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深度解读 > 正文 |
|
里布都能尊重宗庆后,为什么达能的团队不能接受他?
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诋毁宗庆后。这位“达能系”内部人士认为,是那些并不了解中国市场的“达能系”职业经理人,他们的数量不多,但现在则与范易谋交集一处、共同挥戈。
最初,达能这间世界闻名的跨国公司,只是秦鹏带着一干助手型的投资经理打拼中国,并无经营管理人员。在并购武汉东湖啤酒、深圳益力后,通过招聘,慢慢形成了为数寥寥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而在早期对管理层的招聘中,聘请的多是香港籍职业经理人。这些员工,至少在语言上,能符合达能作为跨国公司的需求。后来,又出现了一批外籍员工。
而这群高薪经理人,曾不止一次地遭受口无遮拦的宗庆后的激烈批评。宗庆后强硬抗拒达能的直接管理,把业绩颓废的乐百氏视为前车之鉴,他时常对外界说,“娃哈哈不能成为第二个乐百氏。”
乐百氏溃败得一塌糊涂,这让乐百氏经理人们愈益期待“投诚纳降”,但是在目前来说乐百氏整合进娃哈哈的整体框架成为另外一种遥远而模糊的商业想象。
达能系的外部职业经理人与宗庆后结怨颇深。2006年,“达能系”曾在云南丽江组织游玩兼拓展活动,一些团队狂热呼喊出的口号可谓触目惊心,“打倒娃哈哈,解放全中国。”
据说达能方面给范的时间也就只有一个月,就是说到7月份,达能和宗庆后必须要回到谈判桌上。否则范就要打道回府。
达能旧部支招:宗用利润换取控制权,找回彼此的尊严
2007年年初以来,范易谋与宗庆后之间冲突不止直至剧烈对抗。
事态最新的演变是:达能在美国起诉了宗庆后的妻女,并在瑞典提请国际仲裁,娃哈哈部分员工和经销商在各种场合高调力挺宗庆后拒斥达能。
地方政府保持中立,舆论也冷静客观了许多,似乎不为宗庆后昂扬的民族情结所动。
“一些人认为,宗庆后退出,放弃经营权,是达能阶段性胜利的结果。其实不然,这恰恰是达能最担心的,达能持股51%,一直有任免董事长的权力却不轻用,就是害怕宗庆后撂挑子不干。”
一方面,达能的经营管理团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没有能力接手娃哈哈,甚至连39家合资公司的董事都派不出。另一方面,娃哈哈的员工极度不信任达能,范易谋惨遭排斥。
“问题出在哪里?撇开国际关系、民族品牌等复杂的情绪因素,回到商业的本源。其实矛盾的焦点就在合同,如果当时签订一个合同,娃哈哈51%控股,达能占股49%,只差两个百分点,达能在经济上不会有明显损失。宗庆后心安理得地做公司的掌控者,达能分享娃哈哈业绩增长的成果。”当然,这可能也只是一相情愿,很多法律专家认为,合同上的这些“规范化限制”正是跨国公司与本土公司相比,其长袖善舞之处,到底是坐等分红,还是采取主动,这个决定权至少在合同的签署上达能已经占尽上风。只是什么时候采取主动,至于时机的选择很难说清道明。
“达能与宗庆后,其实在争夺两样东西:一是利益,第二个是尊严。多年来,宗庆后一方虽然没有51%的股份,但实际上是控制者;达能虽控股51%,却被经营管理者排斥。都觉的失去了尊严。为什么不能通过转换股份的形式将双赢的局面维持下去?”这位“达能系”内部人的建议是,“宗庆后可以用利润换取控制权,通过转让一部分非合资公司的股份,换取合资公司的控股权;这样达能虽在合资公司中放弃2%的股份,但是在非合资公司中,获得自己的收益。角色转化后,他们的尊严都有了,利益又和过去差不多,矛盾不是都解决了吗?”
“达能系”内部人说,“大家都在火上浇油,无助于事情的解决。两个生意人,各自持有利益,找回尊严就行了。就这么简单。”
估计到现在为止,宗庆后都坚持认为11年前与达能的合资是被阴谋所伤,在无意识中落入圈套。其实,这确实是言过其词,当年,娃哈哈有资金饥渴,达能图谋的是市场利益,双方一拍即合,是你情我愿的商业行为,谁也没给谁下套,并不像宗庆后个人“演绎”的那样充满戏剧效应。
两败俱伤、黯然双输,娃哈哈与达能之争会否不可抑制地堕落为又一庸俗化的商业故事版本?严肃、严谨的商业,注定以规则、法度为基本,娃哈哈与达能之争的“对局”与“终局”需要双方投注更多的理性思辨与决断。
作者:
谢扬林,张翼
编辑:
廖书敏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