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向老祖宗学习:看中国人如何玩钱(9)

2009年08月02日 21:03
来源:中国商人

0人参与0条评论

铜元的花活儿,又玩完了。

到宣统三年,也就是清朝灭亡的那一年,造币总厂还试铸了铜辅币,一共5种,其中一文和二文的大清铜币,中间有圆孔,算是方孔圆钱的遗迹。另外,大清也铸过自己的银元。

光绪十四年(1888年),张之洞在粤督的任上就试制了银元,后来李鸿章接任粤督,正式开铸银元,正面中心是满汉文的“光绪元宝”,外绕英文,背面是一条气势威严的蟠龙,外绕英广东省造,库平7钱3分”字样。库平7就是官库标准重量。这是中国第一次铸造银元本位币。后来正式铸造的时候,英文移到背面,“广东省造,移到正面,减重为7钱2分。

这种银元因为图案有龙所以俗称“龙洋”,民间极为欢迎,因为它的重量比外国银元要重些,因此发行的第一批多被民间收藏。

铸银元的原因,除了想抵制外国银元泛滥以外,还有经济上的考虑,因为由纹银变为银元,在折价比例上政府可以占便宜,所以朝廷决定大批铸造。

广东省的银元一出来,湖北、江西、直隶、浙江、安徽、奉天、吉林等地也相继开铸,湖北省铸的是一种一两重的“双龙银元”

鸦片战争后,英属印度的货币“卢比”流通到西藏,进而又流通到四川、云南。为抵制卢比,四川省铸了一种“四川藏洋”,专用于西南地区,藏洋完全仿印度卢比样式,只不过将卢比上的维多利亚女王头像,换成了光绪皇帝的头像。这是我国第一枚带人像的铸币。

后来各地还铸了小银元,叫做银角币,重3分多到3钱多不等。再后来,就铸的是比较规范的银角币了,有一角、二角的两种,与铜板并用。

一元龙洋,又称“大洋”,民国题材电影里常说的“现大洋”,就是指此。银角币则称为“小洋”,广东又称其为“毫洋”、“银毫子”。这个名称源自香港,因为香港的小银元单位是一毫、两毫。而当时广东人写这个“毫洋字,喜欢减笔为“毛”。影响至今,人们还习惯把一角两角人民币,称为一毛两毛。

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后,龙洋和铜板就成了清末的主要货币,再往后——没了,大清进了博物馆了。

不过货币自有货币的寿命,清亡后,龙洋并没有马上废除,仍在民间有效流通。新成立的民国只是增铸了孙中山头像银元,以及袁世凯等人的头像银元(袁世凯像银元,俗称袁大头),与大清龙洋“和平共处”了好长时间。

总体来看,清朝的铸币比较驳杂,各地还曾经铸过各种形状的银饼,其中吉林的一款正方形的,堪称别致。

光绪十四年,光绪皇帝结婚,清廷还铸了“光绪皇帝大婚”纪念银币,也是很有现代特色的。

三起三落的大清朝纸币

清朝也有纸币,而且出现得很早。早在开国后不久的顺治八年(1651年),因为财政入不敷出,就仿照明旧制,印发了纸币“钞贯”,每年发行额控制在2.8万贯,连续发行了10年,因为没有滥发,所以很好地发挥了作用。这是清朝中央政府第一次发行纸币。

只要发行者没有贪欲,不是想借信用货币搂钱,纸币的价值就不会大起大落,才会起到平衡流通的正常作用。

第二次发行纸币是咸丰三年(1853年)。因为要对付来势凶猛的太平天国起义,财政又告吃紧,于是发行了两种纸币。一是“大清宝钞”,以铜钱为本位,又称钱钞,从250文到2000文,共分五等;二是“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又称银票,从1两到50两共五种。

两种纸币都是用白皮纸印刷(据说是桦树皮做原料),左满文,右汉文,四周环绕龙纹。但是宝钞发行后势头不怎么好,很快就贬值,千文贬为了七、八百文。

最早提出建议“行钞法”并参与其事的户部侍郎王茂荫,后来几次上奏说现行纸币没有准备金,不能自由兑现银钱,所以不能推广,这不是原来他所设计的方案,如果商人看不到使用的方便,纸币是流通不起来的。哪知道咸丰帝看了奏章大怒,斥责王茂荫只顾为商人说话,不为国事考虑,随后,就把王茂荫调到兵部去了。

这件事情,连马克思都知道,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注83里提到过。

虽然不能自由兑换,但还是要部分地允许人家兑换,否则岂不是一钱不值?清廷管理钞票事务的机构,是宝钞局和官票所。后来有商人申请自己出资成立“总局”,负责推广宝钞和兑换事宜,朝廷居然答应了,但是由民营机构来代理货币管理,往往资本不足,总局只能隔日一兑换,每次只发100个号,每个号只能兑换100张宝钞。

这哪里行?什么生意不都耽误完了。两个月后,总局就被撤销,由户部成立了5家“官钱铺”来负责兑换,这5家官钱铺的名称都是“宇”字打头,所以号称“五宇”

官方的兑换方式是:除了四种大额宝钞外,其余所有钞票都实行抽号兑换,每20天抽一次,抽到号的钞票就可以兑换银或钱。后来5家钱铺又合并为一家官钞局,每月抽号一次。

可是这样一来,抽到号的和没抽到号的钞票价值就不同了。当时人把抽到号的叫做“实钞”,没抽到号的叫做“空钞”,而外省的“省钞”不参加抽号,所以也被视为“空钞”,空钞当然就没有多少购买力,后来每一两大约只值300文以下。

而抽到号的实钞毕竟是少数,所以整个宝钞都不大值钱,照这个样子发行钞票,朝廷感到盈利不多,于是到咸丰十年(1860年)就把宝钞、官票都停掉了。

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到现在还一直习惯把钱叫做“钞票”,“弄两个钞票花花”是舞台小品里南方人角色经常说的台词。这“钞票”一词,最早就出现在咸丰年间,自金国以来,历朝的纸币都叫做“钞票”到了清咸丰年间,流通的既有大清宝钞又有户部官票,所以时人合称“钞票”,造出了一个新词来。

[责任编辑:luqiang]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