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柯达破产重组前景不明:亚洲业务正常开展

2012年02月06日 21:06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许意强

0人参与0条评论

当所有中国人都在喜迎龙年新春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百年发展历史的柯达却对外宣布,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在纽约南区法院申请破产重组。

柯达中国一位市场部员工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这只是位于美国的伊士曼柯达公司以及其在美国的部分子公司依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自愿申请通过破产保护的形式进行重组,并不涉及柯达中国等所有非美国市场。”

在柯达中国的官方网站上,《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一份由柯达首席运营官Antonio M. Perez署名的《致柯达客户信》挂在首页,强调“对在柯达亚洲的运营而言,所有业务将继续正常开展。” M.

上述柯达员工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破产只是柯达谋求重组、轻装上阵的一种手段,通过这一举措可以增强柯达美国公司的偿债能力,将非战略性的知识产权货币化,从而抛开历史遗留成本问题等包袱压力,未来集中精力致力于最有价值的业务发展。”

目前,中国数码影像及数码印刷等民用和商业市场尚未受到柯达破产一事的影响。不过,对于破产求重组的柯达未来将依托何种力量和手段实现新的崛起以及对于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警示意义,却意外引发了中国经济学术和商业界的热议。

对中国市场冲击不大

在北京中关村的鼎好、海龙等电子卖场以及北京五棵松摄影器材城、天猫商城,《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柯达申请破产一事似乎并未影响到市场的正常销售。一位摄影器材经销商透露,“目前在数码相机市场上,柯达很早处在边缘化状态,其DV和DC的平时销量就很小。传统的胶卷业务更是早在多年前就全球性萎缩。这些年,柯达也在积极寻找数码转型,但面对富士、佳能、索尼等日本企业时,根本没有竞争优势。”

天猫商城的一位经营户则透露,“自今年初柯达破产消息不时传出以来,柯达传统胶卷的销量出现过一轮销售增长。主要是一些专业摄影人员担心柯达破产后买不到传统胶卷,很多人都是带着怀旧和纪念的目的来买胶卷。”《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春节后,受生产成本影响,柯达胶卷在中国市场供价出现了小幅度的上调。

尽管如此,柯达在中国数码相机和数码冲印终端消费市场的日子也不好过。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指出,“柯达在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上一直都不温不火,从来都没有取得爆发性增长。”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最近10年来,全球及中国数码相机市场获得了井喷式扩张,并迅速替代传统胶卷相机,成为市场新宠儿。不过,《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卖得最好的DC、DV并不是柯达,而是来自日本的佳能、尼康等品牌以及近年来快速扩张的韩国三星。

作为全球数码相机的发明人、曾经的全球胶卷相机霸主,柯达在全球相机市场从传统胶卷相机步入数码相机时代跨越过程中,不仅未能依靠自身开创的产业新技术新产品优势,获得市场份额和品牌信赖上的认可,反而被日韩企业“后来者居上”超越。

柯达最赚钱的胶卷销售和底片冲印两大业务,已经在数码时代的升级浪潮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遭遇了节节败退。在浙江万里学院客座教授冯洪江看来,“柯达败局早在多年前已经出现,破产重组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当前的全球和中国的数码影像消费市场,柯达已经从主角变成了配角,破产并未对相关产业造成影响。

不过,冯洪江担心,“尽管柯达的产品在终端市场上已经被竞争对手替代,不会在消费市场造成选购危机。但柯达破产的消息还会在全球范围内给其合作伙伴,特别是下游的经销商造成一定的心理恐惧。同时,还会对柯达的一些商业合作伙伴,比如印厂、影楼等造成负面影响。这都是柯达必须要及时解释,避免市场受损。”

破产谋求轻装上阵

对于柯达来说,破产并非终点,更不是外界所理解的这家企业从此就将关门大吉。

《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柯达此次是根据美国的破产法第11章申请的破产保护,而不是根据破产法的第7章直接申请破产。这意味着,在破产保护下,柯达将进行业务重组并有望获得起死回生的后劲。目前,柯达宣布已获得花旗集团提供的9.5亿美元18个月期信贷支持,可继续支付雇员的工资和福利,并继续实施客户计划,为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

长期研究消费电子企业的资深人士洪仕斌指出,在美国公司通过申请破产保护最终实现绝地反击的例子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后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通过申请破产保护从而走出了企业发展谷底。

上述柯达中国员工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2011年,柯达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很正常,业绩获得了两位数增长。其中面向商用、以印刷产业链为核心的数码业务对柯达贡献已经超过70%,民用市场份额占比达30%。

