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酒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 "视察南方的谈话"带来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当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结束了长达多年的"姓资姓社"争论。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改革,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

分享到:
更多
住房改革"福利分房"时代终结

    1998年3月29日,时任总理朱镕基答中外记者问,当记者问及住房制度改革时,朱镕基作了如下答复:住房的建设将要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必须把现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为货币化、商品化的住房改革,让人民群众自己买房子。

    紧接着,朱镕基宣布:"整个房改方案已酝酿了三年多。我们准备今年下半年出台新的政策,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为商品化。"朱镕基的话,宣布了"福利分房"时代的终结。从此,中国的住房分配,完全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

    1998年6月,国务院决定,党政机关停止实行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国企改革国企上市:起死回生

    1995年,"中国改革风云人物"、首钢的周冠五因受经济犯罪牵连黯然下台。继任者毕群后来描述盛况下的首钢是"一团乱麻"。法国《新观察家》周刊这样描述首钢:它什么都经营,钢铁、面条、自行车、医院、杠铃、大衣、饭店、计算机,公司还拥有一家银行、一支船队。

    1996年,预算内国企的净销售利润率降低到历史最低点。1996年,国企破产总计6232家,超过了过去9年的总和。同年,由于上海"退二进三"(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的城市战略转型,上海失业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9.53%——而这仅是登记失业人数。60万纺织职工(主要是女性工人)下岗分流。

    1996年,大型国企开始大面积上市,两大股市代替国家财政成为向国企输血的工具。仿佛天上掉下大馅饼,依靠全面扶持国有企业的"指标配额制"的上市机制,国企获得了起死回生的"最后一把米"。

    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总体规划,是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这次会议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1993年-1998年,中国在金融、财税、房地产等领域实行了全面的改革,明确了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为经济全面走向市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扫描二维码
关注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出品:凤凰网财经中心
策划制作:常丽 晓童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