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中缅油气管道
讲战略意义不等于可以忽视商业利益,如何能既实现国家战略,又具备商业价值,是这条“中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的命门.
没有隆重的剪彩仪式,也没有媒体发布会。6月4日,中石油集团仅在其官网发布了一则600余字的消息: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达到投产试运条件;中缅原油管道缅甸段工程完成94%,投产目标可控。
作为中国第四大能源进口战略通道,中缅油气管道缅甸和中国段分别于2010年6月3日和9月10日开工建设。原油管道中国段全长1631公里;天然气管道中国段全长1727公里;缅甸段油气管道并行敷设,全长771公里。正式投运后,该油气管道每年将向中国输送2200万吨原油和120亿立方米天然气。
然而,自中缅油气管道动工开始,就遭到缅甸一些非政府组织(NGO)和当地居民强烈反对。这些人多次聚在该管道的起点——缅甸西海岸的皎漂市和马德岛,反对该项目。
除了环保方面的指责,NGO和当地居民的另一不满,是项目沿途地区的多数居民未能从油气资源中获益。
诸多阻力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对缅政局变动的战略误判。因为对缅战略偏隘地执行“上层路线”,中国企业对缅社会变局和公民诉求缺乏了解,对缅政局走势缺乏准确预判,在缅政局不稳的2007年至2008年,中国企业仍大规模进入缅甸,并在中电投“密松水坝”事件后,坚持扩大投资。
如今,苦果已现。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计划总投资为25.4亿美元,其中石油管道投资额为15亿美元,天然气管道投资额为10.4亿美元。但有学者估算,加上在缅甸和云南兴建相关设施、维护等费用后,项目总成本或将高达50亿美元。
在高层决策者眼中,这条油气管道肩负着纾解“马六甲困局”的重任。保障能源安全、扩大地缘政治影响,是中国对此投入巨资的战略初衷。
但对一个跨境商业项目而言,强调战略意义,并不等同于可无视商业逻辑。没有利润的油气项目,必然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来自经济性方面的质疑声已经很多。中缅油气管道如何回收投资?未来作为运营方的中石油集团能盈利吗?其对云南等西南省市的经济拉动有多大?对中国摆脱“马六甲困局”的帮助能有多大?
答案似乎并不乐观。因不具备可控、足量的上游资源,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将很难满负荷运转;除了前期应对复杂地貌而投入的巨资外,中石油还将面对投运后每年不菲的过境费,这些都对项目盈利性构成挑战。
最大的风险是缅甸政局的不确定性。如何既能实现国家战略,又能具备商业价值,成为中缅油气管道的命门。
缅甸新局
民主化后的缅甸在进行经济与政治改革的路径选择,不确定的前景令中国在缅项目面临挑战
仰光街头的外国投资者和外交官们,往往会十分苦恼,因为他们不知道拦下一辆出租车后,应该从哪个方向上车。这里规定车辆靠右行驶,但却有大批来自日本的右舵二手车,亦有诸多来自中国的左舵车,譬如满街跑的奇瑞QQ。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面临着同样的苦恼。缅甸NGO和部分居民的反对,令投资兼运营方的中石油集团非常紧张。
中石油集团麾下的“东南亚管道公司”,掌握着中缅油气管道项目50.9%的股份。剩下的49.1%,归缅甸能源部下辖的国有企业——缅甸石油与天然气公司所有。
该工程项目,由东南亚管道公司与Shwe共同体负责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仅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承包商就超过10个,检测承包商4个,监理服务商9个,分别来自中国、缅甸、印度、阿联酋、德国等多个国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复杂可见一斑。
