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深度解读 > 正文 |
|
或允许基金经理购买基金
对于“老鼠仓”事件,很多基金经理认为,这都是制度倒逼造成的。
一位曾在香港任职基金经理的基金公司高层说,在香港,基金经理可以在限定条件下买卖股票,这些条件包括:不能在6个月内买卖;必须向公司督察部门申报备案;不能在本基金减仓前买入等。
“香港明确规定基金经理可以备案买卖股票,降低了违规风险。”这位基金公司的高层说。“而刚到国内就被要求什么都不能买,觉得很荒唐。”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也表示,目前监管层对基金经理堵的过多,建议适当疏堵结合。
对此,接近证监会高层的一位人士透露,证监会在去年就开始研究允许基金经理购买开放式和封闭式基金,该规定可能不久将对外出台。
关于政策倒逼,基金部的上述官员反问说,“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制度,为什么基金经理不能将牛市和基金业的发展也归功于制度呢?”
“你也可以看出,去年有几个基金经理跑赢了大盘?为什么被动型的指数基金做得更好?”该官员说,“基金经理不能夸大个人价值,换一个人,说不定别人干得更好”。
他表示,基金经理应该感谢国家信用为其提供公募基金的良好平台。从理论上分析,基金公司本身并不能创造盈利,上市公司的业绩才是利润的根本,因而基金经理必须形成自己独立可持续的理念,珍惜自己的良好投资记录。
对于公募声称的排名压力和激励不合理,该官员分析说,既然市场给予基金经理较高的收入,理应承担相应的压力。
他还表示,在决定基金业绩的主要因素中,基金经理的选股和择时能力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要素还包括资产配置、市场大势的表现和交易成本的控制。
“不应夸大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贡献。”
更关键的则是,他认为,基金经理应该眼光长远。当前中国基金业处于起步阶段,基金公司的设立仍然过多的带有国家背景。而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基金业也将由目前的契约型基金逐步转向公司型基金。
“届时公司型基金的管理人将从目前的有良好记录的、有独立的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中挑选。”该官员说,“因而请现在的基金经理珍惜目前的大好环境,洁身自好。”
北京一位私募基金的老总向记者表示,现时监管层对基金经理的管制过多,轻者内幕交易,重者则将优秀基金经理都逐出家门,赶到了私募的怀抱。
对此,该官员说,“这并不令人担心。公募和私募考核机制不同,前者是相对收益,后者是绝对收益。所以如果进入熊市,私募基金经理一旦亏损,将面临巨大风险;而公募则仍可以管理费安稳度日”。
不过,上述私募总经理也表示,国外包括彼得林奇在内的优秀基金经理人一般都是先管理私募,然后才到公募。中国基金业刚起步,基金经理确也应该珍惜无偿的国家信用。
作者:
汪恭彬
编辑:
liaosm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