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注册] [登录]
美国《侨报》社论:化解中国经济的高雪压
2008年02月03日 11:03中国新闻网 】 【打印

中新网2月3日电   美国《侨报》2月2日发表题为《化解中国经济的高雪压》的社论说,1998年的洪灾、2003年的SARS肆虐均给中国带来矫正体制弊端的契机,同样,是次雪灾或许也给予了中国破解经济困局的“天时之助”。

社论原文摘录如下:

雪灾给中国经济到底造成多大影响?这是连日来外界关注中国暴雪进展状况时常常问到的一个问题。

南方多省交通运输一度全面瘫痪(至今尚未完全畅通),物流系统严重受阻;不少企业因原料、燃料和电力短缺而被迫停产;16个省市逾亿亩农作物遭冻(其中超过10%将颗粒无收),食品与蔬菜价格蹿升;不同程度受灾的省市(区)达19个,目前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7.9亿元人民币(中国发改委2月1日公布的数据)……

在这一氛围里,大陆股市也迅速作出反应,上证指数由上周五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的4761.69点,至2月1日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报收4320.77点,急挫了9.26%,击破了被市场视为“牛熊分水岭”的年线。

专家预料,这场暴风雪可能拉低一季度中国GDP增速0.5个百分点,推高CPI涨幅0.3个百分点,这样,今年一季度,大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能达到7%,创12年来新高。而作为中国传统上的消费旺季,今年春节消费也将大为萎缩,旅游、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大陆官方的农村问题智囊陈锡文近日在一个新闻会上表示,雪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目前尚难预料,雨雪持续久了或者北移,其损失将是巨大的。

雪灾的影响还可能输出海外。市场通胀预期在短期内被强化,可能导致中国央行近期加速人民币升值,以遏制通货膨胀。这迫使中国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纽约时报》估计,可能使美国的玩具、衣物、鞋子和其他消费品价格提高多达10%。

为此,有媒体称,2008一开年,中国经济即面临“高雪压”的考验。世界经济、美国经济也会因此而波及。本报在周四的社论中就已论及,1998年的洪灾、2003年的SARS肆虐均给中国带来矫正体制弊端的契机,同样,是次雪灾或许也给予了中国破解经济困局的“天时之助”。

首先,累积已久的风险因灾而获得释放。近十余年来,中国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谓突飞猛进,但“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惯性思维在是次雪灾中暴露无遗,还有能源供需机制,长期以来并未理顺,这些早已垒成风险,与其等到将来的总爆发,不如早爆发。如煤电供求机制,早就存在隐患,其改革势在必行,相信通过这次雪灾,当局会有新改革方案出台,而“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将成为那些高能耗企业唯一的、无可选择的出路。

甚至包括股市在内,这头在去年还十分骜烈的“犟牛”,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就驯服多了,个中原因虽是多方面,但不排除暴雪的因素。风险大量释放,对未来的健康发展不是利多吗?

其次,延缓投资。专家研究认为,过去几年,中国的投资在年初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跟暖冬有关,雪灾不止是缩短了今年一季度施工期,更导致企业停工、出口受阻。据估计,一季度,中国贸易顺差很可能出现2004年一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再加之央行正在施行的“从紧”货币政策,流动性降低、资金紧张状况会越来越明显,投资回落态势可期。

其三,激活内需。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特质是投资拉动型,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消费对GDP的贡献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渐被激发出来,而且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黄金周期,当局在去年底就出台措施,鼓励农民消费。雪灾虽暂时延滞了消费,但灾后重建料为内需提供新热情。

中国人口众多、且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激活内需对于帮助中国经济走出困局,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高盛公司对这次雪灾所作的评估:暴雪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暂时性负面影响,但不会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因为雨雪,缺水状况将得到缓解,粮食供应提高,将会缓解目前出现的局部通货膨胀状况。暴雪之后,中国应将宝贵的资金更多地用于投资国内基础建设而非用于回报低下的海外资本输出。

综观1998年至今的10年历程,中国经济发展的短周期大约为四到五年,也就是说,从均衡到非均衡的四五年中,中国经济已有两次奇迹般地“因祸得福”,这当然不是“天意”,而在于人为,北京当局此前两度能正视挑战,沉着应战,把握机遇,转危为安,令外界刮目。是次能否“梅开三度”,破解2008年中国经济的“高雪压”,既在于如何迅速导入应急机制,抗灾赈灾,更在于灾后对症下药的调整。

相关板块: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编辑: yuchl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