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英美崛起绝非拜政府产业政策之赐


来源:凤凰财知道

文/禅心云起

近日,偶见老牌英帝一名前官员怒斥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的一篇文章。细看之下,不禁哑然失笑,长叹息道:如果这样的人,在英国都能成为受人尊崇的学者,那么英帝的没落,岂非必然?(注:有人专文揭批此人,从其前后不一的观点,证明该文乃他人冒名之作,我倒认为,此人作者身份不假,否则早打名誉官司了,并且极可能是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

1、史实性错误: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是日不落帝国吗?

文章开头就吹毛求疵,但也破绽百出,针对张维迎认为的“由于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边陲岛国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引领者”,借着以下描述反驳说: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是欧洲(或许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工业革命前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战争,英国是所向披靡,不仅在欧洲战胜了法国,而且在海外夺取了印度、加勒比海和北美洲,这帮助其在工业革命前成为最大的帝国——日不落帝国。日不落帝国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以及非洲大部分地区。

众所周知,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750-1760年。在印度,英国人1757年取得局部胜利,而夺取和控制整个印度,是迟至19世纪中叶的事情;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1770才发现其东海岸;在新西兰,英国人要到1769年才登陆;在加拿大,通过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到1763年才控制了整个加拿大。如果非要吹毛求疵,这些岂不都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事情。况且「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须等到19世纪中期以后,才广泛成为对英国的政治性代称。

此文一开始,就给人留下信口雌黄的不良印象,继续往下看,更加惨不忍睹。

2、故意隐瞒的事实:美国因何实现了移民及资本的快速增长

该官员接着指出:(…)美国崛起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是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巨大积累。在1860至1890年期间,受大规模移民的刺激,美国人口几乎翻了一番…

但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移民,要背井离乡、历尽艰险越过大洋,前往陌生的北美大陆呢?是发神经吗?这位英国官员,在文章中对此奇怪地保持沉默,自始至终省略不谈。既然他不说,好吧,就我来告诉大家真实的历史真相:因为相对于老欧洲大量束缚性质的封建残留及人身、财产义务,美国是一个更加自由的国度,包括更低的国内税率和更少的管制、更加自由的市场、更自由的迁徙和投资。这正是纽约金门湾矗立的自由女神像及以下著名诗句的涵义:

把你,那劳瘁贫贱的流民

那向往自由呼吸,又被无情抛弃

那拥挤于彼岸悲惨哀吟

那骤雨暴风中翻覆的惊魂全都给我

我高举灯盏伫立金门

在《危机和利维坦》一书中,罗伯特•希格斯很好地描述了19世纪美国的特征:很久之前的某个时期,当普通美国人忙于日常生计时,几乎无法意识到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的存在。作为一名农夫、商人或手工业者,他可以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产销何种商品,而仅受市场力量的束缚。试想:没有农产品补贴、价格支持、面积控制;没有联邦贸易委员会。作为一名雇主、雇员、顾客、投资人、借贷人、债务人、学生或教师,他可以基本按自己的心愿行事。试想:没有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没有联邦消费者‘保护’法;没有保障及交换委员会;没有就业均等机会委员会;没有卫生和福利部门。没有一家发行国家纸币的中央银行,人们通常使用金币完成买卖。没有销售税,没有社会保障税,没有所得税。尽管政府官员像现在一样腐败——也许更腐败——但可供他们贪污的少到可怜。公民的私人消费超过政府所有消费的十五倍之多。

在19世纪的美国,政府的任何税收和管制,都会受到重重阻力。举例而言,在今天成为美国大税的个人所得税,由于美国国民对政府权力的高度警觉,自诞生起就遇到巨大压力。1861年8月5日,联邦政府才以其对南方的战争为由,首度开征个人所得税,但需要缴纳的也仅限极少人,到1872年因被指控违宪而停征。1894年美国国会决定再次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弥补关税削减带来的损失,很快又被裁定违宪。直到1913年,美国宪法第十六修正案才正式授予国会征收个税的权力。

可想而知,相比今天来说,美国19世纪的市场环境是极端自由的,国内的政府干预少之又少。这才是当时资本和人力资源在北美快速积累的真正原因。

3、基础逻辑谬误:英美快速增长靠的是什么?

