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网财经 > 财经滚动新闻

海特生物:扎眼的“学术推广费”引媒体关注


来源: 中访网财经

null

8月2日,业界知名新媒体《环球老虎财经》对外发布一篇标题为《海特生物推广占营收三分之二,“学术推广费”竟高过净利润3倍?》的深度调研文章,引起了中访网和各大财经媒体、社会公众的关注。

据 《环球老虎财经》撰文:7月31日,海特生物公告拟收购天津市汉康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来丰富公司产品线。然而,原本一则利好的消息却令停牌三月的海特生物复牌首日就跌停了。实际上,海特生物近一年急于收购收购医药公司,实则是背后公司产品单一业绩下降带来隐忧。

根据上半年业绩预告,海特生物预计上半年公司业绩同比下降30%到10%。对于业绩下降的原因,海特生物称,此系公司主要产品金路捷销售下降,另外,公司上半年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额达到+1975.65万左右,实际经营利润更为惨淡。

值得注意,海特生物在2003年仿制药盛行的年代,就已经开始销售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金路捷。然而十几年过去,海特生物能拿出手的依然只有金路捷。在自主研发创新药道路上起点高的海特生物,此时已经被其他制药公司远远甩在后面。在其2017年上市的第一年,业绩便毫无意外的滑落。

在产品研发上不甚“上心”的海特生物,将重心压在了销售以及扩展渠道上,每年大笔销售费用花在市场开发与学术推广上。而重销售不重研发的策略,却也使得海特生物至今依然要依靠金路捷维持公司的盈利。然而,金路捷作为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其在神经系统药物市场中的地位并非不可替代,同药效的产品数量众多,金路捷市场占有率仅排第三。医药市场的快速迭代,意味着海特生物在金路捷度过产品黄金期后,不得不面对营收下滑的问题。

“金饭碗”金路捷也不行了?

据悉,海特生物是由武汉大学等7家股东单位于2000年11月共同发起成立的一家以国家一类新生物制品公司,总公司设立在武汉,法定负责人为陈亚。根据公司招股书,其主要产品金路捷是公司将198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将近50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化学品的产物。

在2003年,海特生物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金路捷获得了试生产批文并上市销售,这是全球第一个获得政府批准上市的神经损伤类疾病用药。2002年至2006年是国内仿制药申报的高峰期,以仿制药为主,而此时海特生物却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的金路捷,起点高于大多数制药公司。即便是医药界老大恒瑞医药当时也刚开始股权分置改革,直到2006年总市值才达到26亿元。

自主研发药给海特生物带来了靓丽的业绩,2003年海特生物实现销售收入3196万元,实现利润643万元,业绩大幅提高。有意思的是,海特生物绝对控制人陈亚同时还曾担任四环药业控股股东的法定代表人,对比后发现这两家公司在初始阶段的部分技术及产品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不过,四环药业在2001年完成重组后主业转为生物医药生产销售,由同业竞争关系立时解除,市场传言背后意图似乎为给海特生物“让路”。当时有媒体报道称,在2002至2006年,四环药业曾多次违规为海特生物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在陈亚的“绝对支持下”,2003年到2014年十年间,海特生物的利润由当初的643万跃升至1.10亿元。

扎眼的“学术推广费”

虽然“重销售、轻研发”的现象似乎是A股大部分药企的通病,但海特生物却尤为严重。有意思的是,海特生物在其年报中强调公司一贯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然而,却始终命悬金路捷,可以说公司的业绩基本上凭借金路捷“吊着”。

2013年-2017年,公司主要产品金路捷销售收入占公司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01%、99.35%、99.47%、99.96%、99.29%。然而,这几年公司的业绩已然放缓,2017年海特生物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下滑了2.69%和15.95%。

可以说,产品研发投入是一个制药公司发展的原动力,但相比研发费用海特生物在销售费用投入上尤为“豪放”。但巨额销售费用背后占大额的“学术推广费”显得尤为扎眼。对药品来说,“天价推广”意味着太多灰色利益链条存在的可能。

