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抗通胀陷阱(2)

2011年01月06日 13:13
来源:钱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别被“抗通胀”忽悠了

文/本刊记者 张蓓 戴志鹏 宋思言

当市场平静的等待11月经济数据的时候,民众的心理恐惧已经被扑面而来的各式报道和预测炒的很高了。CPI同比上涨5.1%,高于15位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4.7%,这种意料之外的冲击早就在快速飙升的物价中让人倍感压力。近期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4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的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45.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投资(如购买债券、股票、基金等)”,更多的人开始关心 “如何抵御通胀”?

好消息是,金融创新让我们确有解决办法;坏消息是,他们都涨太多了。

传统“抗通胀”法宝不灵

姜文的新片《让子弹飞》中,三个男主演互相吹捧时有段台词。黄四郎说:“师爷高!县长硬!”师爷就接茬说:“黄老爷又高又硬!”

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投资市场:CPI高,投资品种硬。

传统意义上,普通居民抗通胀的投资类法宝无非就是:房产、黄金和股票市场里的资源类股。但当我们仔细考量这些投资标的时,却很难做出选择。即使是投资者最熟悉的股票,结果也让人颇为苦恼。当开始有通胀预期的时候,资源类股就成了最容易被发现和爆炒的目标,我们不得不承认,在2010年10月份这波快速上涨的行情中,资源类股是最重要的带动力量,部分品种的价格甚至已经超过了大盘6000点的水平,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仍然是“要继续追高吗?

百姓最早对通胀的感知是来源于生活品价格的上涨,然后才是不断超预期的CPI指数,但这是有问题的,经济学中关于通货膨胀的解释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从这个逻辑上讲,人们所感知到的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人是看到物价上涨于是认为通货膨胀已经来了,更多的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

这轮通货膨胀的根源应该追溯到2008年年底中央为抵御经济危机而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急于救火的各国央行都在开闸放水,增加流动性,我们也不例外,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信贷增速超预期和不可避免的流动性泛滥。从公开的数据来看,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11月,中国央行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从45万亿增加到了71万亿,增幅超过50%。也就是说,在两年的时间里,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其实一直都伴随着我们,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两年间人们对于物价上涨的实际感受早已超过了统计局CPI指数中所表现的涨幅,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相对滞后的官方统计数据而已。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就是:当所有人都感觉到恐慌的时候,事情往往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了,那我们也不禁要问:人们所关注的通货膨胀到底进入了什么样的阶段呢?

全球范围的资金流动

既然是流动性过剩引发了通货膨胀,我们就需要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情况来尝试梳理未来一段时间通胀的发展形势。

首先是美国,事实上近期关于通胀的种种担忧很大程度上源于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的第二次量宽松政策,这6000亿美元的流动性一经证实,美元就应声下跌,随后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市场迎来了一轮大幅的上涨,一些人也因此开始担心全球性通货膨胀的来临,国内市场也引起一阵骚动。但时隔一个月之后,从各方面的数据来看,情况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诚也在媒体上表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似乎对美国的这次量化宽松政策反应过激了。”而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也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货膨胀在全球范围来说还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尽管近期伯南克的讲话让各方猜测美国或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但这些都仅仅只是猜测。

国内的政策走向已经非常明确。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货币政策由两年来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是对当前流动性过于宽松、物价屡创新高等复杂形势的积极应对。”尽管有分析人士称明年的信贷规模不会大幅压缩,但可以肯定的是,流动性不可能像以前那么泛滥了。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引发通胀的根源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呢?恐怕也没这么简单。但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对于通胀的恐慌,已经在过去的两年发生发展了较长的一段时间,那些能够抵御通胀的投资品大都已经被先知先觉的敏感资金发现并介入。现在我们在选择抗通胀的投资标的时就需要仔细的甄别,一方面的确需要适度投资规避资产缩水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不能陷入盲目的全民抗通胀的迷雾中无法自拔。

一句话:“别被‘抗通胀’忽悠了”。

[责任编辑:lilei] 标签:黄金 美国 投资 美联储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通胀时代的理财经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