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的围攻下,1998年,中国经济呈现下行趋势,除了消费过冷以外,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国企一直在拖后腿,朱镕基上任时宣誓要解决这个最难啃的骨头,这一年,国企并购重组、打包出售拉开序幕。
1998年10月12日,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到了1998年,包袱沉重、步履蹒跚的国有企业形象依旧没有改变。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破产国企的数量超过了600家,还有近千家被兼并。进入1998年后,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更是在公开场合公布了一个让人有些绝望的现实:国有企业不得不通过财务报表作假的方式,来掩盖现实的窘境。100家重点国有企业中81%的企业,存在资产不实和虚列利润的情况。国企改革因此被称作“最难啃的骨头”。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朱镕基开始实施他的国企改革战略 ——“国退民进”和“抓大放小”。
1998年,在发表了“地雷阵”演讲的5天后,朱镕基签署了一个很疯狂的计划,中国政府同意美国柯达公司对中国胶卷工业实施全行业收购。根据协议,中国胶卷业的7家企业将全部与柯达建立合资公司,柯达承诺投入10亿美元资金,同时把世界一流的感光技术带到中国。这个轰动了国际商业界的协议被称为“98协议”。
除了依靠外资解决国企困境,国退民进的战略也在明显加快。在随后几年中,国企退出的速度和比例,一度成了改革政绩考核的一个指标,很多城市将上百家企业一起“打包出售”以求其快。最轰动的新闻事件发生在2003年2月,西安市政府宣布一揽子出让600亿元的国有资产;而在重庆,1000亿国资也在等待买主;深圳则推出了几十家国企进行国际招标。
在国退民进的同时,国企的脱困行动也在经历一场浴血奋战。
在小企业“打包出售”的同时,一些大型国企开始基于打破垄断、增强竞争的大跨度拆分重组。中国电信一分为五,中国石油、石化重新分家,中国民航酝酿重组,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就地解散,中国五大军工集团五分为十,老牌国有公司都在“分家”。
2000年4月,中石油在香港H股上市。10月18日,中石化在香港、纽约和伦敦三地证券交易所上市,2001年7月继而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发行28亿A股,成为中国股市上最大的蓝筹股。据透露,在股票发行前,中石化高层曾三次拜会李嘉诚,后者“受诚意感动” 当即决定购买1亿美元的中石化H股股票。此外还有美国“股神”巴菲特、高盛投资、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巨头,其中,埃克森美孚、壳牌以及英国石油公司集团一起成为中石化的战略投资者。在资本上形成血缘关系后,那些跨国石油公司相继取得了进入中国成品油市场的资格。
正是经过这一系列十分强势、有计划而高效率的战略调整,两大国营石油公司涣然一新,日后随着全球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扬,它们相继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企业”。
自从中央提出国企改革后,国企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但却面临一个最困难最棘手的问题: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
1998年一季度末,全国国企业岗职工为655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比例仅为12.6%,半数左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为此,中央于1998年5月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下岗职工保障政策。
进入1999年,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条例相继出台,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良好条件。
1998~2000年,全国先后有2100多万名国企的职工下岗,其中13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100多万人通过企业内部退养等方式得到安置;国家通过各种渠道累计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近800亿元,95%左右的下岗职工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并由再就业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到2000年底,全国累计发放养老金4200多亿元,3100多万名享受养老金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中有98%左右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国企的拖累让中国各家银行满目疮痍的资产负债表暴露无遗。高达近30%的不良率让许多观察者发出了"中国的银行已集体破产"的忧虑之声,再不改革,将危及经济全局。
1997年11月17日,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作为对金融体系动"大手术"的步骤之一,剥离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资产,并成立四大 AMC(华融、长城、东方、信达)的方案,正式确立。
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终于应运而生。
他们以央行再贷款和定向发行金融债的方式,分别对口承接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共计1.4万亿元的巨额不良资产。成立之时,财政部作为惟一股东,向每家AMC注入资本金100亿元。
在剥离巨额不良资产以后,四大银行"轻装"发展。
2005年10月14日,中国建设银行上市公开招股拉开帷幕。10月27日正式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首次公开发行264.9亿H股。作为首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建行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IPO。
