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论坛:制度创新的实践与选择文字实录(3)
王元:谢谢胡志坚博士内容非常丰富的演讲,他介绍了我们持续多年的对于40个国家,在5项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研究当中的结果,他讲的内容很丰富,但是尽管给了他超过Ken Guy先生15分钟时间,但是与Ken Guy先生相比,Ken Guy先生所展示的更加清晰分析框架相比,他给我们展示的可能是留下更多疑问和困惑,希望在对话的时间我们再详细地拷问他。下面演讲的嘉宾是来自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吕薇女士,是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的委员,财经委员会的委员,作为官方但确实一个跨部门直接服务于最高决策层的智库,我也是国务院很荣幸的一员,吕薇女士积极团队参加的很多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最可贵的是她具有很深的经济学的背景,我们期盼她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她对创新政策的看法。
吕薇: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浦江创新论坛,特别是今天能够在政策论坛上交流我们研究的成果和想法,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建设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最近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当中,对新形势下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国家创新体系作了全面部署,这个意见的核心内容和任务,就是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我们认为,企业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因为创新的本质将创造技术和知识的能力,转变为经济效益的过程,创新包括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商业化各个环节,Ken Guy先生讲到了,他们在OECD已经把创新过程,他提到了STI,把科学研究和创新分成了两部分,所以市场是检验创新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企业在我国的创新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刚才胡志坚先生也提到了我们企业创新在国际上的排名在不断提高。首先是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占全社会比例超过70%,特别是大中型研发开发比例超过了73%,企业科技人员,大中型企业的研发人员超过了50%,企业成为专利申请和技术交易的主体,目前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过国内申请的50%,企业输出和吸纳技术的交易额约占全国的80%以上,特别是我们已经涌现了一批华为、中兴这样的国际专利申请,居世界前列的企业。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正处于转型阶段,首先一个是从引进技术和跟踪模仿,转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结合。在市场驱动和利益驱动下,企业正在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我们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企业创新不光是进行自己的研发,同时也有引进外部技术,技术改造等等多种形式。
目前我们的各个行业当中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呈二元结构,一些行业的排头兵已经开始具备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跟随和模仿阶段。目前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研发活动还不够普遍,目前根据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大中型企业当中,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不超过30%,低于30%,而企业平均研发支出强度比较低,大中型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是0.93%,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现在我们的企业创新大部分还是渐进式创新和改进式创新,企业应用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研发效率不高,缺乏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尽管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有了一定的研发投入,但是这些投入也没有全部转化为生产力,因为创新不仅是研发,关键还是要后边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开拓能力跟上去。另外一方面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在投资规模激励政策下创新动力不足,比如企业进行投资只要拿到零地价就不肯冒风险。
第二个内容从制度入手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建设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如果企业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第二个就是如何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
第三个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一个问题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创新动力,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创新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关键要带来效益和盈利,企业创新的市场环境,动力源自市场竞争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因此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关键要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和能力,创新性企业分为两类,这两类企业既有共性,还有新兴行业的创新企业,这些行业利用新技术瞄准新市场,对外部环境要求更高,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投资,因此对企业创新的政策应该实行普遍政策与特殊政策相结合,首先要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获得要素资源,要有重点的落实政策,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我们在研究当中发现,很多企业说我们出了60条、100条政策,对企业创新来说关键有几条,一个研发技术开发投入佳绩扣除,还有人才队伍激励机制,政府采购,企业认为具体政策当中这几条比较管用的,含金量比较高的政策,还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特别是针对创新企业的政策,目前来看,创新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企业提高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上,而不仅仅是追求的技术先进性,因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渐进和积累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创新的含义不同,对发达国家来说,创新就是世界上最新的技术应用,但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创新可能就是这个地区比较新的技术的应用。
我们对企业的创新来说,不仅要看研究开发投入和专利的数量,关键是要看竞争力和效率,刚才胡志坚先生也提到了企业的创新绩效问题,为什么我们高技术企业出口比较多,但是它的效率并不是很高,所以我们把政策重点放在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竞争力上,而不是通过一些达到指标来获得国家的优惠政策。
第二点就是要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体制,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活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以企业为技术集成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平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不意味着创新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要在企业内部完成,在科学研究这个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和共性技术等方面,有效发挥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作用和优势,企业主要是主导创新过程,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产业化当中发挥主体作用。要重点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目前一些体制因素影响了产学研结合以及效果,首先是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考核目标,考核重点不同,成果转换和转移的渠道不畅,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有些大学转移技术,还要经过国有资产部门的审批等等,还有缺乏一些股权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工资、社会保障、体系差距较大,所以阻碍了大学和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大家不愿意到企业,社会保障企业退休以后的工资要远远低于事业单位。
另外就是政府科技计划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当中,企业参与的程度不够,还有以前有一些政策导致了产学研功能错位,比如说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是把科研和企业完全分开,企业管生产,科研机构管研究,后来有一段时间又有一个政策强调,大学和科研院所直接办企业,直接进行成果转换,所以对各个研发主体功能错位,所以要明确各类创新参与者的定位,以合理的利益机制发挥产学研结合的各自优势,促进协同创新,首先是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增加企业在应用型科技计划项目决策中的参与程度,从源头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责任和机制,以合理的知识产权和利益机制导向产学研合作,形成长期的合作研究机制,要减少体制障碍,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以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人员流动,要根据行业的集中度对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进行重组和改革,在前一段时间进行改革当中所有的应用研究机构都转变为企业,或者是进行企业化运行,这种情况下对于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应用研究能力大大削弱,分类安排制度设计,有效发挥各类企业作用,在行业性科研机构改革不同上,按照行业特点进行分类,比如说高度集中行业,比如石油这种行业,就是一个企业集团相当于一个行业,这个时候科研院所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对于集中度不太高的行业,就要建立一些为行业服务的机构,对于中小企业为主的行业,建立区域性为小企业服务的机构。
第三个大的方面要明确政府与市场分工,更有效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外部性比较强,不像一般的产业发展,因为科学和技术外部性比较强,所以创新过程当中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主要在市场难以调节,企业无力或不愿意投入的领域有所作为,起到引导和补充作用,首先政府应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共性基础研究和战略领域的发展,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普遍性的激励作用,在新兴技术产业领域,要公平对待各种技术路线,以环境、能效、安全等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门槛,不要过早以规模标准限制小企业发展。我国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体制改革对创新体系具有方向性影响,因此政府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从目前投资激励导向的政策,转向创新激励导向的政策,刚才Ken Guy先生也讲到了,从国际上来看创新政策从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向,因此要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创新环境包括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内的各种体制和各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创新政策要体现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贸易和金融政策等等各个方面,我们要突破科技体制的局限,来制定创新政策,要把创新政策融入到我们国家的各个政策的方面去。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升知识产权价值,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和创新者的权益,要健全和发展适应创新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最后要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创新的环境下,对于我们的生产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为创新提供支撑,我们现在创新不仅需要研发人员和研发领军人才,即使在生产一线,也需要一些高技能生产一线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所以我们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为我们创新提供各个方面的适用人才。
相关专题:2012浦江创新论坛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