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茅于轼“廉租房应该没有厕所”的言论一经抛出,即在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招致骂声无数。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又一起学者言论被断章取义的“冤案”,但“廉租房该不该有厕所”的争议背后,却是对市场经济下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沉重拷问。[网友评论]

 
1.您是否赞同茅于轼的“无厕论”?
  赞同,无厕廉租房可避免富人染指
  不赞同,不应剥夺穷人独立厕所权
  不好说
2.您认为廉租房如何才能分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政府加大投入,多建廉租房
  降低房屋使用水准,如不设厕所等
  严格审核申请人财产
  定期复核住户,条件不合格者搬离
  其他
 
 
 
  廉租房该不该有厕所?这本不是个问题。但以敢于直言著称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却将它变成了关于穷人权利的巨大争议、对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和低收入群体住房困局的拷问。他撰文指出:“市场经济就是对穷人不利。有钱人什么都能做,没钱什么也做不成,它的分配原则不能把饼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人。廉租房的建筑标准低,既是对穷人的歧视,又是对穷人的帮助和优惠。”无厕廉租房真能防止富人寻租吗?这是否会造成对穷人的现实“羞辱”?到底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来看待这场似乎没有结论的争议?
低水平、广覆盖是最现实的保障策略。廉租房就该是简陋的,满足基本居住要求就行了。条件如果太好,诱发富人寻租,穷人反而没机会入住。 此举无法防止富人寻租,纯属“富人生病,穷人吃药”。且单独厕所是文明的象征,不设单独厕所根本就是对穷人的“制度性羞辱”。
 
 
盛大林:廉租房是政府救济 本来就应该低标准

  在经适房“准入”问题上,行政杠杆已经失效。如果廉租房也按高标准建设,就很可能成为权势者的另一块“猎物。而且人们必须明白:廉租房是一种政府救济,其标准本来就该明显低于一般标准。[详细]

 
 
舞雩:只有肉食者才会对廉租房的厕所耿耿于怀

  难道没有单独厕所的廉租房会比贫民窟更差?如果我们能够让数千万农民工家庭住上没有单独厕所的廉租房,这已经是中国最了不起的成就。有没有单独厕所,也许只是肉食者才会为之耿耿的问题。[详细]

 
 
李记:“廉租房不设厕所”是对分配公平的焦虑

  顺着茅于轼的思路思考下去,我们不难看到他的良苦用心。在现有财产审核和监控力度不足、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问题未很好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将他的观点看成是对廉租房分配公平的焦虑。[详细]

 
 
宋桂芳:茅于轼说了一句大家都不爱听的大实话

  穷人不爱听,因为这个建议貌似剥夺了独立厕所权;富人也不爱听,因为没有厕所的廉租房买过去连放租都困难。遗憾的是,我们大多义愤填膺地将其“廉租房观”等同于“不让大家住的舒畅”。[详细]

 
   
 
谢昱航:廉租房不配厕所是富人生病让穷人吃药

  如果廉租房不设厕所,什么时候都得去挤公厕,这能叫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吗?防止富人占穷人的便宜,就要让穷人的东西差得没人要,这是什么逻辑?是不是很荒唐?[详细]

 
 
成露:断富人“红眼病”不能侵犯穷人生存尊严

  难道在一些人的眼中,廉租房只能承担“不夜宿街头”的功能?既然要帮助低收入者解决住房问题,为什么要处处设障使绊?再把眼光放远点,10年后这些不配厕所的廉租房还具不具备保障条件?[详细]

 
 
八角鱼:茅于轼厕所论把制度缺失转嫁给了穷人

  贪婪的富人不会因为少了厕所或少几十个平方米而放弃索取、强占的权利。相反,标准低到连厕所都没有了,就真正落实到穷人头上,剥夺穷人的方便权利,倒真象茅所说的“对穷人的歧视”了。[详细]

 
 
薛涌:无厕的廉租房还不如500年前的奥格斯堡

  在500年后富裕得多的中国,居然有人抛出不给廉租房修厕所的主意,这代表什么样的文明?腐败得不到治理是政府的失职,但腐败本身不是关闭一个行业的理由。茅到底是为谁说话,为谁办事?[详细]

 
       
 
 
 
 
    茅氏廉租房观何以让很多人不高兴?
   
