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许小年:地方政府是高房价罪魁祸首 应把政府和国企请出去(4)

2010年03月18日 10:42
来源:新民网 作者:张骏斓

0人参与0条评论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正在率先走出危机阴霾。

但与此同时,一种忧虑也正在经济界和学界蔓延,因为人们看到,政府四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令国有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而民营企业,尽管未被遗忘,却也难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经济危机使得“国进民退”已成必然趋势。无论是浙江绍兴正酝酿的“将对国有企业监管的有效办法逐步引入民营企业”,还是早前发生的“中粮入股蒙牛”等收购案,以及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等,都证明了这一趋势。

连地产行业也不例外。据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各月成交总价排行前十的地块中,六成高价地块均由国资背景企业所得。

“国进民退”现象再次抬头,且来势汹汹。对此,著名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在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进民退”和我们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背道而驰,需要尽快地停止这一趋势。

宏观调控与“国进民退”

理财一周报:陈志武教授在谈到“国进民退”现象时,提到了宏观调控起到的推动作用,您怎样看待宏观调控与“国进民退”之间的关系?

许小年:宏观调控增强了“国进民退”的势头,主要原因在于,拉动内需几乎全靠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来实现,很自然的,政策和资源就会向政府项目倾斜。

今年前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多,但是以政府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即我们常说的“铁(路)公(路)机(场)”,增长速度达到60%多,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而在一些民营企业较多的领域,如制造行业,投资增长速度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房地产投资,显著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由此可见,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所调动起来的资源,相当大的部分进入了国有部门。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在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迫使银行发放贷款,银行不得不放。但在整个经济下行的时候,银行放贷存在巨大的风险,怎么办呢?银行只能把贷款投向看上去比较安全的政府项目、政府担保的项目,以及国有企业。在宏观调控中,国企得到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多,经营状况相对比民企好,于是就成了银行贷款的重点。

银行的考虑是有政府支持,还款就有了保证,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如果政府的财政出问题,这些贷款都会变成坏账。贷给政府项目即使出现坏账,起码政治风险是低的,银行可以说,“我这是响应政府的号召啊”、“是为了保增长啊”

政府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新增贷款达到了天量,可中小企业还是融资难,而中小企业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民营的。

理财一周报:可不可以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包括“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客观上对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加剧了“国进民退”的趋势?

许小年:这些产业规划都有扶持重点企业、增加行业集中度的倾向,重点企业、排名前几位的企业,不是央企就是地方国企,规划照顾不到民营的中小企业。尽管这些规划不会有什么用,但是从宣传和社会舆论的角度,强化了大型国有企业的扩张势头。说实在的,规划都是纸面文章,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十个大规划,一周能出好几个政策,做过深入的调研吗?进行过认真的论证吗?

理财一周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否可以理解为是政府过度干预微观经济的行为?

许小年:可以这样理解。类似的规划过去我们看到过很多次,没见过哪个规划对国家某个行业或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多大作用。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既没有必要,也没什么作用。

理财一周报:去年实施到现在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国进民退”会有什么影响?

许小年:我纠正一下,实际上不是“适度”,而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如我刚才说的,相当大部分银行资金、财政资金投向了“铁公机”,进入了国有部门。

“国进民退”的风险与后果

理财一周报:“国进民退”的趋势延续下去,可能会导致哪些风险?

许小年:首先会制造社会不公平。为什么有些行业只能由国有企业经营,而民营企业不能进入?为什么只有国有企业得到大量贷款和财政资金,而民营企业要么得到的少,要么根本得不到?

国有企业在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会“冒进”。最近拍出来的“地王”,60%以上是国有企业、国有地产公司。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国企有政策上的优势、资金支持上的优势。拍出来地王”将来出了问题怎么办?有国家给兜底,所以国企敢去竞价“地王”,民营企业出了问题,谁会给它兜底呢?老板自己承受损失。在经济学上,国有企业的这个问题叫做“预算软约束”

从整个经济的层面上来讲,风险在上升。

理财一周报:这个风险最后还是落到政府那里去了。

许小年:那当然。国有企业出现亏损和“窟窿”,谁来填补?还是政府。政府怎么补呢?还是用纳税人的钱。

理财一周报:在“国进民退”进程中,是否也出现了例如政府强制或者变相强制的现象,比如山东钢铁兼并日照钢铁,以加速这一进程?

许小年:这是“优汰劣胜”,会降低我们企业的质量,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降低经济的效率。其中出现的社会不公平,就太多了,比如现在煤矿挣钱了,政府就强行收购煤矿,这也是“国进民退”啊。而且收购是没商量的,政府一声令下,不卖也得卖,价格怎么定,也是政府说了算。强迫交易已经属于侵犯民间的财产权了。

理财一周报:其实这种现象从2004年“铁本事件”开始,就已经越来越多了。

许小年:还有像陕西油田案,原来由民营资本经营的陕北几千口油井,被地方政府“收归国有”,这也是侵犯民间产权啊。

市场经济讲的是自愿交易,你不能够用行政命令强迫对方进行交易。其实政府根本就不应该在经济中经营财产,因为政府同时又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如果他也经营资产,就成了吹哨的裁判自己下场踢球,谁踢得过他?哨子是由他吹的,游戏的规则是由他制定的,他怎么踢都赢,别人怎么踢都输。

理财一周报:这样的经济模式,与其说是国有经济,还不如说是权力经济。

许小年:经济学上讲权贵资本主义,或者官僚资本主义。所谓权贵就是因权而贵,印尼的苏哈托、菲律宾的马科斯、过去国民党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都是这方面的例子,用权力谋取经济利益,不仅破坏社会公平,而且损害经济效率。企业不把精力和资源用在创新和降低成本上,而是贿赂和勾结权贵,因为那样可以轻轻松松地赚大钱。企业要是没效率,经济怎么可能有效率?

理财一周报:可是也有一些辩解的声音,说我们的国企,特别是央企,数量不是不断在减少吗?比如以前是几百家,现在减少到100多家,今后还要减少到100家以内,这不是“国退民进”的证据吗?

许小年:虽然家数在减少,但业务总量在增加。关键是央企经营的部门,民营资本有没有同等的进入条件和竞争条件?石油行业为什么只有这几家大央企,民营资本能不能进?电信行业民营资本能不能进?民用航空业,就这几家大公司,把主要航线给分完了,民营企业能不能像央企一样拥有飞行这些航线的权利?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责任编辑:heqy] 标签:许小年 地方政府 房价 国企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