接下来一大段所谓「证明」,几乎可以用幼稚来形容。一个稍稍有点逻辑基础的人,都可以轻松反驳。

作者论证说:英国和美国在其各自成为世经济霸主期间实现经济增长的政策是依靠政府的大量干预,而非“自由市场”。

文章接着罗列了许多数据,从英国18-19世纪的政府负债,到美国19-20世纪的关税墙,从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英美国家的GDP「低增长率」,到美国二次大战期间的GDP「高增长率」。让不少外行人看来,像在用「事实」说话。

然而,在科学领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同样的事实或现象,在高手和低手眼中是大有差异的,就如一个透明水杯中的筷子。在低手眼中是折断的,而高手会告诉你筷子并没有折断,而是隐含着一定的光学原理。

首先,我要告诉你,被广泛沿用的麦迪森购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出来的GDP是有缺陷的(且不说年代越往前这项指标越失真,比如工业革命时期统计出来的美英的所谓低增长率,简直是学术史上的笑话),因为GDP所反映的,不过是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无法反映出各项中间产品等资本品的结构、质量及「总量」。在以迂回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中,后者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它代表着一国国民的真正经济实力也即生产能力。所以,是美国的国民生产能力,早在二战以前就决定了,它参加战争中的哪一方,哪一方就可以获胜,而不是等到战时,巨额的政府支出及由战争物资及其贸易体现出来的高GDP,才导致它具有这样的经济实力。这就是眼中只有简单数据而缺乏理解力的人,容易犯下的一个倒因为果的致命错误。

其次,我要告诉你,是否掌握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反事实推理」方法的精髓,是经济学家水平优劣的重要分水岭:一个好经济学家与一个坏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就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仅仅局限于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

假如一位政府官员自己多花了100苏(5法郎),这就意味着,纳税人自己就要少花100法郎。政府官员的花费是看得见的,因为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而纳税人那边的情况却是看不见的,因为,唉,他没办法再花那笔钱了。

那么,一个国家现在的高税收(比如关税墙)或将来的高税收(比如大量国家债务),都使掌握在普通生产者手中的资源更少,掌握在国家官僚手中的资源更多。暂不考虑征收当中发生的大量损耗、腐败及挥霍现象(正如巴斯夏的计算方式),前者少掉的部分,就是后者多出的部分,既不多也不少。

让官僚手中掌握更多的资源,就会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发明创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单从历史数据看,在政府主持大量投资时,基础设施和创新的数量也在增长。但这只是看得见。看不见的,是这种增长的水平,永远无法企及同样资源掌握在私人手中的增长水平。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得知,私人企业家,受着利润和亏损的激励去有效满足消费者,而政府官员,却缺乏任何有效的激励手段,也不具备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看得见的,是表面上的增长数据;看不见的是,是背后的巨大效率损失。

对「美国在计算机、航天和互联网等行业仍保持国际优势,尽管其总体技术领先水平正在下降。如果没有联邦政府对国防相关性研发活动的投入,上述行业都是不存在的」的最好反驳是,假如没有联邦政府以上投入,而把这些资源投入包括想出这些点子的人才资源从官僚手中取走,留给明显更加活跃且更富冒险精神的私人企业家(没有任何理由表明坐在办公桌后面的政府官员,会具有与真正企业家哪怕是相当的冒险精神),会有数倍于以上的有效的研发活动,发明出对于消费者而言甚至比计算机和互联网更好的东西。

无从否认,互联网技术的早期雏型,确实受到了政府公共基金的资助。但只有市场,才最终决定了应该采取怎样的技术(而不一定是最先的技术胜出)。正如在政府专利局内,还躺着大量「先进」的专利技术得不到市场应用。是市场选择了互联网,并且由私人发展出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应用,而不是反过来。政府岂能贪天之功?并且我们还可以设想,私营性质的基金一样可以取代政府的公共基金,成为技术研发的主要支持者,正如美国的常青藤大学,大部分也都是私人资助的。

