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从朱镕基到李克强:总理的难题之经济软着陆

2013年07月23日 17:49
来源:凤凰财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环境,我们会首先想起在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经济冲向新一轮高峰。全国大干快上,各地兴起投资热潮,人们纷纷下海,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捞金。然而,问题很快便产生了。1993年,经济过热势头出现:越吹越大的房地产泡沫、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迅猛增加的基建投资、重复建设……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主管经济,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经济过热,恢复经济秩序,宁可经济增速慢一点,也要拉住中国经济这辆在危险中急速奔跑的火车。最终,成功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1993年,中国经济冲向新一轮高峰。全国大干快上,基建投资迅猛增加;社会总需求强力扩张,货币投放增发同比高达34%;信用更严重扩张。总需求又拉动了通胀。经济生活中的过热势头开始出现。其具体表现主要是“四高”(高投资增长、高货币投放、高物价上涨和高贸易逆差)、“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和股票热)、“两乱”(金融秩序混乱、市场秩序混乱)。全国零售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如大城市生活物价便上涨22%,使群众受到很大的压力。

一、治理通货膨胀

1988年开始进行的价格改革,到1992年加快了步伐。1992年陆续放开了农产品价格,引起了农副产品及相关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大米从0.8元/斤上涨到1.6元/斤,由于大米、面粉在商品价格中权重很大,结果化肥、农药、猪肉随大米、面粉全面大涨。

1993年11月,国内市场粮食价格突然暴涨。当时粮食库存充足,粮食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粮价暴涨主要是受到群众对通货膨胀心理预期的影响,粮食市场有人乘机炒作,哄抬粮价。

1993年1─6月份,我国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10.5%,35个大中城市零售物价指数由1─4月份的12─14%,跃升到5、6月份的16.5%和19%。

1992年的通货膨胀率为6.4%;1993年为14.7%;1994年达到24.1%!

采取的措施

朱镕基在党中央支持下,严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集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答复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解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刹车,最终顺利实现软着陆。

1993年6月9日,朱镕基同志受李鹏同志委托,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次总理办公会议,针对当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加剧的严峻形势,研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会后,国家计委补充了三条意见,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即“十六条”)初稿,经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后,于6月24日以中央6号文件下发。这个文件对当时扭转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实现“软着陆”,具有决定性意义。

1993年6月中央下发六号文件, “十六条”里有十三条是经济手段,只有三条是行政手段,因此,此次宏观调控与过去行政收权式的治理整顿是有本质区别的,也不会重蹈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覆辙。

经济学家的意思很清楚,六号文件无疑是一剂猛药,但是长治久安靠的是制度建设。

朱镕基曾在一次全国高校管理学院院长会议上批评一位大经济学家说:“什么通胀不是主要问题,我为了高通胀已到了食不甘眠不安的程度。”

中央在1994年11月28日起连开了5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反对通胀》。希望各省配合,通胀无论如何要控制,经济又不能萎缩,GDP增速还能达到9%以上。

1994年12月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发表总结讲话中再次针对“通货膨胀”发表看法。这一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涨幅高达27.1%,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达24.1%。其实,中央在1994年的限制物价措施更为严厉,对部分产品实行了直接的价格管制,但通货膨胀的“滞后效应”依然存在。

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双紧缩”及全面的经济、行政、计划、市场各种手段的多管齐下局面中,改革开放以来的,也是建国以来最高最凶险之通胀,终于缓缓低了头,通胀率终于降了下来。这几年的通胀率分别是1992年为6.4%;1993年为14.7%;1994年为24.1%;1995年为17.1%;1996年为8.3%;1997年为2.8%;随之而来的是中国遇到了百年未遇的通货紧缩,1998年为-0.8%;1999年为-1.4%;2000年为0.4%;2002年为-0.8%。

二、遏制投资过热

1992年年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2%,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4.4%。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当时预计,1992年全年货币发行可能达到1200亿元,这是我国货币发行首次超过1000亿元。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分别为42.6%和58.6%,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和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上涨13.2%和21.7%。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采取的措施

1992年10月20日和1993年4月1日,朱镕基同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两次经济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注意防止经济过热,指出:“当前各种矛盾集中表现为金融形势紧张,究其根源是投资规模过大,问题在于经济结构没有改善,隐患是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对于通货膨胀应当防止于‘青萍之末’,不能等到它严重发展后再去治理,那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1993年6 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即中央6号文件),提出了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措施。以6号文件的形成为标志,宏观调控全面展开,经过努力很快收到明显效果。同年第三季度国有单位投资开始回落,金融形势趋向稳定,股票和房地产热开始降温。

1993年6月亲自兼任央行行长,立即召开全国银行行长工作会议,命令他们在三个月内,尽快把搞“股票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的贷款收回来,否则,将追究各行行长的领导责任及个人责任。全国人民从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画面中看到了当时全国银行行长们大为震惊、面面相觑的一幕。

三、敲碎房地产泡沫

各地兴起的投资热潮,毫无疑问,也带动了房地产的投资。当时,以海南房地产泡沫最为典型。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向全国传达了《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海南建省和特区效应也因此得到全面释放。高峰时期,这座总人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

