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券商研报盲区玄机何在

2011年05月24日 03:51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孙 勇

0人参与0条评论

由于在一家知名券商开设了股票账户且数年不曾变更,笔者便成了该券商所谓的“忠诚客户”,并有幸享受到该券商免费提供研究报告的增值服务。前不久,该券商给我传来了一份很特别的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经实证分析表明,选择处于分析师视野盲区的低关注度股票可带来超额收益,即一只股票给出的评级机构越少、关注度越低越适合买入,反之亦然。

这几年来,该券商发送给我的研究报告不计其数,对我而言,差不多都成了过眼浮云,唯独上述这份“特别”的研究报告让我过目难忘,越想越觉得其中玄机重重。

按照该研究报告提示的思路去梳理即可发现,那些“处于分析师视野盲区的低关注度股票”大都是一些绩差股或ST股,蓝筹股和白马股是不在其中的,投资者如果取前者而弃后者,很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换言之,该研究报告青睐“冷门股”,颇有诱导投资者刻意逆向思考,从而“火中取栗”的意味。

因个人精力和技术手段所限,笔者难以对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股票被分析师关注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统计,不过,根据笔者的印象,从去年以来,那些涨幅居前的股票,在上演卓异的市场表现之前,大多数是不怎么有知名度的,其中不乏多家ST股的身影。由是观之,上述券商研究报告中的“实证分析”结论,还是颇有可信度的。

但问题的“奥妙”或曰“诡异”之处就在这里。目前,包括券商、基金、私募等在内,A股市场上有数百家机构投资者,其麾下分析师数量已逾万人,而A股上市公司数量是2000多家,以全体机构投资者分析师阵容之庞大,对20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全覆盖研究,并不存在研究者人力不足的问题。更何况,每家上市公司都至少有一家承销券商或持续督导券商提供把关服务,如此制度安排之下,按理不应出现“上市公司处于分析师视野盲区”的情况,但事实却是,这种情况偏偏就出现了。对此,笔者思量再三,归纳出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分析师们目光短浅,缺乏慧眼识珠的能力。正如不少媒体所报道的,券商分析师的队伍构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刚走出象牙塔的硕士和博士,没有发掘优秀上市公司的实践经验,写研究报告时闭门造车,人云亦云;即便是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金牌分析师”,他们也常常掣肘或迷失于各种利益的纠结中,难以写出立场公正、见解独到的研究报告。因此,见诸媒体和市场的各类研究报告虽然汗牛充栋,但大多面目雷同,敷衍成文,不具备“伯乐相马”的投资指导功能。

其二,分析师的报告刻意“留一手”,不与外人分享,以求“闷声发大财”。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报告好比“藏宝路线图”,意味着发财致富的机会,它是分析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绝不会轻易向公众披露,毕竟,财富独占较之财富分享更符合人类的自私本性。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类研究报告,要么是券商主动发布的,要么是记者通过一个电话或者是一个邮件就搞到手的,其获得成本几乎为零,阅读研究报告的投资者无需付费就能得到“藏宝路线图”,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其三,暗箱操作搞鬼,内幕交易作祟。投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大涨、特涨的股票,筹码集中度都很高,换言之,就是散户都被清洗得差不多了,享受股票暴涨所带来的超额收益的只是极少数投资者。而这种“极少数人占有暴利”的结果,通常是因为有内幕交易搞鬼。既然是内幕交易,就必然要暗箱操作,因此,被锁定用于内幕交易的股票,肯定不会有券商出具研究报告向公众推荐,其三处于分析师视野盲区”从而“关注度低”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从而冷门股”中杀出的所谓“黑马”,实际上是股市的罪恶与悲哀。

数年前,笔者为了丰富炒股体验,拿出极少量资金,以“瞎猫撞死老鼠”的心态随意买入一只ST股,孰料买入后不久,该股票竟连连涨停,而笔者同期重仓买入的一只蓝筹股却阴跌不止,着实令人啼笑皆非。那只ST股,笔者早已经卖出,没想到经过几年的横盘后,该ST股票前不久因“重大事件”停牌了,联想到这几年该ST股是鲜有券商研报光顾的“冷门股”,笔者不禁感慨万分。莫非,“冷门股”中杀出黑马的事件将再度上演么?但愿这一次是个例外。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券商 分析师 研究报告 股票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券商研报乱相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