缅甸NGO和部分居民的反对,令东南亚管道公司和承建商们很尴尬。中缅油气管道,始于缅甸西海岸的若开邦皎漂市,向东北斜穿缅甸全境,从南坎进入中国云南边境口岸瑞丽。
从去年6月开始,若开邦不断发生佛教徒与穆斯林的冲突,若冲突持续,油气码头所在的马德岛及附属设施所在的皎漂市,物资供给会受到严重影响。
殖民时代之前,若开邦原本是独立于缅甸的一个国家,当地佛教徒更愿意称自己为若开人,并不愿被叫做缅族人。但一位常年往返于缅甸的巴基斯坦裔药品商,却不知这里叫若开邦,在他眼中,这里叫做阿拉贡,主要人口是穆斯林。
英国人统治缅甸时,曾把大量孟加拉的罗兴亚穆斯林迁入若开邦。缅甸独立后,当局糟糕的移民管理制度,让人无法确切知道今天这里真实的人口结构。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最终导致去年那场造成100多人死亡的宗教冲突。
除了若开邦,中缅油气管道还必须穿越至今仍处在内战中的克钦邦,其政治风险远高于若开邦。
与缅甸大部分内陆地区不同,若开邦没有水电资源,只能靠燃油发电、蜡烛照明。皎漂和实兑,说是市,其实就是若开邦最大的两个城镇,黄昏未过,均已是星星点点的烛光。
《财经》记者去年实地考察缅甸时,皎漂市发电站管理委员会的Ko Bala曾介绍称,当地每天公共供电8小时,从早5点30分到早8点30分,以及晚6点到晚11点。其中,仅有2小时可享受政府补贴的供电价格,即每度电50缅币(1元人民币约合150缅币),与缅甸国内有水电的地区无异。但其他6小时,电价则依据市场油价波动,每度电高达500缅币以上。
中缅油气管道的“插入”,打破了这一地区的田园风光。工程所过之处,尘土飞扬,路边学校的孩子们咳嗽不已。到了雨季,更是泥泞不堪,在工地上打零工的当地人需要不断搬来砖头和石板垫泥坑,才能保持工程车辆不陷进去,周边村子的村民只能手拎拖鞋光脚挪步。
这一切,正是缅甸起飞前的印迹。从经济环境来看,缅甸一切很美妙。南部丰富的油气资源,北部山区丰富的矿产、森林资源,还有在东南亚国家里仅次于柬埔寨的人均水资源,使其孕育着极大的增长潜力。只需复制东南亚“四小龙”和“四小虎”的成功故事,缅甸就可享用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2010年11月,缅甸举行多党制大选,军政府将权力移交民主政府。在这场被称为“脱军装”的选举中,前总理吴登盛获选总统,开始大力推动国内民主。他促使昂山素季重获自由,并修改选举条例,为她重返政坛铺平道路;同时,他还对Twitter、Facebook及BBC、VOA和YOUTUBE等境外媒体解除封锁。
吴登盛还下令,搁置投资巨大的中缅密松水电站合作项目。
随着缅甸的转向,这片土地已经成为亚太地缘政治新的角逐场,美国和日本都开始尝试在此深度介入。
2012年11月19日,成功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成为50多年来第一位访问缅甸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希望缅甸现在的改革能够巩固,其中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民族和解。
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于今年5月24日访问了缅甸。这是自1977年以来,日本首相首访缅甸。安倍称,缅甸既能以低廉的价格组装产品,又能为重振日本经济提供新市场。
为此,日本免除了缅甸5000亿日元的巨额债务,且在该国大手笔投资——出资140亿日元帮助解决仰光糟糕的电力供应问题,并将为缅甸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再投资200亿日元。
凭借中缅油气管道在内的中缅合作三大“千亿工程”(以缅币计),中国在这场角逐中,似乎已经走在了前面。但是,这种局面能否稳固、长久?