公众不满茅氏言论源于自身认识错位

  众人之所以对茅先生的观点有意见,根本上来说在于对保障性住房认识的错位。这种错位原因有二:第一,一些经适房既不经济也不适用,弄得和商品房一样,甚至开宝马奔驰者排队购之;第二,对“住有所居”理解有偏差,居住权和所有权没有厘清,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政策上曾经长期理念含混。[详细]

   
茅所真正要讨论的绝不只是厕所问题

  仔细想想就能知道,茅所真正要讨论的绝不是我国的廉租房究竟是要独立厕所还是公共厕所的问题。这“厕所”之争所指向的核心是如何保证廉租房的“惠民”本质,防止其成为又一项权钱勾结自肥的牺牲品。现实的老人家认为,与出现这种最坏的情况相比,牺牲一下廉租房住户的“如厕之便”实在是不得已之理性。[详细]

   
对茅于轼断章取义的抨击没有说服力

  除了非理性的单纯叫骂之外,对于廉租房修不修厕所问题的讨论仍是有意义的,至少茅于轼以貌似雷人的观点,向社会提出了如何保证廉租房公平的大问题。茅于轼应该总结的教训在于,经济理论不可能包治百病,市场之手远未高明到解决所有问题的地步。[详细]

    廉租房无厕论是对制度不力的反讽
   
监督乏力逼出中国廉租房的茅房问题

  廉租房突然冒出个“茅房问题”,真是个反讽,暴露了国人对于住房保障的集体性焦虑,更暴露出中国廉租房的现实羸弱,而我们面对羸弱,却缺少化解矛盾的办法。“廉租房要不要设厕所”,充其量是个药引子、导火索,它引燃的应该是对中国廉租房现实的一次检省。[详细]

   
富人争夺穷人福利已到何其严重地步

  如果要以牺牲困难户利益为代价才能防止腐败,那分明是一种“懒政”思维。防止富人们争夺经适房和廉租房是政府的责任,而不是困难群众的责任,更不是困难群众牺牲自身利益交换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茅于轼提出的建议,更像是对公权部门执行制度乏力的一种反讽。[详细]

   
茅于轼的公平焦虑可看成是智慧倒逼

  正是出于对体制、文化等现实因素的谙熟,并深深理解财产申报和监督的艰难、信用体系成熟建设的困难,茅于轼才会身怀忧虑地抛出“廉租房不设厕所”这样工具论味道十足、注定难解现实问题的观点。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图一时口快,并不能解决经适房、廉租房等公共资源的分配难题。[详细]

   
>> 潘石屹力挺茅于轼:富人别抢救济粮
  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力挺茅于轼,他称:“问题实质在于富人抢了穷人的救济粮,这是不该发生的。此前也有朋友建议说,廉租房要建每户4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详细]
>> 王华源:从廉租房厕所里走出些无聊文人
    廉租房虽然是针对穷人的,但是离廉租房最近的却是富人有权势的人,他们有人直接住进廉租房,“和穷人共舞”;有的租下来再转手,赚差价;有的甚至弄到若干套。[详细]
 
>> 荒漠酒吧:廉租房仅仅没有厕所还远不够
    时下有一些富人,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追逐几近疯狂的程度,永不满足地“吃”进,从来就不懂得、更舍不得去“屙”出,因此,有没有厕所,对于他们来说都无所谓。[详细]
 
