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2008年里,从年初的防止经济过热到下半年应对经济的陡然下滑,在持续了8年的快速增长后,中国第一次集体性地应对世界性的经济萧条。 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的推动下,进入了缓慢下行趋势。经济发展减速,外贸出口减少,财政收入下降,外汇储备缩水,待业人员增加……上至决策层,下至国人,必须应对这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次集体的应战。

中国人用30年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而在中国跨越了它伟大的30年后,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中国人正在再一次“摸索下一块石头”过河。【网友评论

 
 
 
    中国实体经济面临30年来最大外部冲击
   

    全球经济都处在美国金融危机的阴霾之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难独善其身。尽管温家宝总理在10月14日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持续了8年的快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的推动下,进入了缓慢下行趋势。
    内地玩具巨头合俊倒闭、中小纺织厂关门、裁员潮持续等等,都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正在全方位体现出来。
【查看详情】

    生死时速:中国经济命悬8%
   

    8%——已经成为2008年年末令人揪心的数字。
    中国领导人相信,他们需要至少8%的增长率才能避免社会压力——就像今年,数以千计的小企业已经破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刺激内需来保持经济增长,他们这样做是对的。
    毕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居民生活负担较重,如果失业人口大增,中国将出现棘手的失业问题和社会管控危机。届时,面对众多嗷嗷待哺之口,政府也不可能拿出太多的钱一一满足。 【查看详情】

    中国经济迫近“后天”大考
   

    中国赖以自豪的经济增长正在面临考验。尽管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永远是短期的,但对于中国这个庞大的新兴经济体而言,“后天”的考验还在后头,因此,自然灾害中暴露出的中国经济运行的诸多问题,不可不查,这也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大考”所在。
     冰雪面前,中国煤炭、电力行业的价格管理体制之弊无所遁形。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惯性思维在雪灾中暴露无遗。
     四川汶川大地震说明了二元结构下农村特别的脆弱性,如果不加快发展,可能还会留下更多的问题。

   
>> 一个国家的拯救行动
    中国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企业被迫开始一次艰难而又意义深远的集体转型,国人的职业前景与财产出路也在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这是一次集体的应战,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 国内宏观政策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形势
 
    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说,国内宏观政策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形势,深度汇率改革、出口退税改革和新《劳动合同法》都没有在前几年的行业扩张和经济上升期及时推出,在今年与国际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市场萎缩、国内通货膨胀导致的成本上升,“集中撞在了一起 ” 。【查看详情】
 
>> 中国政府主动出击推新政 投资4万亿拉内需保经济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国家陆续宣布了各自的救市计划,但中国的4万亿将全部用于拯救实体经济,因此比美欧填窟窿的救市计划更加扎实。中国巨资救市的消息占据了世界多家媒体的头条,政治家和经济分析师们用各种语言表达对“中国版罗斯福新政”的惊喜。几乎可以肯定地说,2008年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经济刺激计划后的20几个小时里,是今年以来世界最尊敬中国的时刻。【查看详情】
 
>> 中国再成全球救市领跑者 货币政策从追随转向主动调控
 
    应对全球普遍存在的通缩压力和世界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中国政府毅然采取了主动领跑的积极态势。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作为领跑者,给市场的正面效应会最强烈,效果会更明显。相反跟在后面的追随者,会让市场产生“横向比较”的思维模式,而降低救市本来应有的效果。很明显,中国政府意识到要珍惜当前每一次救市的成果,才能降服当前百年一遇的金融大海啸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肆虐”。【查看详情】
 
 
 
 
 
强调保增长 拉开“内需新政”大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增长”是头等大事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经济“保增长”成为当前头等大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对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在外部需求明显收缩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经济必须要在内需上做足文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全球 内需“托举”中国经济

    内外环境变化,要求中国从上到下在外需受阻的情况下,努力扩大国内需求,通过政策调控充分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新的空间。
    中央最新关于推进农村发展的举措,以及10月22日出台涉及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货币与财政政策,为新一轮拉动内需政策开启了大幕。

中共“内需新政”的撞击和变局

    一场重大的危机,既可能带来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损伤,但以中国大陆这种转型经济体来说,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通常与体制的重大改革相呼应,两者如有机会结合,则会带来经济的跃进、社会的前进、政治的进步。 在这个层面,中共“内需新政”的登场,在政治撞击中和体制变革下,会有更深层的历史意义。