《人民日报》曾为此刊文,称中国希望看到缅甸政局稳定,社会进步,对缅甸和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加强接触持欢迎态度,并不担心中国在缅甸外部环境改善后受到排挤。
自缅甸政治转型以来,中资企业在缅屡屡受挫,三大“千亿工程”中的密松电站项目和莱比塘铜矿项目接连受到影响。硕果仅存的中缅油气管道,正面临巨大风险——该项目协议是在前军政府时期签署,这不利于中国在缅甸树立发展民生的形象,也容易遭到民众反对。
“马六甲困局”
中国约有五分之四的进口原油必须途经马六甲海峡,该海域猖獗的海盗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让中国决策层担忧不已,直接催生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
在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上,中石油集团既身为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又同时在海内外上市,在执行国家战略和维护投资者利益之间,其管理层面临两难。
催动该工程上马的最大动因,当属“马六甲困局”。作为石油进口大国,中国目前约有五分之四的进口原油必须途经马六甲海峡,但该海域海盗活动十分猖獗。据统计,全球60%的海盗袭击发生在该区域,严重威胁过往商船。
更让决策者担心的,是该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国军事及能源战略专家王海运告诉《财经》记者,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亚丁湾等中国油轮和商船的必经之地,都隐含风险。“现在还仅是海盗,但要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世界主要航道都有美军部署,一旦出现非常事态,要控制中国的石油供应不是太困难的事。
更有中国军事专家大胆假设,国外敌对势力只需在关键时刻假扮海盗袭击中国油轮,就可以令油轮保险急剧上升,从而对油运和到岸时间产生极大影响。
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势头能够继续保持,到2025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高达82%。
基于对“马六甲困局”的担忧,早在本世纪初,中国就开始探求石油进口通道的多元化,并先后在东北、西北方向和东南沿海,分别建成了中俄原油管道、中亚油气管道和海上油气运输三大能源通道。
在西南能源通道方面,除中缅管道外,曾讨论或已开始推动的方案还有: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直达中国新疆喀什的中巴输油管道方案,从孟加拉国吉大港通往中国西藏的中孟输油管道方案,打通泰国南部克拉地峡、连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方案等等。其中,中缅油气管道方案被认为最具可行性。
缅甸政府顾问吴丹敏在其关于缅甸地缘政治重要性的《中印相会之地》一书中称,中缅管道将是中国“两个海洋”政策的里程碑。
在中国一些智库机构看来,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可能已超过能源安全范畴,而达到地缘政治的高度。中国正以能源和经济安全为突破口,实施一项庞大的地缘政治战略,该战略的核心即为突破“马六甲困局”,进而获得“印度洋出海口”,以突破美国在太平洋遏制中国的“岛链战略”
这种说法,去年以来急剧升温。2012年1月,美国公布了酝酿七年之久的新军事战略报告。据此报告,美国欲大幅削减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却唯独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成为美国“重返亚太”的标志性事件。
始于1957年的日本海上自卫队远洋航海训练,今年的训练舰也将首次停靠缅甸港口。
此种态势,令中国有些不安。在多位中国军事和能源战略专家看来,马六甲海峡始终是一条“握在别人手中的能源线”
但是,上述说法也受到多方质疑。
长期关注中缅管道项目的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宏认为,如果深入了解缅甸的社会政治局势及其发展趋势,详细考察中国油气进口来源及运输的整体格局,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油气加工能力、消费水平、管网建设等因素,就会发现,“中缅油气管道对于破解马六甲困局作用微乎其微,2200万吨的输油量无异于杯水车薪。
“马六甲油运安全受威胁的风险,可能仅有1%,但我们却要花费几十亿美元去修如此大的工程,这划算吗?”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专家认为,一旦发生战争,管道也将成为打击目标。
油气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则直言不讳:“建设中缅管线破解马六甲困局,是人为制造的伪命题。