>> 魏英杰:光给廉租房“打伞”无意义
    实际上,恰因为廉租房制度存在漏洞,才会出现为人所不法申请的结果。所以,如果不从制度着眼,就算把廉租房造成简易活动板房,还是有些人会钻空子拿到房子。[详细]
 
>> 瞿方业:“廉租房无厕论”更具反讽意味
    这个“现实”是什么?就是掌权者有强大的能力挤占弱势群体利益,一些人可以通过收买当权者或与当权者沾亲带故,就能方便地分得原本给予弱势者的利益。[详细]
 
>> 汤家:廉租房无厕所是真正的差异化定位
    如果廉租房的建设不能充分体现“穷人”与“富人”的差异化特点,必然会引起“富人”的兴趣——有这样价廉物美的“好房子”又何必再去花大价钱买豪宅呢?[详细]
 
 
 
    住房过度市场化和保障机制的缺失才是问题核心
   
“无厕论”争议透出民众对住房问题的迷茫和忧伤

    如果一个社会大部分人关注保障性住房问题,且大都希望保障性住房量多而美好,就不能仅从理念错位上去分析,恐怕还有楼市倒逼的因素作祟。大多数纳税人应该觉得“没有厕所”的提法更趋于公平,但是恰恰相反,大多数人都愤怒了——这不正是一直买不起商品房、又希望住得安逸的公众的自然反应吗?[详细]

   
易宪容:房地产核心问题是保证每个公民基本居住权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讨论房地产问题,都要以居民居住权的天赋性、以保证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利为其前提。如果我们房地产市场发展与繁荣不是满足每一个中国公民基本的居住条件得以改善,那么房地产的支柱性也就失去其合法性的基础,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详细]

   
刘吉:人人都有自住房是破坏经济发展的一大谎言

    当出现房价持续高涨,老百姓买不起,这个问题成为舆论指责中国房地产业最撼动人心的口实。这里有基本认识上的错误。民有所居,不等于必须“居者有其屋”。市场经济行为的房地产业和房市没有机制也无社会责任来解决低收入贫困阶层住房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惟一的办法是政府或慈善事业建造福利房。[详细]

    惠民的“雨露”怎样精准地倾洒于饥渴者的田畴?
   
石齐平:人民安居之所须政府解决

    政府角色决不止于控制房价泡沫,须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起步初期,人民需求中除了食与衣基本上由人民自己努力加以解决外,其余住、行、育、医,均有赖政府给予协助。这即是政府的主要社会职能,用以补充市场经济不足。香港有公屋、新加坡有组屋,就提供了少则20-30%、多则90%比例的人民的安居之所。[详细]

   
经适房到底“经济”了谁 专家称存不如废

    从比例上来看,廉租房这批人实际上是最贫困的,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钱去帮助他们。在北京有5-6万年收入的这些人你不扶助他,他也会做自己的努力,改变住房条件。这些人实际上没有给他补贴的价值和合理性,所以政府应该把宝贵的社会资源,补贴给那些市场中真正需要补贴的人。[详细]

   
“公共租赁房”解夹心层住房困局

    公共租赁房概念的提出,现实意义在于帮助“夹心层”解决住房难,其更广泛的意义,则在于国家保障体系同时面向“非低收入群体”着力的理念转变。这样的转变,其出发点是政府认可那些非传统意义上的低收入群体也需要政府的帮助,它也是我们走向更高层次公平的一个全新起点。[详细]

   
>> “就怕贼惦记”的廉租房困境
    公共福利应该严加保管,只是在当下,甄别富人与穷人是如此之难。“怕贼偷”已令公众情绪沮丧,网民们更陷入了“怕贼惦记”的焦虑。[详细]
 
>> 闵昱:政府住房保障政策的迷失
    所谓保障性住房制度是针对社会上买不起又租不起房子的社会弱势群体而建立的保障性住房制度。而目前政府却把经济适用房甚至限价房都作为保障性住房。[详细]
 
