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茶圣陆羽话象州千年茶禅文化


来源:华龙网

核心提示:茶叶的饮用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古史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传说。而象州之茶,古早驰名,《象县志》载:“象地宜茶,载于陆羽茶经,洵非虚构,盖本县境内,皆可种茶,而所产茶叶,以色香味三者言之,实不让各地名种。”古代象州茶叶产区主要是在大瑶山山脉附近(即今象州、武宣、金秀区域),与现在还在正常生产的象州妙皇(古称庙王)的“古琶茶”、武宣“双髻龙茶”“金龙茶”、金秀“青山茶”“东温茶”等一脉相承。然而,要一探象州茶,必得从茶圣陆羽说起。茶圣陆羽的传奇一生陆羽(733-804年

【摘要】 核心提示:茶叶的饮用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古史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传说。”  由上可知,古代象州茶叶产区主要是在大瑶山山脉附近(即今象州、武宣、金秀区域)。

茶圣陆羽塑像

核心提示:茶叶的饮用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古史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传说。而象州之茶,古早驰名,《象县志》载:“象地宜茶,载于陆羽茶经,洵非虚构,盖本县境内,皆可种茶,而所产茶叶,以色香味三者言之,实不让各地名种。”古代象州茶叶产区主要是在大瑶山山脉附近(即今象州、武宣、金秀区域),与现在还在正常生产的象州妙皇(古称庙王)的“古琶茶”、武宣“双髻龙茶”“金龙茶”、金秀“青山茶”“东温茶”等一脉相承。然而,要一探象州茶,必得从茶圣陆羽说起。茶圣陆羽的传奇一生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其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陆羽三岁,被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智积禅师占《易》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呗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但他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禅师就用繁重的“贱务”磨炼他,迫他悔悟回头。要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十二岁那年,他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令。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后与崔国辅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他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760年),他从栖霞山麓来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阖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唐代宗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他都未去就职。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仙”“茶圣”。《全唐文》《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佛祖历代通载》等都有他的传记。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八之出”是指茶叶的主产区,陆羽在茶经中对“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这八个地区的茶叶进行了点评。当时“象州茶”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已是很有名气,《茶经》特别指出了“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由此可知象州是当时岭南地区(广东、广西、福建一带)四大茶叶主产区之一(唐代的象州为州郡,辖境大致为今象州、武宣及金秀的部分地方)。因为行程的局限,陆羽当时未能实地到达岭南地区进行详细考察,但他有时还是得到了一些象州的茶叶,还亲自对其进行品尝,觉得味道极好而给予高度的评价。《茶经》中有记:“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象州与柳州相邻,唐元和元年(公元815年),唐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赋诗描述当时茶叶加工情景: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赏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茶禅相融为时尚自佛教禅宗兴起,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而陆羽本身即出自禅门,一生与佛禅渊缘甚深。唐代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禅门大师赵州和尚著名的偈语就是“吃茶去”。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辨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茶”泛指茶文化,可品人生浮沉。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能悟涅槃境界。“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正可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而佛(禅)文化自唐代时已传入象州,象州六祖岩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隐修之地。在象州西山寺旧址出土的佛寺瓦当,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专家的鉴定,是为唐代文物,由此可知当时的西山寺为唐代佛教禅刹。陆羽在《茶经》所记,广东仅有韶州(六祖慧能的长期弘法及舍利真身所在之地),而广西却也独有象州(六祖慧能的隐修之地),可谓奇罕!此正是茶禅一味。或许正是禅文化的传播,促推了唐代象州茶叶的发展,也可谓是相得益彰。唐宋时期佛教在象州已广为流传,当时已有东山寺、南山寺、西山寺、北山寺、报恩寺、长峰寺等多家寺院。而象州在唐宋时期作为朝廷的主要迁谪流寓场所,诸如薜仁贵、韦挺、张庭坚、王安中、孙觌、胡梦昱、王世则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等的到来。他们与本地文人雅士品茶饮酒作诗成为时尚,更是促推了象州茶禅文化的发展。《象州志》(乾隆年间蒋日莱编)载:“谢洪,宋安仁乡人,弟泽俱登进士第……,家于南门城外,有谢氏园,开扶疏堂,士大夫南迁者,如王初寮孙仲益皆借寓,题咏满壁,风雅冠时。”想当年宋代著名文人孙觌(字仲益)被贬象州,时游南山寺,就在与禅师品赏“象州茶”、饮本地酒之时,兴趣顿起,当即挥笔写下此《南山寺(二律)》,诗为:千丈云根荫此邦,沉沉寒影卧秋江;潭空映日苍虬动,烟暖翔沙白鹭双。梦觉滩声喧客枕,吟余竹色满僧窗;诗成叫绝层楼上,听我洪钟万石撞。安心是乐本非禅,遇胜欣然意所便;嚼蕊拈花身老矣,穿林渡水思茫然。行逢酒伴操觚去,倦憩僧房借榻眠;寄语后来问津者,人中今是地行仙。或许正是受此茶禅文化的影响,在宋代之时,从象州走出了著名禅师,即为云门宗四世盛勤禅师,笔者以前曾写过专文介绍,并在《文史春秋》刊物上公开发表。象州区域茶叶的后续发展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象州到了近代佛禅文化已大不如前。大象州区域的茶叶也是时过境迁,但仍持续保持茶叶的生产。据1914年《武宣县志》“茶之属”载:其主产为“紫荆茶、庙王茶、古琶茶。紫荆茶,每斤四角,行销县属及桂平以下各县。庙王茶,每斤三角,行销县属及象州以上各县。古琶茶,每斤四角,行销县属及象县。”1948年《象县志》“茶之属”载:“本县境内,皆可种茶,而所产茶叶,以色香味三者言之,实不让各地名种,但制藏之法尚未请求,稍隔数月,香味俱失,以致不能大量生产,畅销远处,甚可惜耳。目今近城寺村两乡,产茶较多,明火细茶,每斤约银毫五角,粗茶半之,其特佳者,中平乡有青山茶,色黄绿,味香滑,大樟乡有东温茶,瑶山中有瑶茶,色微红,极促消化,隔宿其味不变,但产额不多。”由上可知,古代象州茶叶产区主要是在大瑶山山脉附近(即今象州、武宣、金秀区域)。与现在还在正常生产的象州妙皇(古称庙王)的“古琶茶”、武宣“双髻龙茶”“金龙茶”、金秀“青山茶”“东温茶”等相传承。但在茶叶加工贮藏技术已经非常先进的今天,象州、武宣、金秀三县应在恢复和弘扬文化(旅游)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茶叶的生产、加工和营销,才不辜负茶圣陆羽《茶经》所记。同时,在物质已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应加以提升,诚如陆羽所作:“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品茶论禅修心吧!

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