 
决策层对经济工作面临的挑战形成更深刻认识

    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对经济工作面临的挑战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今年以来中国“接连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来自于“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还来自于“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保八”守卫战:单靠经济内生增长已不可能

    从中国调整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角度来看,目的十分明确,即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以往几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应的就是GDP年增长8%的目标。这一猜测从人行行长周小川表态中得到部分证实。
    而按照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下行速度,单纯依靠经济内生增长完成8%的年增长率目标显然已不可能。

 
 
汪洋提落后生产力论 广东探索经济转型新道路
 
     
中国面临突出压力 决策层关注调整经济结构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需要完成双重任务:保持经济增长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增长和扩内需被认为是治标的内容,而“调结构”则被认为是治本的内容。
    “和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此次经济刺激计划最大的不同在于‘调结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宋泓也表示,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结构调整已经进入一个转折时期。

汪洋:绝不救落后生产力 金融危机给广东上生动一课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再次强调绝不盲目拯救落后生产力,称当下的金融海啸压不垮广东,要借此机会加快产业转型,腾笼换鸟。汪洋的此番言论,正值国内外舆论密切关注广东如何既保证社会稳定,又要加速产业转型之时。

外向型经济最大受益者成外部市场和经济动荡直接受害者

    在外向型经济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东莞已经在为艰难而痛苦的转型做准备。他们将希望寄予了本土经济的发展,政府大力扶植本土经济的成长,鼓励引导民营经济进入第二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目标是培育像深圳华为那样的企业。 但显然,他们距离这个目标有些遥远。这一次危机,必然加快转型的脚步。中国企业必须脱离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向更高处转型与升级了,这是唯一的出路。
    国务院已经决定“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这笔钱将被用于支持企业购买新设备来进行产品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面临新困难 广东探索新道路

    很显然,从中南海到地方政府,中国各级执政者都面对着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既要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又要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个棘手的问题在出口产业集中的广东省,显得更为严峻。在不少工厂关闭和外省农民工返乡的形势下,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其实面对着很大的压力,但在推动经济转型方面,他却表现得义无反顾。毫无疑问,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广东能否按照当初设定的方向和目标,为中国探索出一条新的成功之路,其难度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三十年,意味着发展周期的转型阶段已经来临,表明持续多年的发展模式需要更新。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实施经济转型战略,意图把出口型经济逐渐转变成内需拉动的经济。

 
危中有机 中国经济经受双重考验

    经济学家们认为要化危为机,中国经济结构须由过去过度依赖外需调整为以内需为主,这一方面需尽快提高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减少老百姓消费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借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经济转型期的阵痛

    更为深远的担忧,在于如何提高国内劳动者的消费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终要靠内需支撑。但是现在中国的所得税制一直以过度对工薪阶层的收入课税为增长支撑。

 
 
积极规划 中国欲改变经济增长宿命
 
     
两个周期相遇 中国三驾马车受阻

    即使没有美国的金融风暴,中国经济也将进入一个调整周期。但“巧合”的是,中国自身的周期性调整(从2007年下半年国家开始“双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下行周期不期而遇(二战后第9个周期),所以人们感觉经济下滑得比较猛烈。这主要是两方面冲击,一是国内投资放缓(国内周期),二是出口下降(国际周期)。拉动中国经济的三个引擎(出口、投资、消费)中,同时有两个熄火。这是此次金融风暴中中国经济遇到的比较独特的问题。

中国式周期 硬币的两面

    在中国经济周期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繁荣期时能源紧张,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衰退期时生产能力过剩,消费意愿普遍不足。而每一次经济高潮过后都会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日益显现出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又缺乏可持续性的弊端。

国家应对此次经济周期措施出现明显变化 芝麻能否开门?