此外,建立一道高耸的关税墙,看的见的是收缴的具体金额,看不见的是商品流通效率的损失——效果就好比将联结两个地方的铁路拦腰斩断,改回中世纪的人力、畜力运输。事实上,美国18世纪由于宪法规制,国内税收很轻,所以联邦政府只能打关税的主意。税收按其定义,当然不可能使国民更富有,只能使他们更贫穷。并且美国的高关税增加了南方的离心力,直接导致了一场生灵涂炭、财产损失巨大的国内战争,极大延缓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同一时期的英国,主要采取单边自由贸易及废除重商主义管制的政策,如1840年废除《谷物法》,1854年彻底取消《航海条例》,1875年对制造品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这才是正规经济学家(而非不学无术之徒)公认的英国国民实现富裕的原因,也是自由贸易学说的倡导者亚当•斯密被尊为经济学之父的原因。美国虽有高关税,但由于其国内的低税,平均税负在当时世界各国仍处较低水平,对私有财产权及企业家精神的维护,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那么,是否像这位英国官员所暗指的那样,借债打一场战争可能会使国民更加富有?显然不会。战争期间,大量资源不是用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是化成炸弹倾洒在无辜者的头顶,并且现代战争,基本上是在比拼物资消耗,各种军事物资都是典型的Bads而非Goods,国民财富实际上被白白浪费了,国民因此变得更穷。这个并不复杂的逻辑,可不是用数据的「高增长」就可以掩盖。事实上,美国二战时期的所谓「高增长率」,其实大部分不过是各国欠美国的一堆无法偿还的烂账而已(不仅无法偿还,美国还要消耗自己的国民财富,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满目疮痍、接近赤贫的欧洲予以进一步的援助)。

4、需要什么发展模式:国强民穷还是国弱民富?

毋庸讳言,英美两国之所被称作帝国主义,的确有对外进行掠夺和压迫的因素。但要清楚两国之所以富有,从根本上讲,是因为这两国政府,曾经是对其国民最为软弱或最「友好」的政府,因此在国内,为财富的增长创造了最有利、最宽松的环境。而正是凭借汲取这些优势的财富,他们对外才具有强大的武力优势。这个因果关系不能错置。这一点,在对其国民较为恶劣的其他更老牌的殖民政府,比如西班牙的早衰上体现的至为明显。

另外,对外掠夺能力的增强,也并不能使英美国家的普通国民变得更富有,而主要是使政府及其结盟的精英阶层变得更强大和更富有。比如今天的美国政府,相比建国时期至18世纪的政府规模,已然变成一尊庞然大物。美国一般国民因此变得更穷而非更富(或者说,他们本来可以更加富裕)。当然,这在近年来直接引发了声势浩大的茶党及自由至上的民粹主义运动,并使共和、民主两党的建制派在此次大选中,地位都受到了动摇。

英、美两国的帝国主义发展模式,就值得以及能够被其他国家效法吗?(注:西班牙等早期殖民帝国是直接掠夺的帝国主义,英国率先向货币帝国主义方向转变,美国又接力英国,依靠美联储成为比较纯粹的货币帝国主义。)

首先,帝国主义肯定是不道德的,因为它需要依靠掠夺别人(包括对外也包括对内掠夺)才能维持发展。其次,后进国家采用国家主义或帝国主义的发展道路,会直接引起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大战或冷战。那些相对来说,不能很好保护国民自由及财产权因而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会在这场比拼战争资源(包括人力、物资资源)的竞赛中被淘汰掉,比如纳粹德国和前苏联的失败。

事实上,美英国家存在两种有主次之分的发展模式:首先,是让美、英国民更加富裕的成功模式,是尊重私有财产的自由市场经济,这既有经济效率,也是道德的且值得提倡的;其次,是让美、英政府更加强大的「成功」模式,是凭借前面这个主要因素造就的优势国力,加上汲取这些资源强化的对外掠夺能力及政策,但这就既不道德从而不值得提倡,且会带来经济上的无效率。

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从现实角度,效仿前者走和平道路更容易成功;而效仿后者,难免走上一条粉身碎骨的不归路。另外,从道义角度,不管处于什么情况,都不应煽动对国民财富的抢劫,来成就国家的利维坦化。从经济角度,一国还未富有,政府就对本国国民抢劫财富,会造成「非洲病」;一国刚刚富有,政府就对本国国民抢劫财富,会造成「拉美病」;一国已经非常富有,政府于是对本国国民抢劫财富,最终会造成「英国病」。

老牌英帝的这名前官员,显然没有区分这两种模式。他的思维,基本上还停留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利维坦国家的认识水平上,没有理清正确的因果逻辑关系。学问水平之低劣,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他开出的药方,要么带来贫穷,要么带来战争,除此外没有更好的结果可言。

[责任编辑:谭红朝 PF009]

责任编辑:谭红朝 PF009

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