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实录(3)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问一个跟统计有关的问题,我们看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活力的不断提升,流动人口的数量在逐年增多,农民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请问现在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农民工的数量各是多少?国家统计局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取流动人口的数据?今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是否包括以上数据?
马建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确实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的数据推算,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是1.47亿人,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1.3%。2009年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1.8亿人左右,其中外出农民工是主体。根据我们的调查资料,去年末农村外出的劳动力1.49亿人。我也借此机会说一说,流动人口统计是靠什么办法来调查获取一些数据。国家统计局关于人口调查的办法是,以周期性的人口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每年千分之一的人口抽样调查,每五年百分之一的人口调查,每十年搞一次人口普查,这就叫以周期性的人口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以重点调查和信得过的行政记录为补充,这样一套办法、一套体系来收集流动人口的数据。2010年我国要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数据出来以后,估计要在2011年初合适的时间向朋友们通报情况,那时得出的数据将会更加准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涉及到全国13亿人,包括在座的每一个人在内,国外的朋友在中国境内常住一段时间的也是被普查的对象,所以允许借这个机会代表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向全国几百万调查工作者,向包括在座的同志们、朋友们在内的所有被调查对象,对你们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同时希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能得到各位媒体的更大力的支持和配合。谢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
我记得李司长在这个场合很多次回答过关于股市的话题,今天我想请马局长谈谈股市。一段时间以来,在欧美股市频繁创出新高的同时,中国的股市好像并不像大家预期的那样好,比如今天您在这里发布这些重要的数据,昨天沪深股市出现大跌,您觉得目前的中国股市有没有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增长?谢谢!
马建堂:
从总体上说,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尽管两者并不存在绝对一一对应的关联关系,但是从较长时间的过程看,应该还是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我看到过一个资料,2009年上海股票市场的指数,在年底和最低的时候上升了80%,这个上升和2009年经济的总体走势应该是一致的。2010年中国的经济我想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而且增长的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也祝愿中国的股市平稳健康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网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第一,我们看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落后于城市的,这是否意味着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第二,统计局下半年公布了一项关于民营企业职工工资的数据,请问统计局,这个数据未来是否还会持续发布?谢谢!
马建堂:
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两年国家统计局加大了对劳动工资的统计制度改革,我们去年的年报正式建立了城镇私营单位工作抽样调查制度。根据我们上报、汇总和发布的时间规定,2009年全年的,包括新老口径的工资数据将在4月底完成,并且向大家公布这个数据,包括分地区、分行业的数据。
马建堂:
关于第一个问题,您确实看得非常仔细。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是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确实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稍快一些,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确确实实在继续扩大。我查了一个资料,2005年的时候,农村居民的收入为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2%,2008年的数据到了3.31%,2009年城乡收入比可能还继续略微扩大。怎么才能够比较快的扭转这个趋势呢?我想最主要的是要加大我们的工作力度,更好地、更快地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农村居民的人均现金收入里,外出打工收入占了40%,售卖农产品等家庭纯经营的数据占的比重是49%,打工收入和售卖农产品为主的经营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89%,要想比较快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应该是在尽快提高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上做文章,要提高工资性收入就是打工的收入水平问题,提高打工的工资。因为我在地方工作过,要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素质,从前干小工,你不要干小工了,要干技术工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售卖农产品的收入,或者以售卖农产品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怎么提高?核心还是农副产品的价格问题,在兼顾城市居民消费者和农民生产者关系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水平恐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农产品提高的幅度也还要统筹考虑,还要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要和城市居民,特别是和低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配合好、协调好。
人民日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请问马局长,刚才您给了我们去年四个季度的数字,好像是四个季度的GDP回升速度都非常快,而且到第四季度已经回升到两位数了,在这种情况下您还不认为我们经济已经实现复苏了吗?如果现在到了两位数还不是复苏,是不是宣布复苏的时候就是我们经济过热的时候?第二个问题,去年12月份我们的CPI和PPI环比上涨幅度都非常之大,您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原因,如果可能的话再分析一下它的走势。谢谢!
马建堂: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判定经济周期阶段的用词、用语,是存在两个语言系统的。西方经济学,或者我们研究西方的经济,它描绘经济周期用的词汇是“衰退、萧条、复苏”,国内的语言词汇是“经济过热与过冷”,所以复苏、回升,有时候是不同语言体系下的一些说法。我现在用大家所熟知的中国语言词汇描述一下我对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认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不断巩固,但确实从全年的走势看,从全年的数据看,还没有达到过去多年来的平均水平,比如2009年也只有8.7%的速度。我们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7%的对于去年四季度增长10.7%的这个数据也要两面看,第一个它再次证明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在不断的巩固。第二,2009年四季度的数据比较高,这与2008年四季度数据比较低有关系。包括去年的四季度,甚至包括今年的一季度,同比的数据都可能比较高,还是那句话,一方面表明中国的经济回升在不断巩固,另一方面,请大家注意上一期的基数太低了,所以我们要用环比来消除这种季节的波动、季节的变化。在这里顺便说一下,2010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经过认真的研究准备,随着1、2月份数据的公布,我们将在3月份公布中国一些主要指标的环比数据。
马建堂:
我说2009年的平均水平还没有达到过去3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绝不是意味着我们要追求GDP的速度,我认为对中国当今而言,我们更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更多心思用在结构调整上,用在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我真的不愿意看到出现那种在GDP数据上互相攀比、左顾右盼的那种现象和做法。
马建堂: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非常乐意介绍一下,去年12月份CPI和PPI哪些东西在涨。去年12月CPI同比上涨了1.9%,主要是食品上涨了5.3%,拉动了CPI上涨1.74个百分点,这是主要因素。第二个上涨的重要项目是居住,包括住房在内的居住。去年12月居住支出价格上涨1.5%,拉动CPI上涨0.21个百分点,这两项加在一起,1274加0.21就是1.95,所以CPI的整体上涨主要是因为食品上涨和居住支出价格上涨而引致的。12月份PPI同比上涨1.7%,主要由什么拉动的呢?一个是采掘工业品,包括煤、铁矿石、其它有色金属矿等,采掘工业品12月份同比上涨17.6%,对1.7的PPI上涨贡献了0.9个百分点。第二部分上涨比较多的是原料,钢材、水泥、十大有色产品,当月上涨了3.6%,对PPI的贡献是0.74采掘工业品和原材料工业品加在一起拉动PPI上涨1.6个百分点,已经接近总的上涨1.7了。
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
在2009年沿海城市出现了很多外资公司纷纷撤离中国的情况,请问外国公司的撤离对于中国2009年的经济数据有没有造成影响?在2010年我们对外资公司总体政策又是什么样的?谢谢!
马建堂:
最近一段围绕某一个公司在华的业务可能大家议论的也比较多,我想有一个数据挺能说明问题,就是2009年实际使用外资900亿美元这个数据,当然这个数据不受统计局调查统计。在金融和经济危机这么严峻的状况下,仍然有900亿美元的外资,而且是900亿美元直接投资进入了中国,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中国经济日益扩大的市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说明了中国的投资环境是不断改善的,说明了中国法制建设是不断进步的。所以,我相信中国日益这么巨大,而且不断扩张的市场,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对于任何想发展的公司都会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由于中国经济的总量现在很大,2009年33.5万亿人民币,个别公司的变化统计上基本体现不出来。谢谢你!
郭卫民:
相关专题:聚焦内地2009年经济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