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我比较提倡的还是集成创新
财经
财经 > 财经原创 > 正文

宋志平:我比较提倡的还是集成创新

自动播放

纵观历史,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过去250多年的经济增长,而每一次的产业革命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发展。如今,“创新”一词高频出现于各类语言环境之中,但我们真的理解它吗?

近日,凤凰网财经策划发起了一场《创新圆桌对话》,邀请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长刘科作为主持人,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的对话。

宋志平在对话中表示,模仿创新是我们必须经历的阶段。“后发国家能从零到一发明一个东西,是比较难的事情。这需要很多的基础科学,很多的配套设施,不是一个人想象就能做出来的。这个不是决心和理想的问题,它是一个积累。所以模仿创新是必然经历的阶段,然后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了经济基础,有了实力,有了配套能力,我们才能进入到自主创新。我现在最提倡的还是集成创新。

宋志平:我比较提倡的还是集成创新

以下内容节选自草根创业者VS巨头企业 到底谁最可能做出颠覆性创新!|巅峰对话

围绕企业创新,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觉得企业创新要靠草根企业民间创新,觉得大企业不创新。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他就是这么看,他在《大繁荣》这本书里就是这个观点,认为创新是底层推动,并不是因为大企业的创新活动。

当年汽车时代来临的时候,美国的铁路公司一股脑都去造汽车,但真正造出汽车的是福特家族。航空时代来临的时候,汽车工业一股脑都去造飞机,但真正造出飞机的是波音和麦道。我2019年3月去过奔驰公司,参观过他们的博物馆,发现奔驰汽车也做过飞机,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所以我们现在讲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也是想激发民间这种创新力量。但是作为大企业来讲,在创新面前,究竟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这也是给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像中国建材,像国药都是大企业,那就必须创新。不创新的话,那只能死路一条。所以这么多年来,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创新。说到创新的话,又牵扯到创新的模式。我们现在讲的创新基本上包含三种: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模仿创新,应该说后发国家基本的创新模式是从模仿创新开始,因为它投入少,成果来得比较快,是学习型的。过去日本的工业是模仿创新工业体系,但是光靠模仿不行,因为模仿只能做到二流、三流。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往上升,就要有自主创新。但坦率来讲,今天大部分的创新实际上是集成创新,介乎于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之间。

模仿创新不见得都去违反知识产权。比如半导体,其实半导体最早是贝尔实验室发明的,但是当时美国人不屑一顾。日本索尼的盛田昭夫当时就跑到美国,花了几万美金,把半导体的二极管、三极管的专有权买了去,然后在日本开始做半导体收音机,没想到从此半导体在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应用,掀起一场革命。所以其实模仿创新也有规矩,我们可以按着规矩来,这样可以保护知识产权。其实后发国家能从零到一发明一个东西,是比较难的事情。这需要很多的基础科学,很多的配套设施,不是一个人想象就能做出来的。

包括今天我们说芯片,我们过去叫缺芯少屏,屏的问题我们解决了,现在大概中国屏占世界屏的55%,也许再过不久就会占到80%。这个屏是怎么做的呢?恰恰经过刚才我说的集成创新,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三条4.5代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加上自主的创新,京东方随即在国内建设一条5代线,能生产出全世界最大的屏。

实际上做一个东西,不可能只靠一个企业,应该需要基础科学,需要大规模的配套,需要非常复杂的体系,才能创造出来某一个高科技,这个不是决心和理想的问题,它是一个积累。所以模仿创新是必然经历的阶段,然后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了经济基础,有了实力,有了配套能力,我们才能进入到自主创新。我现在最提倡的还是集成创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