>> 余丰慧:如何看待房改是“成功的改革”
    房改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最大的不足在于:没有及时建立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制度;有过分市场化导致房价过高,把普通百姓挤出住房市场的倾向。[详细]
 
>> 牛刀:住宅民生化是社会和谐唯一通途
    住宅民生化基本要义是,用社会福利形态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理想。它的基本内涵是:政府还地于民,所有的住宅用地为民众所有,只有民众安居才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福祉。[详细]
 
>> 楚芸:政府应让开发商角逐于富人之间
    政府如果真正为穷人谋福利,那就废除开发商对中低端产品的垄断性开发,将中低端住房进行收购集中,满足穷人的居住要求,而让开发商角逐于富人之间。[详细]
 
>> 李季平:任志强的市场化幻想
    假如按照任志强的市场化路径走下去,房地产市场除了廉租房,就是商品房,那将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大部分买不起房的“夹心层”,获得住房财产权的几率大大降低。[详细]
 
 
 
 
1、茅于轼炮轰火车票不提价:春运问题可一涨了之
  2009年2月3日,茅于轼发表文章鲜明地提出希望铁路春运票价上涨,并认为正是由于不涨价政策,导致“黄牛党活跃”、“服务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按照经济规律涨一点票价”后,上述问题基本上不会发生。[详细]
2、茅于轼:18亿亩红线的数目完全是拍脑袋出来的
  对一种商品进行管制,对有权管制的人而言是有巨大利益的事。有了管制就必有审批,于是就有以权谋私的机会,可以权钱交换。当然,有些管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顾虑粮食安全而对耕地设下不许逾越的红线是完全不必要的。[详细]
3、茅于轼:个税8000元起征还嫌低 个别地区应提至万元
  茅于轼表示,8000元起征点还嫌低。他认为,为了体现公平原则,政府应该向高收入者征税,然后把钱分配到低收入者手中,而不是向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都征收一样的税。[详细]
4、茅于轼:经济适用房创造贪污腐化机会 要赶紧叫停
  经济适用房效率低、不能创造财富,而且还不公平。经济适用房还创造了贪污腐化的机会。因为一套房子能够便宜几十万块钱,这个几十万块钱谁都想占,谁的手里头有分配的权利,就有机会贪污。[详细]
5、茅于轼:房价炒高不是开发商心黑 是部分百姓太有钱
  房价是被需求拉升起来的,如果房子没人买,价格肯定上不去。“并不是说所有的老百姓都太有钱,也有很多买不起房子的,但买得起的老百姓也确实非常多。”茅于轼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前收入分配机制偏向富人。[详细]
 
6、茅于轼:大众搞社会改革非常糟糕 要由精英掌舵
  从世界历史来看,一种转型能够成功,恐怕不是靠大众。比如英国几次成功的革命都是靠精英。所以,由大众来搞社会改革、转型非常糟糕,要由精英来掌舵。但这些精英必须是真正代表大众利益的。[详细]
7、茅于轼: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仇富的社会没前途
  这个社会上为富人办事的多、为富人说话的少;而面对穷人则是反过来,说话的多、真正办事的少——因为为穷人说话总是对的,为富人说话就要挨骂;帮富人办事有钱拿,帮穷人办事则没钱拿。[详细]
8、茅于轼: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学费太低
  茅于轼在做客广州岭南大讲坛演讲时,又一语惊人,表示赞成提高高校学费,以增加更多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也赞成电费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补助穷人。[详细]
9、茅于轼:一套房能卖80万就不卖50万 反对限价房
  “一个房子能卖80万,你就不要卖50万,卖50万太糟蹋它了。一个社会要富起来,就要靠每一个物都要尽其用,只要有人出高价,我就把它卖到尽可能高的价位。”茅于轼反对限价房,称这种房子不能物尽其用。[详细]
10、茅于轼:投机者太多是股市暴跌主因 但没有投机不好
  茅于轼指出,如果市场里大多数人都是投机者,最后这个市场都是投机者在里面炒,炒的价格最后不能承受了,形成了泡沫。这个时候投机就不赚钱了,就破坏了全部的生产,变成了财富的损失。[详细]
 
 
 
 
    厕所门叩问经济学家良知:纯粹的工具理性能解现实困境吗?
   
