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评论:方便面涨价投下垄断身影
2007年07月25日 03:03信息时报投票数: 顶一下  【

在什么都涨价的情势下,方便面终于耐不住寂寞了,“占据我国大部分市场的中低价方便面价格26日起整体上调,最高涨幅达四成”(《京华时报》7月24日)的新闻表明,以后吃方便面不再像以前那么方便,就像目前吃猪肉那样,掂量一下钱包的厚度是必要的。

在什么都涨的偶然之下,方便面的涨价就成了必然。面粉、棕榈油、马铃薯淀粉、辣椒、牛肉等这些原料这两年都在层层加码,方便面即使不涨价,你也放心不下。毕竟,谁也不愿意忍受商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奸诈行为。事实上,方便面的变相涨价早就开始了——去年底与今年初,针对方便面大玩“瘦身术”的招数,很多城市的媒体都作过调查报道。

尽管,许多市民并不吃方便面,但仍然对此次涨价心怀忐忑。在什么都涨唯工资不涨的语境下,公众对方便面涨价的不满实质上已经超越了方便面本身,对局部涨价的敏感,使许多市民练就了丰富的联想能力:下一步会是什么涨价呢?涨多少?生活开支是否也要来一次“瘦身”?从这样的民生感受出发,“兰州物价局对牛肉面限价,大碗面不得超过2.5元”(中新社7月3日)的措施受市民追捧,是可以理解的。普通市民们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与时评家,但他们算经济账的能力绝对超过大部分社会精英。

兰州物价部门限制牛肉面价的行为受到批判,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但是,如果物价部门对此番方便面涨价的行为也来一次干预,是不是同样有违原则?不,我认为对兰州牛肉面的限价与对全国方便面的限价,不可同日而语。原因是,此番方便面的涨价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市场经济虽然忌讳行政干预市场,但政府物价局的存在总得有所作为,如果对违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的行为视若无睹,势必会助长“统一涨价”的不正之风。

这种不正常,从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事务局局长孟素荷的讲话中可以找到证据——孟局长说:自去年年底开始,由行业协会参与,国内方便面巨头召开了3次内部价格协调会议,最近一次于7月初召开,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康师傅、统一、今麦郎、日清、农心等10多家知名企业全部参与此次统一调价,其市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具体涨价措施是:将五六毛钱的产品提到七八毛;1元产品则提到1.2元。看看,调价的步伐高度一致,连日期都统一为7月26日,如此整齐划一的涨价行动,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价格同盟”?

关于“价格同盟”,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到。如果你所在的住宅小区离市区较远,配套设施不全,那么你就可以在超市、菜市场、理发店、小卖部等处看到“价格同盟”的模样:大家清一色都是高价,你到哪儿消费都是“贵宾”。当然,如果我们不是法盲,就知道“价格同盟”的本质是破坏性的。《价格法》说:“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都属于违法乱纪行为。这一点,做生意的老板更加清楚无误,但他们擅于钻空子,例如,抬出一个行业协会,尤其是“世界”字头的协会,以行业自保自救的形势“统一调价”,就比较容易蒙混过关。因此,这些年来,市民百姓对电器协会、汽车协会、房地产协会、美容协会等协会们的“统一调价”已经不再觉得陌生了。

“价格同盟”背后投下的身影,实质就是垄断——同类商品都涨价了,没得选择,不消费也得消费。公共事业的垄断姑且还有一个价格听证会来调节涨价过程,而“价格同盟”则不受这些约束。这说明什么?说明行政权力在不该干预的时候干预较多,在该干预的时候没有及时干预。具体到方便面的问题,涨价本身是符合市场一般规律的,但涨价的方式则是破坏性的。因此,对于此类非常定价行为,物价部门出来干预,应当会赢得表扬。

   编辑: 喻春来
Google提供的广告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