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下调美债务评级引发全球金融动荡 评级大腕牛在哪里?(2)

2011年08月14日 15:03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吴海飞

0人参与0条评论

2

独立分析评判,貌似六亲不认

公开资料显示,标准普尔公司由普尔先生(Mr Henry Varnum Poor)于1860年创立,由普尔出版公司和标准统计公司于1941年合并而成。标准普尔(S&P)作为金融投资界的公认标准,提供被广泛认可的信用评级、独立分析研究、投资咨询等服务,其中包括反映全球股市表现的标准普尔全球1200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等重要金融数据。1975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标准普尔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之一(NRSRO),另外两个就是穆迪和惠誉国际。

“标普在这次事件中之所以影响这么大,一方面是因为三大评级公司一直专注做市场和投资评级,深厚的积淀逐渐形成了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更重要原因是:这次评级下调的对象是美国国债。美国国债一直是债券评级行业的基石,其他国家的评级均以其为参照,因而被认为是不太可能违约的无风险资产,但这次却出了问题,会带来金融系统一系列的调整。”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

标普为何、又为何敢于下调自己国家的债务评级?广发证券一位海外市场宏观分析人士表示,首先这与美国的国情和政治体制有关,独立分析机构敢于发表意见;另外,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评级体系和标准,标普敢于按照自己的标准和程序行事,更多的还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因为美国国债长期来看确实存在问题,如果标普不下调评级,反而是不客观了。事实上,早在4月18日,标普就降美国信用评级展望调为负面,当时,美国政府官员也曾多次试图说服标普不要这样做,然而最终游说失败,4月15日,标普告知白宫他们将要发布调降报告,并在未来数月有可能下调美国国债评级。

赵锡军认为,标普为何要在美国大选前的关键时点对抗白宫,或许是更复杂的政治问题了。

3

权威变成帮凶,性质悄然改变

“当我们准备发行债券渡过危机的时候,穆迪下调了我们的评级,让我们在国际金融市场借不到款。”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无计可施,成为三大评级机构垄断威力的最好佐证。

评级机构诞生于20世纪初,1909年,穆迪公司创始人约翰·穆迪在一本名为《铁路投资的分析》的书中,首次对美国各家铁路公司及其发行债券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英文字母符号予以表达,标志着美国信用评级的诞生。信用评级的目的是显示评级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则为美国信用评级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大量发债企业倒闭使得其债券成为废纸,信用评级的重要性得到重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外国筹资者在美国金融市场融资时,必须接受评级公司的评估,由此确立了三大机构的垄断地位。

此后,三大评级公司的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甚至性质也悄然改变。

1975年之前,三大评级公司主要是靠投资者购买评级报告获得收入;成为NRSRO之后,债务证券发行人主动付费成为评级公司的获利模式。从NRSRO的统计资料来看,截至2008年6月,标普、穆迪和惠誉累计评级数量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7.23%、14.65%和36.5%和三家合计达到98.38%,几乎包揽了整个美国评级市场。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则显示,在全球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普涵盖了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惠誉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

当然,著名评级机构近年来可谓毁誉参半。比如2002年-2007年,三大机构毫不吝惜地将总额大约3.2万亿美元的房贷抵押债券中的绝大部分评定为最高级别AAA;当危机来临时,又迅速降低这些金融创新产品的级别,放大了危机效应,于是被国际舆论普遍指责为“帮凶”

4

掌控信用评级,不能假手他人

三大评级机构对全球经济的深刻影响说明,市场经济中“信用话语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证券市场的市值已超过日本,每年IPO市场的市值也已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但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却远远滞后。截至2010年底,中国金融业最发达的上海,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在内的各类信用服务企业74家,年收入合计约6亿元,而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年收入已超过50亿美元。

同时,国内的信用评级市场还不断地在被外资公司占领。相关统计显示,外资已控制了我国2/3的信用评级市场。

大公国际总裁关建中表示,相比老牌的评级机构,目前中国评级机构的国际影响力不够,中国作为债权国,应该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支持本土评级机构发展,参考本土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投资决策,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统一的信用评级从业机构认证制度。

中国如何才能培养出自己有影响力的评级机构?赵锡军认为,信用评级市场非常讲究资历,三大评级机构的胜出是长期市场选择的结果,新进入者要形成自己的影响力恐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时间的沉淀———“刚成立的时候,人家有60年的历史,我们只有5年,这个差距很大,但如果100年后,人家有160年的历史,我们也有105年,这个差距就不是这么大了。”另外,对评级机构而言,一定不能因为短期利益或者局部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市场影响力是在为所有投资者和客户长期服务的过程中建立的。

前述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则认为,评级机构的发展和壮大与金融市场本身的发达程度息息相关:“标普和穆迪的背后是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华尔街,惠誉的背后则是伦敦金融城,没有足够种类的金融产品形态和复杂的金融服务业态,要有顶尖的评级机构也很难。”不过,金融方面中国国情与海外有很大不同,国内评级机构的优势是懂国情,可以学习海外评级巨头先进的东西后进行本土化,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评级系统和标准。

充满质疑的“三大”

未必真的独立 公正也成问题

如果说最近的欧美债务危机还有赢家的话,那么三大评级机构绝对是当之无愧———他们的一颦一笑就能轻易调动投资者的情绪、引起股市债市的动荡。但是,评级市场上的三大寡头真的如其所标榜的那么公正独立么?

从希腊债务危机开始,三大评级机构屡次下调欧洲几个国家的评级,到标普破天荒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再到法国降级风波。他们甚至表现出了高于政治的权利,这不禁让人们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能在资本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们的真正角色是什么?

目前,穆迪、标普和惠誉国际三大公司占据了评级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服务机构,评级机构的职责在于评估、警告风险,让投资者预知金融产品的风险。但当前全球三家主要评级机构似乎充当了相反的角色———他们在市场动荡时不断“添油加醋”,而在预警风险方面却总是“马后炮”

以希腊为例,自从希腊被曝无钱还债之后,三大机构一直对其“穷追猛打”,将其主权信用评级降到最低。而实际上,早在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前就已经债台高筑,当时为什么没有人预警欧盟不要轻易让其加入呢?

另外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是,谁来给他们评级呢?谁能保证他们做出的每一次评级决定都是规范公正的呢?

2006年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首次确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权力。但有意思的是,这一法案既未对这些机构的具体评级模式和收费形式加以限制,也没有明确对评级结果的问责机制,反而规定了该委员会不得干涉NRSRO评级方法、指标以及评级程序的科学、合理性等重要方面。这样的“监管权漏洞重重。这也是为什么评级机构能“无法无天”的重要原因。 ·孙立云·上周道琼斯指数涨跌示意图

(制图/戈凡)

8月5日收盘

11444.60

8月8日开盘

11433.9

收盘 8月10日开盘 收盘

11239.8 11227.9 11269.0

收盘 8月12日开盘

11143.3 11143.5

收盘 8月9日开盘

10809.8 10810.9

收盘 8月11日开盘

10719.9 10729.8

吴海飞

[责任编辑:heying] 标签:三大 大腕 1975年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