2006年6月1日,中行在香港溢价发行112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第四的IPO。继建行之后,中行创造出内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香港IPO的新"资本神话"。
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A+H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2008年10月21日,农行的股改方案获批。此后是漫长的公司制改革。2010年6月9日获批上市,至此,四大国有银行全部完成上市。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加入WTO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入世一周年后,中国降低了5300多个税号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降低为12%,并取消了粮食、羊毛、棉花、化肥等8类产品的配额、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管理;中国审批外资进入银行、保险以及分销领域的步伐明显加快;全面实施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也开始运用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中国开始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处理出口反倾销应诉、进口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壁垒等中外经贸纠纷。
加入WTO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在WTO框架内的话语权,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2002年3月,美国为了保护经济衰退中的夕阳产业,总统布什宣布动用201条款,对进口钢材加征30%的高额关税。美国这一决定将对中国钢铁企业对美正常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中国政府表示强烈不满。3月14日,我国政府根据WTO保障措施项下的有关规定,向世贸组织提出就美国启动限制钢铁进口的 "210条款"与美国进行磋商。
6月27日,我国钢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正式启动,第一批重点监测产品共计10大类、42个税号。9月初,部分钢铁产品保障措施产业调查听证会召开,国内的钢铁业开始利用WTO规则主动出击。
这是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第一次利用该组织的有关条款解决贸易争端,为这一年中在WTO框架下接连不断的出口反倾销应诉、进口保障措施等打响了第一炮。一个令人欣慰的例子是,曾因在反倾销案中消极不抵抗而被驱逐出境的中国彩电得以重返欧盟市场。
"狼来了!"在整个中国入世谈判期间,这三个字几乎成了一句流行语。入世后,随着承诺的兑现,市场的开放,"狼"真的来了,而且来得不少。
进入2002年,跨国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涌入中国。诸多外企兵团争相将其大本营——大中华区总部、亚太总部甚至全球总部移至中国,有眼光的跨国公司也将其研发中心设在中国,摆出有进无退的态势。一些大跨国公司一改昔日与中方合作的保守状态,开始向中国转移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2002年,摩托罗拉、诺基亚、巴斯夫、GE等纷纷扩大在华投资规模,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也开始在北京布局,一大批以IT产业和石化产业为代表的大项目引资流量加速,外企在全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升至65%和80%。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基地迁到中国,建立配套产业群。
加入WTO后,中国成为外资巨鳄们争抢的"奶酪", 同时外资也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边厢,外资企业"走进来",那边厢中国企业尝试大胆"走出去"。华能、联想、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网通、上汽、中国化工、蓝星、京东等企业陆续在海外并购企业,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主流。
其中最轰动的当属联想,2005年5月1日,联想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包括IBM全球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全部业务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联想完全获得"Think"商标和相关技术。
中方股东,联想控股,拥有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拥有联想集团18.5%左右的股份。IBM和联想结成了独特的营销和服务联盟。联想的PC则通过IBM遍布世界的分销网络进行销售。新联想成为IBM首选的个人电脑供应商。
本次收购完成后,新联想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成为中国首个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
开始于1998年前后的"中国制造"浪潮在2002这一年活力四射,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终于向全世界发威。
在5月份举办的韩日世界杯足球赛上,中国足球队颗粒无收,中国商品却出尽风头。江苏扬州的玩具工厂制造了30万只世界杯吉祥物,浙江义乌的服饰公司生产了225万面球迷呐喊旗和数十万件"球迷假发",福建的工厂则提供了上百万件球迷服、护腕及足球袜等。国家统计局在8月16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称,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
也是从这年开始,一个真实的笑话开始以各种版本流传起来:很多人出国旅游买回一大堆纪念品和时髦的商品,回家后扒开商标一看,都是"Made in China"。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背后,却洋溢着一种特别的自豪。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