法国地缘政治专家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也在《石油地缘政治》一书中指出,即使东南亚地区向中国南方地区输送油气的计划全部变成现实,也改变不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中国要想真正摆脱这一依赖,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以提高自己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影响力。
中石油的算盘
作为国家石油公司,中石油在执行国家战略和追求项目经济效益之间面临尴尬。但在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上,中石油却早有盘算
中缅油气管道虽为打破“马六甲困局”而设,但在中石油企业层面,却有一番经济性考量。
中石油过去的炼油能力,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等资源产地,远离主要消费地,形成北油南运、西油东运的格局。
历史上,中石化修建了茂昆成品油管道,该管道从广东大型炼厂茂名石化,经柳州、贵阳、安顺再到昆明、玉溪、蒙自和大理,几乎已贯穿整个西南。中石油手虽伸向缅甸,但眼睛却盯在西南地区,企图依靠中缅石油管道及下游配套的炼化厂来布局大西南,与老对手中石化集团争夺地盘。
2009年,中石油提出建设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的“四带一圈”布局。按此战略,在2011年3月,中石油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了《云南炼油项目谅解备忘录》和《原油销售协议补充协议》,双方将从资源、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合作;该炼油项目是中缅油气管道的下游配套项目,将填补云贵地区没有炼厂的空白。
中缅油气管道中国段,包括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和云南成品油管道。从云南瑞丽58号界碑入境后,油气双管并行敷设至贵州省安顺市分离。此后,原油管道向东北敷设,到达重庆;天然气管道则向东南敷设,至广西贵港,最终与西气东输二线联网。
按此规划,经中缅管道输入的原油将输往云南和重庆,中石油将在整个西南兴建昆明炼厂、重庆炼厂、四川南充炼厂和彭州石化,以及一条从宁夏中卫连接至贵州贵阳的中卫贵阳联络管线。中石油意图在西南构建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基地,将中石化的先入影响降至最小。
与两大国有石油公司“西南争夺战”同时进行的,还有云南和重庆地方政府抢建石化基地、争夺油气资源的博弈。
早在2005年底,云南省政府即向国务院提交报告,提出修建中缅石油管线计划。而就在同一年,时任重庆市常务副市长的黄奇帆也公开表示,重庆市政府正联合中石化,向国务院争取建设从缅甸到云南的石油管线,并最终延伸至重庆,为其炼化基地的建设提供原料保障。
随后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云南省代表团建议,中缅石油管道应早日开工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新兴石油炼化基地,并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及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一位了解当初详情的云南大学教授向《财经》记者表示,这是云南如此积极推动中缅管道项目的主因。
最终,在云南、重庆两地政府与中石油的共同推动下,中缅两国政府在2009年正式签署了《关于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
不确定的前景
在项目可研和尽职调查上的粗线条,是一些央企的通病,中缅石油管道项目似乎也未逃脱这一窠臼
近期,中缅油气管道配套工程的昆明炼化PX项目,遭到诸多市民和民间环保人士的抵制,进退两难。
对中石油而言,更棘手的并不在此——该跨国项目,至今仍没有可控和足量的上游资源保障。
中俄、中亚和中哈管道项目,均是从资源国直接引进管道,基本属于“资源国-过境国(中亚)-消费国”的标准跨国管道模式,只要双方都遵照协议,资源就有稳定保障。
中缅油气管道不同。在前期的规划中,已经明确油源完全依靠从中东、非洲等地购入,气源也只能部分依靠缅甸境内若开邦沿岸海域的气田。
据《财经》记者了解,缅甸目前能供给中国的气量规模仅有每年40亿立方米,目前尚无新气田被发现。这意味着中缅油气管道每年12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有三分之二必须依靠进口LNG(液化天然气)。
一些国内学者认为,可将满足该气源的希望,寄托于缅甸的天然气储量。有资料称,缅甸天然气储量丰富,居世界第10位,但开发程度较低。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见义不同意此看法,“它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多,在世界连第20位都排不上。
