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6·20银行神仙打架引发股灾 不要疮疤未好就忘痛

2013年07月01日 07:44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陈志龙

0人参与0条评论

“按照全球金融治理‘公平交易’原则,交易市场、相关银行应立即启动内部审查机制,部分监管部门也应介入调查,把真实、完整、透明的信息及时报告给公众,以维护市场稳定。”

“6·20”银行间市场“神仙打架”引发了一次股灾。在央行出面维稳后,市场从恐慌混乱到“情绪稳定”。不过,从央行的维稳表态,未必给市场传递的是完全准确的信号,也恐怕很难让公众信服,让市场稳定。因为这是一根稻草能压垮了骆驼,一两家银行间的违约,就让日交易量4万亿的银行间市场陷入混乱,并在相关市场掀起惊天波澜,很难不令人多想。对许多人来说,这一轮恐慌虽然得以平息,但一切就万事大吉了?恐怕没那么简单。

这次中国银行体系内流动性风险事件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大事。按照全球金融治理“公平交易”原则,交易市场、相关银行应立即启动内部审查机制,部分监管部门也应介入调查,把真实、完整、透明的信息及时报告给公众,以维护市场稳定:究竟谁是违约责任主体,金额多少,什么原因,如何定性?遗憾的是,事发至今,除相关银行发布此地无银的简短声明否认“我不是那个坏小孩”,监管部门也未表态要介入调查,只是要求各家银行拿出自查整改方案,吃大锅药。难怪,有人以“奶爸”“奶妈”来戏谑相关部门的“父爱主义”情结,“熊孩子”闯再大的祸,“内部处理”就过关了,没人对此承担责任。

银行间市场酿成的此次事件,有万亿理财产品集中到期,外汇占款减少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锐减、债券市场整肃及美联储放出收缩流动性的信号,都导致银行业流动性绷紧。大家都在市场上拿低息的短期资金去搏长期高息债券,一旦流动性趋紧,恐慌产生,借钱变成抢钱,价格越推越高,成为触发系统性危机的引信。这说明在考核压迫和利润诱导下,无止境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边界地放大杠杆,过度追求规模膨胀,长袖善舞短借长用加剧错配,这都在繁荣的“流金岁月”里埋下了危机的种子。问题是,这一过程中监管部门睡着了吗?

银行间市场长期的高杠杆和错配背后成因复杂,当然有监管部门长期睁只眼闭只眼的放纵,甚至有“监管俘获”的因素。事件过后,监管部门理当深刻反思成因和防范之道,才能避免今后更大的恐慌和混乱发生。

历史地看,每一次巨大的灾难都应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危机和灾难面前,要深刻反思成因、汲取教训,一次次灾难应化作血液里流淌的坚毅、责任和坚强品格,并需要切实的改革来防止灾难的再次发生。泰坦尼克号惨剧发生后,有了严格的《北大西洋冰层巡逻制度》,有了制度保证,近百年来,再也没有发生过轮船撞冰山的惨烈事件。香港1987年股灾后,港督请来英国米兰银行总裁戴维森(IanHay Davison)为首的六名专家组成检讨委员会,对香港证券业进行全面检讨,委员会完成了一份400多页的报告,对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提出全面系统改革整肃建议,这就是著名的“戴维森报告”。而内地资本市场一熊数载,一次次暴跌,从来没有谁检讨,市场在空谈“运行稳定”、“机遇难得”、“顶层设计”中沉没。

人类近百年经济危机史,有太多关于恐慌、崩溃的记忆,只有善于从中汲取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中国金融业处在一个大爆炸的年代。“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同样,中国金融业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如果因时而变,加快革新的步伐,走好“这几步”,可能会赢得新的发展机遇,走不好也会陷入重重困境。在复杂而剧烈的波动面前,经营者和监管者应当更加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谨慎,而不是疮疤未好就忘了痛。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责任编辑:yufang] 标签:监管部门 理财产品 银行间市场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股市大震荡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