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南方人物周刊:半生遗憾张培刚

2011年12月02日 16:19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毛振华

0人参与0条评论

张培刚先生走完了他99岁的人生。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世界级经济学家,他的一生令人唏嘘——少年成名,但却因为种种因素,学术生涯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在他身上,浓缩了一代中国学人的坎坷历程

2011年11月26日下午,由张培刚担任组委会主席、我担任执行主席的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和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三百多位经济学界人士参加。会议开始前,我提议全体起立,向的张培刚教授默哀。凝重庄严的气氛里,饱含着中国经济学界对这位为经济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师的崇高敬意。

3天前,下午2时,张老走了。他带走了经济学的一个时代,他是在1949年前已功成名就的那一代人中,最后辞世的一位。

张老是我的导师董辅礽教授的老师。董老师生前多次提到他的“恩师”张老对他的影响。我对张老的一些了解,很多是从我的恩师那里得到的。

30年的无奈

1946年秋,33岁的哈佛博士张培刚,应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之邀,回母校担任经济学教授、系主任。董辅礽先生此时刚刚考入武大经济系,成为张培刚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相差15岁。

据董老师回忆,他受到了张老的严格训练。一年半后,张培刚应邀出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和研究员,而董辅礽则成为积极的革命分子,成为武大地下党的主要成员,学生已经成为他的掩护身份。

1949年2月,国民党败局已定,张培刚返回武大任教,等待解放。董辅礽积极参与了解放武汉的过程,在武汉市庆祝解放的大会上,他作为大学生代表上台致辞。张老和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憧憬着新中国的未来,他们是旁观者和拥护者。

解放初,张培刚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务委员、总务长兼经济系主任,代理法学院院长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从这些任职来看,张培刚显然是新中国的积极建设者,他也得到了新政权的认可。

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中国选择向苏联一边倒,走计划经济的道路,熟稔西方经济学的张培刚失去了用武之地。

1953年1月,他被调去担任华中工学院建校规划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主任。从经济学研究到搞基建,多年后,他说:“他们认为我是从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回来的,学的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教书用不上,但人还可靠,就被调来筹建华中工学院。”他的夫人谭慧则说:“当时完全没有选择的权利,你是一颗螺丝钉,让你去哪就得去哪。

不过在当时,这一安排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重用。张培刚曾回忆说,华工第一期工程花费1400万人民币,他是统筹者。

[责任编辑:wanggq] 标签:张培刚 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武汉大学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