在气价方面,如果按亚太市场的JCC价格(日本进口原油综合价格)从中东购买LNG,再按国家发改委规定的天然气价在国内销售,巨额亏本就是必然。
在该项目“外购资源(中东、非洲)-过境国(缅甸)-消费国”的模式中,缅甸主要扮演过境国角色。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称,“中缅关系再友好,缅甸也只是一个能源通道,无法保障资源的足量和可控。”同时,中方每年还要向缅方支付1360万美元的过境费。据了解,该管道每输送一吨原油,缅方就会有1美元收益。
这对中石油回收项目投资显然不利。中石油规划总院一专家介绍,所有管道项目投资的回收仅有一条途径,就是向下游用户收取管输费。按国家主管部门规定,将在8%的基准收益率基础上核定项目管输费。
但是,管输成本的多少,和管径、压力以及输送量有直接关系。在前两个要素相同的条件下,管输量越大,每单位石油或天然气的输送成本也就越低。
如果最终输送量达到该管道的设计输送量,即每年2200万吨原油和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该项目将实现最大经济性。但若上游资源无法足量与可控,管道便会部分闲置,输送成本将远高于前期按基准收益率核出的管输费,导致项目亏损。
对此,中海油一位研究员预言,如果上述情况难以避免,将可能使该项目最终陷入间歇性运营的“鸡肋”境地,甚至变成一条应急性的能源通道——油品紧缺时作为补充和应急,“这种压力是中石油一个企业无法承受的”
除了资源来源、价格难题外,中石油还要面对极高的施工难度,以及未来不可预见的诸多维护成本。
据《财经》记者了解,该管道需翻过海拔近5000米的横断山脉,穿过澜沧江,经过大片原始森林,泥石流、山崩等事故时有发生。
2004年,云南大学吴磊、李晨阳等学者曾上报国务院一份《关于修建从缅甸实兑到昆明输油管道的建议》。其中,对中缅石油管道的经济可行性,采取了一种依靠运输距离的远近来衡量运输成本的简单方法,即将原油从中东和非洲运输到缅甸实兑港,与通过马六甲海峡运抵广东茂名相比,可节约1200海里-1800海里;而把原油再从实兑港经管道输到昆明,和从茂名用火车运到昆明的成本相差无几。因此,该建议认为中缅管道项目具备经济可行性。
此一时,彼一时。当年参与上述建议撰写的一位云南大学学者告诉《财经》记者,当时做项目可行依据的油价、运费以及国际环境、全球能源结构等都已发生巨变,“当年的经济性未必适应今天的情况”
中石油一位从事国际石油贸易的人士则直言不讳:“海运成本,其实比管输成本要低得多,中缅石油管道节省了距离,但并不节省费用。
在项目可研和尽职调查上的粗线条,是一些央企的通病,中缅石油管道项目似乎也未逃脱这一窠臼。
这一点,中国企业和西方跨国公司差距巨大。投资前进行环评、社评和冲突评估,是跨国公司的必修课。其中,冲突评估是单独进行的,并有专门的冲突风险管理工具来评估和监测冲突风险。
譬如,在缅甸遭遇过同样阻力的,还有国际石油巨头法国道达尔的项目,该项目是从缅甸仰光南部海域修一条天然气管道到泰国。这一项目也曾受到了当地村民和NGO组织的攻击。为此,道达尔组建了专门的公关部门负责企业在当地的形象维护,这种沟通协调已经保持了十几年。
道达尔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执行副总裁Manoelle Lepoutre女士告诉《财经》记者,在进入一个国家之前,道达尔会派驻专门人员开展沟通,了解各利益相关方诉求,为项目开展打基础。其所了解的情况会帮助风险评估委员会从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对项目风险做出评估,以便集团管理委员会做出投资判断。
进入投资国之后,道达尔即使用风险管理工具,首要的就是“合作伙伴风险管理项目”。该项目让所有道达尔驻项目所在国的人员交流在各个国家的经验,以便全球员工共享。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道达尔还会不断进行评估,以确保项目确能让当地人受益和满意。
中国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蒋介绍称,“国际石油公司的冲突评估细致到什么程度?比如一个地方的示威活动频率是多少,堵路的频率是多少,冲突中的利益相关方之间冲突历史和现状及其与投资项目之间的交互影响等,他们都会有一个投资前的系统评估考量与经营中的实时监控应对,这是比较科学的。”而中国企业在上述方面几乎完全缺失。
新形势、新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政府给的government license,而不关注民间社会给的social license,这让我们吃了大亏,中国企业现在应该觉醒了”
作为商业项目,中缅油气管道终应回归商业本身。成为一项既有收益,又能促进中缅经济发展的工程,当是该项目最为实际的目标。
中缅油气管道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缅甸政局变化。尽管项目尚未受到来自缅方官方的阻力,但密松水电站和莱比塘铜矿两大项目的前车之鉴,还是令许多人心存忧虑。
