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召开有关奶粉市场价格会议,部分企业受邀参加,寻找制裁五大外资配方奶粉品牌之道。据知情人士表示,这次发改委对五大外资奶粉品牌和进口奶粉品牌启动反垄断调查,主要针对他们频繁涨价和所售奶粉价格虚高。
近日,工信部联合九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家对乳制品行业的重拳整治用意十分明确:攘外安内,整改、并购国内乳企的同时,加强对进口品牌的监管力度。
从6月初开始,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安全管理,对进口奶粉,尤其是贴牌洋品牌和进货渠道严格规范。其中,最直接影响进口品牌奶粉的政策是“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配方乳粉到境内分装”,然而,有消息称,目前包括雅培、惠氏、美赞臣等巨头都在国外加工,然后将成品或半成品的大包装精粉进口到国内进行简单的物理干法混合加工后罐装。
目前,一系列出台的奶粉新政,都明显扶持国产奶粉龙头企业,政府也明确鼓励行业兼并收购,以扩大国产奶粉市场占有份额。
目前国内奶粉市场规模在500多亿元,五大外资奶粉品牌在国内的市场占有40%多的市场份额,加上国内进口品牌奶粉,占据60%的市场份额;而国产奶粉仅占有40%的市场份额,处于尴尬境地。
外资奶粉品牌由于在国内奶粉市场掌握话语权,每年一轮的奶粉涨价也都是他们轮流牵头,带有联合操控价格的性质,“比如,前年雅培领头涨价,其他外资品牌跟涨,接着去年美赞臣领头,其他外资跟涨,达成默契”。
而且外资涨价的理由都是:成本上涨和配方工艺升级等。
价格纵向垄断?就是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等,处罚依据是《反垄断法》第14条。通俗的解释是:上游供应商直接或间接利用其供应优势地位剥夺下游分销商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定价自主权,导致商品价格居高不下。
但是,如果发改委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洋奶粉价格“比国外翻一番”、“国内洋奶粉价格全球最高”的局面能否有所改变,仍是个未知数。为什么呢?因为洋奶粉生产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进行价格纵向垄断,其前提就是洋奶粉因高质量和长期可靠的信誉在中国市场形成的持续畅销,如果他们的奶粉不畅销,他们不但不会去冒着风险违法涨价,而且还有可能降价销售。
与洋奶粉畅销形成对比的,是国产奶粉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全面溃败。很明显,如果国产奶粉不能成为国内一般消费者的首选产品,不能占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即使洋奶粉今后不敢再使用价格纵向垄断的办法提高价格,他们也还会想出其他新的办法,让你防不胜防。
发改委对洋奶粉进行反垄断调查,客观上,对国产奶粉来说是个利好。
但国产奶粉如何赢得消费者,是一个问题。三鹿虽然不复存在,可历史不能忘记,只有不断反思才能认清方向,但反思的力量至今未能强势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国产奶粉品质没有提升,即使放大洋奶粉的价格高或品牌乱现状,都无法改变消费者的选择。国家对洋奶粉开刀,如果因此认为国内奶企就会做大做强,那也许只能是一厢情愿,既有违市场规律,也有悖消费者呼声。
举起反垄断大刀,对外砍强敌,对内支持并购,同样是扶持垄断寡头的表现。不论是国内寡头还是洋寡头,对消费者而言并无差别,如果实在要寻找差别,那就是产品质量不同而已。有网友指出,6家洋奶粉,反垄断?电信不是只有3家?石油不是只有3家?电力不是只有2家?能稍微在面子上过得去一点吗?
以几家洋奶粉之力就能制定所谓的市场价格,其能量不可小觑,也让人深感国奶的焦灼。
国产奶粉怎样才能重振雄风,成为国内消费者首选呢?毋庸置疑,国内奶企这几年吃了那么大的亏,受到了那么大的惩罚,必然悟出了许多经验教训,相信他们经过几年来的卧薪尝胆,其生产的奶粉质量肯定有所提高,说不定有的企业生产的奶粉在质量上真的不亚于洋奶粉。国内消费者仍然不买他们的账,问题也许出在奶粉之外。
首先是国家奶粉标准制定部门没有掌握国内消费者的心理。卫生部2010年制定的国产奶粉标准,其主要指标竟然低于25年前出台的老标准,虽然受到严厉的质疑和谴责,但该标准至今没有得到纠正,如果继续用这样的低标准要求、指导企业对奶粉的生产,消费者能放心吗?
其次是国内奶企没有迎合国内消费者的心理。今年以来,已经有几家大型奶企声称自己生产的奶粉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洋奶粉的质量标准,但没有几个消费者会相信。为什么?因为公众目前仍然不太相信国内奶企和政府质量检测机构拿出的数据。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就是企业直接聘请国外比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民间奶粉鉴定机构为自己把关,让他们定期公布自己的检测结果。
如果国家质量检测部门和企业能做到这一切,洋奶粉大概就不会想方设法在中国高价销售奶粉了。
扶持国产奶粉,有合理性,但从短期来看,国产奶粉很难达到洋奶粉的品质,强行为国内奶企输奶,却无异于断了万千婴儿的奶。是几家奶企的利润重要,还是民众安全重要,政府部门当多加思量。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