    尽管这次国家应对此次经济周期的措施仍然是大举投资,但从投资方向和结构上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在大举增加投资的同时,在投资项目中增加了更多的有关社会保障和民生的内容。如果这些举措能够得到正面响应的话,有理由相信,我们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将能够把危机变成转机。

 
中央释放新信号 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一直在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的操作。金融危机爆发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经济增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自9月中旬,货币政策就出现了方向性的转变,将原来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成了不断下调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比率并放弃对商业银行扩贷规模控制的宽松货币政策。

 
4万亿信号:“积极财政”十年轮回出新意

    这是十年之后,中国宏观调控再一次出现“积极财政政策”。国际经济形势风云突变,让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再次改弦易辙,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针对这一调整,业内人士认为,政策的转变主要是为了提振内需,弥补外需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攘外与安内 中国崛起抗衡世界金融海啸
 
     
中国经济保持增长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今年8月气势恢宏的奥运会之后,北京推出了3750亿英镑的经济刺激方案,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经济改革之父邓小平经常告诫自己国家要谨慎前行,尽量少制造噪音。中国不想当世界领袖,更愿意让其他国家领头。中国最关心的是推动国内经济,而非拯救世界。正如中国所坚持的那样,这是对应对世界危机做出的最大贡献。

攘外与安内 中国加入拯救行列

    继北京时间10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7000亿美元《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后,中国的救市也开始升级:10月5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宣布正式启动融资融券试点,将于近期发布试点通知。同时,央行推出了“优先接受大型权重股上市公司发行中期票据”的政策。“这是继9月18日中国决策层出台股市单边征收印花税等三项重大利好后,中国参与全球救市政策的一种延续。”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称。

 
金融海啸越演越烈 各国期待“白武士”出现

    各国连手推出拯救金融市场措施时,也在期待“华尔街风暴的幸运儿”、拥有全球最庞大外汇储备的中国可以成为拯救金融海啸的“白武士”。美国总统布什出席北京奥运的另一重大使命就是期待中国不要釜底抽薪,更希望携手拯救。北京从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考虑,愿意和美国携手拯救金融危机,实际上也是救自己。同时,北京政府反应迅速,在海内外不同金融领域推出拯救措施,已先声夺人,做了应该做的。

 
 
全球危机中的中国机会
 
     
中国政府一再传递积极挽救美国金融危机信号

    事实上,中国政府一再传递出要出手积极挽救美国金融危机的信号。9月24日,温家宝在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面对当前的危机,各国要加强合作,有关国家都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只有合力才能有力地应对危机。
    央行新闻处发言人白力表示,中国参与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工作,应当不会是仅仅购买美国国债这么简单。

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 明年仍将增持美国国债

    美国财政部11月18日宣布,中国9月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政府在海外的头号债主。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没有抛售美元,反而增加了对美国国债的购买和持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甄炳喜称,由此可以显见,这是中国对美国和世界的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贡献。也由此说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投公司或隐身出海 投资日本最大不动产基金 54亿美元被套美国一货币基金

    前有日本权威媒体报道称,日本最大不动产基金可能正接受来自中投的投资。对于 “中资地产企业东渡投资”一事,日本媒体保持了高度关注,因为此消息不啻为许多濒临破产的日本地产公司注射的一剂“强心针”。

中国平安投资富通浮亏90% 或现转机

    中国平安拿出238.74亿元投资欧洲富通集团,却浮亏超过200亿元;目前,又面对着比利时等三国政府将富通分拆并国有化局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抄底心态的“盲动”给中资机构带来极大的风险。

 
在世界经济没有亮点的时候中国成为亮点

    进入“多事之秋”,中国政府为确保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采取了积极措施,近期出台了扩大国内需求的10项举措,让低迷中的世界经济看到了希望。这是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作出的最重大的经济决策,这一有力举措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应对危机的决心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各国和地区。

 
全球危机中的中国机会

    全球金融危机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危机,其崩溃则意味着经济一体化的解体,这将直接威胁中国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应主动与积极地参与全球拯救行动。中国有两种选择:制定长远的国际金融战略,从当前开始布局,为下一代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或是采取随机应变的跟随型策略。

 
海外投资 中投和平安的得与失

    在这场令人窒息的次贷危机中,中国金融机构很难以“局外人”自居。在当前的形势下,这次“出海”捡贝壳的经历带来更多的是反思和警示。

 
 
   
 
   
中国海外投资减值年
    曾几何时,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让国人豪情万丈,金融大国崛起的历史时刻或隐或现。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号角声中,踏着“走出去”的惊涛骇浪,那些匆忙“赶海”的“资本家们”,在亏掉了手中70%的真金白银之后猛然醒悟,轰轰烈烈的海外收购快速鸣金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