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财经新闻 > 评论 > 正文 |
|
政府保持资本市场的循环是明智之举,这可以避免货币释放为真实的需求,使通胀无法控制
同时出台的两份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报告让人无所适从,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可能的应对举措,有关方面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国家发改委公布9月份商品价格监测报告,猪肉价格出现今年5月以来的首次下降,主要由食品带动的CPI在连续4个月大幅上涨、8月涨幅创下6.5%这一10年新高后回落。因此以北大教授宋国青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研究者认为,通胀洪峰期可能已过。
而中国社科院10日发布《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年秋季报告》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价格上升阶段。当前要密切关注2008年价格变动趋势,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就意味着这些撰写报告的专家认为中国通胀风险未过,政府应该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防止明年继续出现CPI大幅上涨的局面。
一方为对决策有责对经济发展影响大的官方机构,历来态度谨慎;一方为官方智囊,进行的是决策咨询,相对而言可以进行独立研究放言结论,结论不同不足为奇。问题是,中国继续是维持高热还是拐点已现,按照不同的判断所得出的预期大不相同,政府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是继续紧缩,还是稳中趋紧?
抓住结构二字则一切可以了然。发改委的结论尽管有详实的数据支撑,但是由于目前CPI数据与中国经济一样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可能社科院的结论更加接近真相。
结构失衡扭曲数据
我国的经济从表面上看一直处于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态势,从2003年到2006年,CPI平均为2.1%,加上今年上半年,平均也不会到3%。报告即使提示了通胀风险,估计我国的2007年和2008年CPI分别上涨4.5%和4%,考虑到10%以上的GDP年增长率,这一CPI数据并非不可接受。
按照发改委食品、工业原材料的数据,涨跌互现;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猪肉价格比8月下降5.6%,粮食、副食品价格总体上保持稳定。而农业部公布的9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和“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出现了今年5月以来的首次下降。主要能源价格略有上涨,化工类产品价格略有回落。
但这不意味着价格上升趋势的停止。事实上,食品价格上涨受到抑制是因为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迅速的手段,对于猪肉、奶牛等立竿见影地实行了补贴与保险措施,这样,食品价格上涨才不会成为中低收入阶层的巨大负担,从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不可承受之重;能源等价格上涨之所以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于主要能源价格实行了政策管制措施,为避免CPI恶性上涨,拟议中的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已被延后,只有中国经济稳中偏紧,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才可能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不是政府对于能源与食品价格进行控制,只要看看国外原油期货的涨幅,以及英国等国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以及国内基本未受到重创的房地产价格,就能够窥知中国CPI上涨的潜在压力巨大。我国的CPI数据已被结构性缩水,中国的通胀风险不是被高估了,而是被低估了。就这一意义而言,社科院报告的警示作用有其价值。
资本市场循环消胀
在本轮通胀风险传递到食品领域之前,谁也没有意识到通胀早已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定时炸弹。通胀风险早就存在,不过是给掩盖起来了。
中国近两年的基础货币发行量一直居高不下,又通过乘数效应被加倍放大,但我国的价格却一直惊人惊奇地企稳,原因除了上述的上游原材料产品价格管制、下游竞争性工业领域恶性竞争导致价格无法上升,形成价格体系的扭曲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资金被藏到了资本市场,以前的资金沉淀在居民炕头,而现在则是流入了资本市场,成为所有投资者的纸面财富。
结果很明确,目前中国的实际财富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无法支撑上万亿的纸面财富兑现的,只有不断地维持高涨的投资预期,才能使得投资者继续让财富在纸面循环。一旦兑现,资本市场就将进入除泡过程,使纸面财富迅速缩水到经济可以承受为止。
正因中国通胀反映的是结构性问题,仅仅采取严厉的货币政策无法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因此,笔者并不主张一味采取货币紧缩政策。政府进行结构性控制,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但由于未触及更深层次的变革,如货币的传导机制、国有大企业对利率的不敏感等等,从而带来更多的结构性风险。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使扭曲的价格体系回到正轨,货币政策与能源价格的改革最终将不可避免。在此之前,政府所要做的是帮助市场完成价格形成与发现机制,通过管制争取到的是改革的时间,而不是为了管制本身更有效。
从目前来说,政府保持资本市场的循环是明智之举,这可以避免货币释放为真实的需求,使通胀无法控制。与此同时,通过资本市场使国有企业彻底市场化,而不是让急着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财富再分配,则是重中之重。
□叶檀(上海 资深媒体人)
编辑:
许志勇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