在经历了6年持续的数码战略转型后,柯达正积极向以数码业务为核心的“全球性的咨询企业和集成服务提供商”定位迈进。柯达大中华区总裁李强表示,在占据柯达全部业务30%的民用业务领域,柯达也在完成数码转型,重点发展专业相纸、DV及DC等个人数码消费产品以及柯达新型影像服务网络“柯达乐活馆”等项目。

上述柯达中国员工还透露,“目前,柯达在中国共有三家工厂,分别位于上海、厦门和无锡,这些工厂都在开足马力运行,保证供货。”

10多年来,由于传统胶卷业务在全球市场上的节节败退,让柯达这家曾经的全球胶卷霸主的业绩也遭遇了“过山车”,并一直陷身谷底。自2000年起,柯达胶卷的销售量持续下降。到2007年胶卷相机在相机总数中已锐降至3.4%,到2009年已接近0,这给长期依靠传统胶卷业务发展的柯达的打击是“致命”的节节败退,

数据显示,1997年以来,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而柯达的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21亿美元,10余年间市值蒸发了9成以上。2012年1月10日,柯达的股价为58美分,在巅峰时代1999年1月,柯达股价高达每股78美元。

近年来,不只是柯达在全球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日渐势微,就连整个数码相机产业也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IT产品的冲击下,面临着生存压力。

一位五棵松摄影器材城的经营户在电话中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以前一个月能卖出400多部数码相机,每天都卖出去200多盒胶卷。现在,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配套的相机像素越来越高,拿手机和平板电脑拍照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通过微博、QQ等网络平台共享照片,又冲击了数码冲印市场,直接让整个影像产业最赚钱的胶卷产品和冲印服务开始沦为鸡肋,面临最终被大众淘汰的命运。”

柯达也一直在努力转型。2003年柯达宣布放弃传统胶卷业务,向新兴数字产品转移。2009年,柯达实施二次战略重组,裁员幅度高达50%。不过,在洪仕斌看来,“过去100多年来在全球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和沉淀,成为柯达数码转型的巨大包袱,面对富士、佳能、索尼等全球对手,柯达的转型已经后劲乏力。”

重组转型不被看好

对于破产保护寻求重组方向和重点,柯达中国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尚未收到总部关于公司重组后的业务走向等确认信息,不过柯达中国已明确将会继续以商用数字印刷业务为主。”

来自美国媒体的报道表明:先期柯达能借助破产保护完成其上千项专利的出售,还有望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因为债权人可能更愿意为柯达提供融资,以完成最具价值的知识产权出售。

在过去的132年间,柯达共掌握了近1万余项专利技术。《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过去几年间,苹果、谷歌等公司就曾因涉嫌使用柯达专利被告上法庭。2010年,三星就支付给柯达5.5亿美元专利赔偿。2011年,柯达决定一次性出售1100多项专利,这占有其专利总数的10%份额。不过,目前尚未有公司接盘。

对于柯达破产重组后的未来走势,陆刃波指出,“柯达手中拥有的大量专利,拥有背水一战的资本,还是有可能获得东山再起的机会。”冯洪江则表示,“柯达的品牌价值以及数字影像专利权价值仍然存在,这是柯达重组的最核心资源,现阶段我们还不用担心柯达这个品牌会在地球上消亡。”

《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并不看好柯达的此次破产重组。他明确指出,“柯达是在财务状况相当恶化,没有主打产品作为现金流的情况下来开拓新的业务、创造新的商业模式。通用汽车目前的起死回生,除了美国政府给予巨大的援助以外,关键是汽车产业仍然是具有稳定的巨大市场需求的产业。”

目前,柯达除了在大力发展“面向商用、以印刷产业链为核心”的数码核心业务,还透露将推动打印机、软件、包装等业务能在2013年时实现规模翻两番,达到公司总收入的25%,即接近20亿美元。但在全球数码影像产业遭遇来自IT关联产品的持续冲击大背景下,柯达的重组转型并不为外界看好。

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指出,“柯达的教训应成为全球企业的共同财富。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首要任务,战略失误是系统性错误,一错而百错。企业发展中持续创新是核心任务,否定自我是最大的挑战,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唯有创新方能永恒。

柯达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截止到本报发稿前,美国互联网经济的新贵Face book宣布上市融资50亿美元。柯达表示将放弃其在好莱坞柯达剧院的冠名权,来降低重组成本。2000年,柯达签署了这份为期20年、价值7500万美元的冠名协议。对于已申请破产保护的柯达而言,已不合适继续为上述合约支付高昂的年费。

[责任编辑:xuzg] 标签:柯达 胶卷 中国 市场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