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改革未触及核心 学者称破解“三高”需敞开供应
并非如投资者所愿,证监会这次即可能在跌势中重启IPO。而且在重启之前,证监会6月7日发布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征求意见稿),其中首次提出了IPO在审企业可以先发公司债以及饱受争议的主承销商自主配售制度等,并通过框定“大小非”减持价格等措施来抑制“三高”现象。
对于自2009年以来的证监会第四次进行的IPO改革,真正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褒贬不一。本期《证券市场周刊·市场刊》特约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对此进行讨论。
约束原始股东抛售行为
《市场刊》:近5年时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搞了3次,都没有解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这“三高”顽疾,这次改革能否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刘纪鹏: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三高”现象。从公平角度看,“三高”超募资金存在层层的利益关联,目前仅355家创业板企业就已经从市场圈走了近2300亿元的资金。而对于创业板企业来讲,5000万或者1个亿,完全就可以解决它们的资金困难。但是现在却给了他们平均7个亿!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导致许多公司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跑上市、跑关系上,而忽略了日常经营。认为只要能够通过证监会的审查,就可以“乌鸡变凤凰”大肆圈钱。一级市场“三高”现象严重,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就没有盈利空间。创业板原始股东们的这种暴富和二级市场上股民们的尸骨累累,形成鲜明对比。
而就效率而言,IPO到6月份为止已停了8个月。期间大量企业希望上市,可是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此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能不能解决“三高”问题?仅仅用“能”还是“不能”表达,都显得都过于简单,还需要观察。
李大霄:此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征求意见稿)目标就是要抑制“三高”现象,减少财务造假行为。相比以前3次改革来说,此次改革提出的,譬如大小非减持价格不得低于发行价、增加询价机构和网下投资者人数,以及提前招股说明书的预披露时间点、采取受理即披露等方式,相比以前都有所进步。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抑制一直伴随着新股发行而出现的“三高”现象。
《市场刊》:《征求意见稿》提出了IPO材料受理即披露,并且对于控股股东和董监高的减持行为提出了要求,在2年内减持的,其减持价格不得低于发行价。这能否增加对他们的约束力度?
刘纪鹏:对A股市场威胁最大的就是“大小非”、“大小限”的减持,几毛钱一股的原始股,在市场上一下翻滚了好几百倍,卖到几十块钱,几乎没有成本的原始股减持给市场造成了极大的流动性压力。控制其减持的价格,对于大股东、董监高可以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新股发行时出现的三高“顽疾”。如果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定得较高,那么其控股股东和董监高要想减持,就必须在股票发行价格之上去减,这就约束了控股股东不能随意无价格底线的减持。
李大霄:将会控制控股股东以及董监高以圈钱为目的,将所持的限售股减持。增加对控股股东和董监高的约束力,从而达到改善“三高”的目的。
流动性紧张下重启将导致失衡
《市场刊》:此次改革总体思路是“宽进严管,推进市场化”,对于发行人上市当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50%以上或者亏损的,暂不受理相关保荐机构推荐的申请,且移交稽查部门立案。结合此前对于平安证券的处罚,您认为此举对券商投行的约束力如何?
刘纪鹏:过去的新股发行制度是一种不能反映供求的伪市场化。明明外面有几百家企业在排队等待上市,但证监会每次都只放行两、三家,还关上门搞市场化询价。新发股份的数量本身就供不应求,再加上券商直投机构、保荐人等私下购买原始股,就更稀缺了,这很容易提高新股发行价格。而如果一级市场价格高,那么二级市场的价格就不可能低。
之所以这次提出要“宽进严管”,就是要把上市的入口拓宽,使更多企业可以融入进来,才能做到市场化。最近上市公司造假案不绝于耳,推行保荐机构连带责任制,引得市场叫好声一片。但是要将保荐机构的责任严格落实,就要取消证监会发审委。只有权力得以转移,券商投行才能责权一致。如果企业能否上市最终要经过发审委审批,那么日后企业出现造假问题,还让保荐人、券商去承担责任?监审不分就是一条最坏的制度。在出现问题后要惩罚第三方保荐机构,现在就必须要把权力一并交给保荐机构。
《市场刊》:这次保荐机构的话语权增加了不少,而且还允许企业自主选择发行时间,这将对股市冲击不小啊,当前流动性很紧张,一旦重启将会造成什么结果?
李大霄:此次加大了对券商、保荐人协助造假的惩处力度,将加强对其的约束力。也对企业业绩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进”将会增加IPO重启后新股入场数量,在短期内将会增大股票供应。而目前A股的流动性有些紧张,这要靠后期出台一些利好政策、加大长期资本入市、加大资金流入等一系列补充流动性的举措,来缓解流动性困局。当资金流进的速度与流出的速度平衡,市场就有可能维持平稳。如果后期资金流入没有跟上的话,重启IPO就会造成市场失衡。
《市场刊》:虽然没有说可以发优先股,但毕竟拟上市公司可以先发公司债,这也一大创新,企业是否会选择先发公司债进行融资?
刘纪鹏:这次改革新股发行的问题还没解决,还要载夹带“私货”。证监会搞公司债,发改委搞企业债,银行搞短期融资,搞得现在的债券市场很混乱。证监会此次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这次先发公司债,把债券的量发上去。而对于企业来说,会否选择先发公司债来解决融资问题,这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我个人认为在上市前先行发债也未尝不可。
李大霄:公司债只是一种债权,公司可以不用卖出股份就能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原来未上市的公司不能发行公司债,只能单一采用股权的形式进行融资。现在允许他们在审批期间先发公司债进行融资,拓宽了企业的多种融资渠道,让他们有一个最优选择。对二级市场来讲,先发行公司债也会减缓股权融资的迫切性。
破解“三高” 重在敞开供应
《市场刊》:放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核准文件的有效期至12个月,新股发行时间点由发行人自主选择。其目的是什么?能否起到效果?
刘纪鹏:延长有效期表明了新股发行市场化的一个方向,但也存在着很大危险,对遏制“三高”超募并不是十分有利。目前中国上市资源还比较丰富,如果能够保证在一个上市资源充分,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那么这种模式就可以把“三高”压低。但是如果还继续沿用现行的审批制度,寥寥可数的获批企业如果选择同一时间点去发行的话,就很可能会强化“三高”招募。
李大霄:有利于增加发行者时间窗口的自由度。表明证监会不再调控发行节奏,新股放行的时间点也由发行人自主选择。使得新股发行的主动权进一步贴近市场,是一个自由度有所提高的市场化表现。
《市场刊》:在《征求意见稿》中,拟增加询价机构和网下个人投资者人数,要求网下向公募和社保配售不低于4成,并且取消了发行市盈率25%上限的约束,这对真正将IPO发行价格压低起到多大的效果?
刘纪鹏:IPO发行价格居高不下,最核心的问题是市场并没有真正放开。如果仍然以保护市场这个借口出发,把能上市的企业数量都限定在两、三家内。在有限的企业中搞闭门询价,就算增加再多的询价机构和网下投资者人数,也不能将IPO发行价格真正压低。只有把市场的闸门放开,让股民有个自我选择,在供大于求的市场背景下,IPO发行价格才有可能真正下降,使股民受惠。
李大霄:光凭这点,真正把价格降下来还是显得力道不足。只有加大发行量,如采取集中发行、集中上市的方式,以及锁定期延长等方式才有可能真正将发行价格压低。但是考虑到目前市场的承受力度,集中发行和集中上市的模式已经遭到了否决。■
相关专题:IPO重启倒计时
相关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