2014年-2017年,海特生物销售费用分别占据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6.03%、65.33%、65.97%、66.13%。自2014年以来,海特生物的销售费用占据公司营收的60%以上,显得夸张。根据数据统计,海特生物在2017年66%的销售费用率居A股之首。而这其中,“市场开发与学术推广费”在销售费用中的占比分别是93.95%、93.55%、93.93%、93.94%。高毛利的海特生物大部分利润被持续上升的销售费用吞噬。

为何海特生物会产生如此多的学术推广费?这和海特生物的销售模式有关,海特生物主要采取专业推广经销商销售模式,辅以经销商代理模式和向医院终端直销的模式。而市场开发与学术推广的钱则主要花在“邀请医学界专家召开学术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举办产品推广活动、临床推广活动;定期在相关学术杂志上刊登广告等上述活动产生的住宿费、差旅费、会议费、广告费等”方面。

而专业推广经销的模式好处在于符合当下推行的两票制(用来防止中间代理环节抬高药品价格),但这种借着“学术推广”的推广的模式,及其容易滋生腐败。有业内人士表示,“一般药品自出场开始,几乎所有环节都需要疏通关系,形成自官员、医生、医院、药企、科室以及医药经销商在内的灰色利益链。”在上市医药公司及创始人频频涉及行贿的背景下,医药公司IPO上会重点询问商业贿赂。2017年上市的海特生物上会时曾被发审委提问要求说明,其市场开发与学术推广费较高的合理性。

不过,即便海特生物不存在灰色利益链,持续上升的销售费用已然吞噬了海特生物的帮大部分利润。

大额资金投入渠道,但公司近年的业绩增速仍在放缓,而放缓背后是公司对研发的“轻视”。其2014年-2017年用于研发的费用占营收比为,3.08%、3.7%、3.90%、3.27%。而同样是将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作为主要产品的舒泰神,2017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占其营收的6.64%。实际上,海特生物在金路捷度过产品黄金期后,不得不面对营收下滑的问题。对于业绩90%以上需要靠金路捷的海特生物来说,业绩放缓意味着海特生物的生命周期不会太长。

产品“青黄不接”

在研发上“抠门”的海特生物,近年采取投资的方式试图以资本换空间,然而除子公司大量出现亏损,医药企业投资兑现利润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2014年,海特生物买下了欠款将近4000万元,年亏损2100万元的公司北京沙东的部分股权,并承诺在上市之后逐级收购,而北京沙东估值在招股书中达到1.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总利润不超过3.5亿元的海特生物,却要承诺对北京沙东进行6000万元的贷款支持。2016年北京沙东营业收入为1.6万元,净利润为-2147.60万元。

而因北京沙东已经处于超额亏损状态,海特生物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准备。年报指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海特生物已经对北京沙东提供的委托贷款6700万元全部计提了减值准备。即便如此,海特生物仍表示,将完全收购北京沙东股权。

实际上,不只是北京沙东,海特生物旗下多个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处于亏损的状态。其撒网式的“收购”,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味。

然而,海特生物旧产品金路捷续力不足,新产品仍未可以发力,产品线“青黄不接”令人担忧。公司投资的英山县紫楹石斛产业有限公司以传统中药“铁皮石斛”,目前不具备盈利。而被寄予厚望的北京沙东CPT新药虽进入 III期临床研究,如果成功这将成为公司继金路捷之后的最大亮点。但CPT只是抗癌药的一种,而该产品距离上市还早。

如今的“市值一哥”恒瑞医药仿制药出身,其法人代表孙飘扬在恒瑞医药上市步入正规后,投入巨大研发资金研制新药,上市后不久,孙飘扬斥资2亿元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产品一度拿下20%的抗肿瘤药市场。而反观海特生物,其法定代表人陈亚在股改和IPO辅导的敏感时期,多次引入了资管公司,并与其签订了对赌协议。在IPO上市的冲刺阶段,引入众多资管公司,有突击入股和利益输送之嫌。令人感慨。

1997年成立的恒瑞医药现已是一个拥有两千亿市值的医药界一哥,而2000年成立的海特生物却仍然只是一个市值只有45亿元的小医药公司。虽是同时期成立的制药公司,但最后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典型的大制药公司的晋升之路和小制药公司的没落之路。(作者:曹婧晨)

推荐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热门文章

精彩视频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