吴向宏:茅于轼暴露了中国市场派的困境

    中国有些所谓自由市场派经济学家的所谓经济学,正是翻来覆去挥舞“自由市场最有效率、政府干预必须取消”这一副对联而已。真相是:真实世界如此复杂,理想状况的自由市场,几乎不存在。局部的市场化改进,在整体不市场的条件下,或许反而导致灾难后果。[详细]

   
市场歧视穷人:学者该做傀儡还是补不足?

    知识分子为富人代言是中国转型期的畸形状态,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必然的过程,这种畸形的格局,更能够让社会认识到知识分子能够发挥的影响力和应该去发挥的作用。如果过分地偏向一方,必然会造成社会动荡。社会本身对于知识分子的过分甚至是无量的行为也会有强烈的抵触和反对,这是自然法则所决定的。[详细]

   

岑科:经济学家是否该为社会民生问题负责?

    所谓“市场化”改革的弊端,是在权力不能公正运用的环境中,经济学家的某些主张受到歪曲或利用的结果。这是很多经济学家难以控制、始料未及的。但那些曾经追捧过经济学家的媒体和普通人,面对这样的结果,难免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就是当前社会舆论中,经济学家受到强烈指责的重要原因。[详细]

    精英化与民粹化之间,我们需要怎样的话语理性和道德考量?
   
叶檀:茅于轼和谢国忠挨骂反映社会极端情绪

    一个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的市场容易走向极端,一个基本保障尚未健全的社会不可能平心静气探讨房地产市场规律。激烈的情绪,暴露出的是长期不均衡发展累积下的矛盾。但如果用立场与道德作为研判经济的前提,所有的经济研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杜绝异辞、杜绝学术探讨的态度会让中国经济研究走向绝路。[详细]

   
付克友:遭道德义愤误解的茅于轼更值得尊重

    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当经济学家在诸多领域发言,人们却往往赋予他们比经济学家更多的身份符号。这实际上是经济学家们所不能承受之重。实际上,经济学家只要站稳经济学立场,以独立操守自由精神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尽到了一个经济学家的责任。[详细]

   
   
>> 陈志武:从茅于轼先生的视角谈“剥削”
    现实生活中,那些口口声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抵制“经济人”假设的人,却经常是自私自利、不顾他人、不容异己、也不尊重他人的人。[详细]
 
>> 薛涌:我们需要一个认钱不认人的社会吗
    亚当-斯密理想中的社会,是有道德价值的自由竞争社会。那些自称是他的信徒的人,对市场的必要性和市场的充足性毫不作区分。市场是必要的,但仅靠市场则是不够的。[详细]
 
>> 张鸣:那些攻击茅于轼的伪穷人立场
    对茅的观点,当然可以批评和争论。但每每貌似站在穷人立场上,不由分说地将对方打成富人的代言人,甚至无端进行人身攻击,不惜污言秽语,混淆是非,算什么呢?[详细]
 
>> 张永琪:茅于轼频发“奇谈”并非坏事
    不要因为出自“大舌头”之口,就把其讲得一无是处。起码的道理是,没有挑剔或否定,事物就发现不了破绽力。哪怕这种挑剔或否定只有1%正确,人们只需信其1%就是了。[详细]
 
>> 牟宗勇:请用茅于轼的批评方式批评茅
    茅的观点可以批评,但请用茅于轼批评别人的方式来批评他。茅批评政策,但他用了严谨的经济学方法。我们的许多评论家却很喜欢把一切问题最终都归结为“道德问题”。[详细]
 
   

财经专题

专题策划制作:何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