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暗藏玄机
气候大会昨闭幕 虽达成《哥本哈根协议》但未规定发达国家减排目标及援助金额 且无法律约束力———
首脑们走了,非政府组织们歇了,空荡荡的大厅里,只有眼睛布满血丝的记者们仍在等待。18日晚上,奥巴马在回国前宣布,美国与中、印等国就气候变化达成《哥本哈根协议》。一份三页纸的协议,但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定于当天闭幕的大会继续进行。终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丹麦时间昨天中午宣布,《哥本哈根协议》只是个开始,希望在2010年,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过去的两周,谈判一直迷雾重重。最后24小时,发生了什么?
-混乱一日
18日,大会原定闭幕的日子。一大早,奥地利记者兰姆德啃着面包,满脸倦容。“今天多半结束不了,做好再熬一夜的准备吧。
大会只剩下最后一天。史无前例,全球110余国的领导人云集哥本哈根,希望抓住“挽救人类最后机会”。谈判,却仍处于僵持状态。大会两个工作组——《联合国框架气候变化公约》常设工作组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提交的两份官方草案依然留下许多“填空题”。那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执的焦点:减排目标、资金援助……
工作组在通宵达旦地工作,国家元首和首脑也是如此。在丹麦女王的招待晚宴上推杯换盏过后,18日凌晨,26个国家的领导人召开会议,讨论大会最终文件的草稿,直到3点才结束。
进入谈判的后半程,没什么是准时的。原定10点钟的领导人会议,两小时后才开始。联合国秘书长致辞后,各国来宾中,温家宝总理第一个出场发言,奥巴马总统则被排在第三位。当领导人结束演讲,记者们知道,将进入当天最核心的小规模高端会谈中了。
媒体中心里,各种小道消息开始满天飞:哪几位领导人正在密谈,哪位领导人正在经过哪个厅。人们在大厅里不安地走来走去,期望和奥巴马或者温家宝擦肩而过。有人喊了一声,奥巴马要开新闻发布会了,人群蜂拥而至,搞得门口的保安很是疑惑,谁说这里有呀?纯属乌龙。
与此同时,关于“最后的草案”在记者们手中流传开来。几乎每隔10分钟就有一个最新的版本出来。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分析师们在第一时间给媒体提供分析报告。这是官方的报告吗?各国领导人会就此达成协议吗?
-集体失声
官方“集体失声”,当天,一个接一个,几乎所有代表团的新闻发布会都取消了。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说,国际谈判中,往往会上演最后一分钟的奇迹。在核心问题上,只有领导人才能拍板;他们也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要给本国民众和世界一个交待。这一夜,会有奇迹发生吗?
难挨的寂静终于在当晚10点钟被打破。广播里,欧盟将召开发布会的消息吊足了记者们的胃口。媒体中心距发布厅也就50米,大家都一路小跑过去,希望占到前排的位置。安保人员来了,送矿泉水的服务生也来了,但一个小时过去了,盼望中的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还是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新闻官用甜美的声音告诉大家,“很抱歉,新一轮的会谈开始了。新闻发布会可能会推迟举行”。记者们在问,午夜前还会有发布会吗?新闻官摊开手,耸耸肩:“我们也不知道。
几乎与此同时,失望的记者们在贝拉中心的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当天唯一也是最大的新闻:当地时间晚上11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有关协议在对抗气候变化问题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美国在与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等国领导人会面后,已达成协议,但没有法律效力。他表示,没有一个国家对于协议是完全满意的,但协议有助各方再在谈判上再做进展。
-不请自来
这时,人们想起了之前流传的一个“小插曲”。当温家宝总理与印度、南非、巴西三国领导人开会协调立场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突然不请自来,直接进入了会场,于是开展了五国的商讨,并最终取得共识。
美国单方面宣布这条消息后,77国集团主席卢蒙巴·迪亚平来到媒体中心,激动地表达了不满之情:“这不是游戏的终结,在未来的六个月到一年,我们将继续谈判。
与此同时,记者们也试图找到和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代表,希望从多方证实这个消息。凌晨1点多,在会场的吸烟区,中国记者“堵”住了中国代表团于庆泰。前一天上午本报记者在大厅邂逅他时,于大使还显得精力充沛,但此时看起来颇为憔悴。他从烟盒里拿了根烟,吸了几口后便掉头走向全会会场,没有回答记者的任何提问。在他旁边,恰好站着联合国负责经济与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沙祖康,见到闪光灯,他也转身离去。
凌晨2点,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走进了发布厅。或许因为太劳累,巴罗佐失手差点把水杯打翻。他直言,对协议没有达成约束性的减排目标表示失望,不过有协议总胜过没有协议。
-虚虚实实
气候谈判中,各方在围绕着减排目标、资金援助等问题讨价还价。谈判中,小岛国的哭诉也好,非洲国家代表的愤然离席也好,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争吵也好,虽然引人注目,但这些表象的背后,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
在这场关系到未来发展空间的“大战”中,常被解读为是三大集团之争:欧盟;以美国为首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伞形集团”;包括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在内的“基础四国”及77国集团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这次的哥本哈根大会,原本是要达成一份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到期后的新协议。《议定书》是唯一一份有法律约束力、规定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目标的国际公约,于2005年生效,其中规定了发展中国家没有绝对量化减排的义务。 此前各方认为,三大阵营分歧主要集中在减排目标和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的数额上。在哥本哈根,关于这两个数字是各个利益团体永远的矛盾,但除此之外,要不要《议定书》也成为争论焦点。种种“扼杀”《议定书》的企图让大会迷雾重重。
根据两年前“巴厘路线图”达成的协议,气候变化谈判同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议定书》的协双轨道”之下进行,分为两个特设工作组。《议定书》不涉及美国,《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计划则覆盖所有国家。这样,既可以使《议定书》得到延续,又能够将美国拉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轨道。如果实行“单轨制”,废除《议定书》的就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界限被重新定义。坚持《议定书》的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发展中国家的底线。
谈判的第一天,澳大利亚代表就要求实行“单轨”制,这违反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遭到反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份据传是英国、丹麦等国拟定的“丹麦草案”曝光,它的目标是将《京都议定书》逐渐废弃,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愤怒。第一周谈判将进入尾声,正当人们笼罩在“丹麦草案”的乌云中,以为谈判停滞不前时,大会官方草案出炉,确立了“双轨制”。不料,16日丹麦又表示要提交一个新议案,被指责是要“杀死”《议定书》逐谈判了两年多,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这让谈判桌外的看客们有些糊涂,大会最终到底会以什么案文为基础?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13天后落下帷幕。大会会场中心内外,参会人员拉着行李箱,互相祝福着“圣诞快乐”,离开了他们战斗了两周的地方。在贝拉中心大厅的门口,墨西哥的展台矗立依旧。下一次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将在墨西哥城举行,到那个时候,我们能为拯救地球达成一致吗?
-本版撰文/本报特派哥本哈根记者 刘一
12 |
相关专题: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