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数据

股市分析

 
央行2月公布数据显示,1月贷款大增1.62万亿,创历史新高。与此相伴的是中国股市在全球市场中“一枝独秀”,截至2月17日,今年主要股指已累计上涨了31%。[发表评论]
 相关评论
 
凤凰调查
你认为年后股市上涨因信贷入市吗?
是,中小企业为了快速套利
不是,中小企业贷款仍然比较困难
不知道
你认为近期下跌因监管层的信贷调研?
是,信贷调研引起市场恐慌
不是,信贷资金调研并非针对股市
不清楚后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2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M2与M1的差额,通常称作准货币。

 
 
 
     
2009年1月份天量信贷诞生

    2009年的1月,前有元旦,后有春节,有效工作日仅短短17天,人民币贷款竟增加1.62万亿元,创下了月度新增贷款的历史纪录,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1/3!

中金报告把脉信贷冲动

    天量信贷投向何处?惊人增幅能否持续?带动经济效应如何?种种悬念至今隐匿于1.62万亿元之中。而一份涵盖10家上市银行上月信贷投向、结构、增速和全年展望的券商调研报告,窥探这一天文数字背后的种种悬念。

>> 1月新增贷款高达1.62万亿
>> M1跌M2涨背后有玄机
 
>> 信贷狂飙背后八大因素
外因一:政策的调整效应

    近年来,银行信贷总量一直被严格约束。去年11月,我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部分被压抑的贷款需求集中释放。

 
外因二:客户的巨大需求

   一季度是企业备料、项目开工的高峰,加之扩内需、保增长的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纷纷启动,带来了庞大的信贷需求

 
外因三:同业的激烈竞争

   对银行而言,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中毕竟不都是优质项目,银行必须“先下手为强”。

 
外因四:地方的潜在压力

   “现在的地方政府很聪明,他们不直接干预金融,但经常开会、通报,看你的信贷投放了多少。银行怎能没有压力?”一位银行信贷部门人士坦言。

 
内因一:财务压力

   在“早投放、早受益”的思路下,银行信贷投放往往集中在年初。“最近几年,建行一季度的信贷投放要占当年计划的50%—80%。”

 
内因二:资金压力

   一季度是企业备料、项目开工的高峰,加之扩内需、保增长的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纷纷启动,带来了庞大的信贷需求。

 
内因三:考核导向

   不少银行修改了内部考核指标,有的甚至取消了内部存贷比限制。同时加大了反映市场竞争能力的市场占比等指标的考核权重。

 
内因四:政策博弈

   “现在的地方政府很聪明,他们不直接干预金融,但经常开会、通报,看你的信贷投放了多少。银行怎能没有压力?”一位银行信贷部门人士坦言。

 
 
 
 
 
  1月份爆出1.62万亿新增信贷天量后,贷款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所占比重的激增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如此天量的贷款到底有多少进入了实体经济,有多少留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空转”,或间接流入了股市,证券业人士也是各抒己见。
 
 
“从1月的信贷数据来看,票据融资占大头,而票据融资都是大企业做的多,很多(大企业)资金很充裕,也没有必要贷款去股市。” 1月M1的增速和M2的增速差距拉大,剔除居民储蓄变化和M1变化后,可能有约6600亿元资金被企业活期存款定期化或进入股市。
 
 

      瑞银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用来支持经济交易活动的狭义货币M1增速下滑是受到经济状况及不稳定的资本市场影响,这说明了最近新增的银行贷款没有流入股市。 [详细]

 
 

      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一季度往往是全年流动性最充裕的季节,也是过剩流动性流向股市的最好时机。” 节后股市反弹的主力资金来自机构公募基金。信贷资金直接入市可能性较小。[详细]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称企业可以获得约0.06%的利差,而银行票据融资和定期存款数量都增加,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两端的数字变大,而并无新增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更谈不上信贷入市。 [详细]

 
   
 

     一位央行官员在某国有银行讲话中表示,未截获违规资金入市证据,但对“是否有资金入市”的可能判断,却是大于。这并不表示没有信贷资金辗转入市,相反可能性很大。[详细]

 
 

    国元证券认为,1月M1同比增速回落2.38%,沪指上涨9.34%;1月份贷款增速21.33%,而新增固定资产累计同比增速连续下滑。两组数据背离,一部分票据融资可能直接进入股市。[详细]

 
 

     西南证券某分析师说“不排除会有一部分资金进入股市,因为规定企业不许把信贷资金直投股市,有些企业就先通过票据融资向银行借贷来投入经营,然后把自有资金投到股市。”[详细]

 
 

网友评论

 
 
 
 

相关评论

 

财经专题

专题策划制作: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