活动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牛郎的纸扎像,而男孩子们也从不参与乞巧节的活动。在七月初七的早晨,各乞巧点都要在传统习俗规定的泉、井边举行祈神迎水仪式。姑娘们晨起梳妆打扮妥当后,在乞巧点集中,然后捧香盘或水罐随行。这些迎水的队伍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在过去,这个场合也是物色提亲对象的大好机会。有的男青年虽已提亲或订亲,但尚未见过女孩面,也趁此机会在媒人指点下远距离观察女方。美好夙愿祈求“巧娘娘”赐予幸福尽管各地风俗不同,七夕节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西和乞巧节活动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活动,广交女伴,交流针线、茶饭、歌唱、舞蹈的经验和技艺,使受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现。据专家考证,当地的乞巧节,就是古老的秦文化在民间节日习俗中的传承,是祖先崇拜和星辰崇拜两结合的产物。相传秦人祖先有个叫女修的,以“织”闻名,受到当地人的崇拜,被尊称为“巧娘娘”,而乞巧节在广大农村里也被称为“巧娘娘节”。据悉,陇南西和乞巧女儿节从每年农历六月最后一个晚上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每年有50多人参加,时间长达七天八夜。参加主体多为未出阁的小姑娘,活动期间,参加乞巧活动的姑娘们以虔诚的心情、隆重的仪式,祈求心中敬仰的神灵“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祈愿自己婚姻如意、生活幸福。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乞巧节中的“照瓣卜巧”,则除了以卜自己的灵巧、笨拙,甚至还能占卜未来丈夫的职业。乞巧文化因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女性之多、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西和乞巧节这种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民俗节日发展到现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比如,除了要练传统的曲调和舞步之外,女学生们还把从学校学来的时尚歌舞也加以练习,以便使相互拜巧时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文/图兰州晚报记者 哈丽娜)

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