中石油一专家担心,缅甸政局的未来走势将对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造成影响,直接关系到投资回收。
曾三次赴缅实地调研的蒋向《财经》记者表示,虽然不必对未来过于担忧,但中国的确是时候调整对缅甸投资战略了。
运用西方智库机构的调研方法,蒋密集访问了密松电站和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所有利益相关方。蒋发现,缅甸正发生着巨变,之前在军政府压力下被迫签署协议的利益相关方们,原先的态度已彻底改变。
2007年至2008年,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缅甸,而当时西方企业却在大规模从该国撤出。2007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否决了一项不利于缅甸的决议,中国由此获得了“绿色通行证”,从撤出的西方公司手中接过了莱比塘铜矿等大型项目。
切身感到缅甸民主化转型这一变化的蒋,在密松事件发生前即向中国有关方面发出过警告,但她的声音,最终被淹没在中国政府与企业的盲目乐观中。
密松事件后,蒋提出,应把该事件视为中国海外投资的转折点。她认为中国企业当初制定投资战略时,对缅甸政局变化和未来走势缺乏研判,导致所签订的合同先天不足,从而造成“战略误判”
这一误判的集中表现,正是中国企业在缅甸过于偏重“高层路线”,只和军政府打交道。
“中国以前总有一种错误看法,认为凭借地缘政治优势,很多西方跨国公司去不了的地方我们可以去。短期看的确如此,但长期看这种自信靠不住。”蒋称,缅甸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中缅管道项目上,中石油并非不重视对缅甸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助推,用于履行社会责任的巨额“真金白银”,也是实实在在付出。
今年5月10日,中缅油气管道一项目负责人在仰光表示,中石油及相关公司已累计向缅甸投入了近2000万美元,援建了43所学校、2所幼儿园、3所医院、21所医疗站及马德岛水库和若开邦输电线路。
这些不菲投资并未在缅甸收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中石油在上述公益项目中仅是出资方,具体操作则由缅甸政府来做,导致大量学校、医院被建在了远离项目途经地的其他城市,而若开邦等深受项目影响的地区,却未得到多少实惠。
在缅甸征地时,中石油也遇到类似麻烦。当地农民组织起来游说议员,给中缅管道征地制造障碍,提高要价。一位不愿具名的央企在缅项目主管对《财经》记者抱怨:“以前拿地全靠军政府,现在完全变了,挺头疼。
“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政府给的government license,而不关注民间社会给的social license,这让我们吃了大亏,中国企业现在应该觉醒了。”蒋说,中国应立即改变以往过于依赖缅甸政府官员的“上层路线”,转而大力加强“下层路线”
日本就高明得多。早在西方对缅甸制裁时期的2000年至2002年,缅甸政府就在日本外援机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的帮助下,耗时两年对缅甸全境的水电资源及其开发经济性做了普查。按照设想,利用缅甸丰富的水资源,可以村为基础开发小水电,乡村基础用电、乡村加工业及农业机械用电问题会迎刃而解。
“当时我们研究过,一个村子可能5万美元就够了,但就是没钱。”缅甸可再生能源协会(Renewable Energy Association Myanmar)主席昂敏(AungMyint)对《财经》记者说,因为这些是经济发展项目而非脱贫项目,并不符合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标准。
这本该成为中国在缅甸最好的公共外交手段,不料却被东方邻居抢了先机,这让一些中国官员和NGO懊恼不已。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石油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目前中国也在积极研究如何对缅甸进行系统性的扶贫与经济帮扶项目,从而改善中国在缅形象。
王海运认为,中国投资海外能源资源项目时,应更注意方法。“为什么西方说中国是非洲新殖民主义?因为中国在合作中过于看重能源资源,认为拿了资源只需付钱就行了。但按国际公认的看法,拿资源给钱不是互利共赢,拿资源后设法解决其民生问题才是互利共赢,而中国企业恰恰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因此,调整对缅公关思路,是当前的首要问题。在缅中国企业需要在政治风险和经济利益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学会如何协调民众、政府、反政府武装等各方利益,大幅加强直接针对民间的战略性社会投资和民间公关,以更加开放的政治和商业心态,扩大利益相关者的范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