用潘石屹的话说,他坐船来到海南时还是黑蒙蒙一片,第二天醒来,发现一夜之间,岛上已经涌进了15万人。

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短短三年,增长超过4倍。

与海南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

采取的措施

1993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整顿措施招招致命,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烂尾楼遍地。

这场调控的遗产,是给占全国0.6%总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

他说:“我讲过房地产的过热,但是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志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总是首先来一句话‘总体上都是非常好的’,然后说那么一点点的问题。绝对不是这样!这种过热是不得了的,1993年就是房地产的过热,结果现在的海南岛还是‘遍体鳞伤’。我看外国的报刊,都在讲中国的泡沫经济已经形成,房地产过热,风险太大。我们银行的同志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这些钱都是银行的。我再一次向银行的同志忠告:你们也许这两年就升官了,你们也许就不会再干银行工作了,以为出了问题可以让后来人收拾。本届政府的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还没有建立健全机制;但是在没有建立这个机制之前,我们共产党人已经搞了几十年经济了,还是应该负责任的吧。你们别把这个包袱留给后人,盲目地发展。”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现在的难题

李克强同样也接手了一个投资过热的经济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成为主基调,巨额的财政支出和货币发放逐渐暴露了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副作用:投资过度、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以及调控也止不住的房价,地方政府积聚的债务风险……

经济增速下滑

2013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8.6%,比一季度重挫4.9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我国进出口出现17个月以来罕见双双负增长。

6月份,汇丰中国综合PMI数据(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显示,10 个月以来产出首次出现收缩,但收缩率仅算轻微,汇丰中国综合产出指数从5 月份的50.9降至49.8,略低于50.0临界值。

2013年半年数据显示,中国6月出口下跌的同时,CPI却回升至2.7%,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PPI连续负增长。市场普遍对GDP数字不乐观,中国经济是否出现硬着陆之声重启。

有人寄希望于管理层进一步放松银根。

资源产业产能过剩

水泥

地方投资冲动使水泥产能陷入“越调越过剩”的怪圈。

2008年、2009年,中国水泥行业投资额飞速发展。从2013年年初开始,水泥在建和拟建的生产线还有220条,如果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水泥产能大概要达到35亿吨,而“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水泥需求量大概是22亿吨。

2013年2月底,贵州有31条生产线还在批,一度出现了“一个县就建一个水泥厂”的现象

目前,我国一半以上水泥市场设备利用率降到70%以下。为了力保本地产能不降,有不少地方政府要员跑到发改委“求情”,希望能区别对待。

钢铁

  

2013年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可谓开足马力,一季度粗钢产量达19175万吨,创下季度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达到9.1%,据中钢协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上旬中国粗钢日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19.3万吨。“去年年底不少钢企认为,在新领导人上台后,会开启另一波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

但想象中的幸福并没有如约而至,新一届政府并没有开出“4万亿”式的刺激计划。结果就是库存大增,钢厂不得不一再调低出厂价。

钢价下调,结果就是大中型钢企的利润逐月下降。据中钢协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大中型钢企的利润为13.38亿元、2月下调到9.98亿元、3月2.67亿元,4月仅剩下1.53亿元。4月国内钢企平均每卖一吨钢仅能获得0.43元的利润。

煤炭黄金十年结束

2013年,煤炭产量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去年以来,全社会煤炭库存居高不下,目前全社会煤炭库存2.92亿吨,比社会正常库存多1.5亿吨左右。

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信息显示,1—4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6%,利润同比下降43.6%,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出现亏损,个别企业出现了贷款发工资和推迟发工资的现象。

“过去是电厂求着煤矿买煤,现在是我们求着电厂卖煤,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山西省晋城市的一位民营煤矿老板说。

光伏

2012年,全球晶硅组件产能共60.3GW(1GW=1百万千瓦),其中来自中国的产能就高达40GW。也就是说,全球2/3的光伏产能在中国。而当年,全球光伏的装机容量也就是30.5GW。

过剩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光伏企业一片哀鸿。

2011年统计的光伏企业数为262家,2012年已经降至112家。超过一半的企业退出了光伏行业,即便如此,2012年我国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00%。

地方政府成为过剩产能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负能量,为了本地GDP、就业、金融稳定,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该破的不能破,该进的不能进。

房地产热:地王频出 房价高涨

2010年以来,房地产再一次回暖,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各地“地王”频出,房价高涨。

今年前6个月全国306个城市共交易土地15493宗,土地出让金达1.13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0%。其中北上广三地上半年经营性土地出让金已超1739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1934.92亿元。

6月27日,上海徐泾一地块被上海绿地联合福建泰坤公司以47.21亿元竞得,刷新上海今年以来总价“地王”纪录。同一天,万科和保利联合体以53.72亿元竞得重庆江北区一块“地王”。

2013年6月份全国百城住宅平均价格为10258元每平方米,是自2012年6月以来连续第13个月环比上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以房价相对薪酬来考量的全球十大最不可负担的房地产市场中有七个都在中国,甚至超过了东京、伦敦和纽约。

据悉,IMF以房价和工资的比率来反映人们是否能承受这种房价,而不仅仅是房产的绝对价值。纽约一间公寓价格的中列数是一个普通家庭年收入的6.2倍多。而要想在北京的中心城区买间房子,需花去近25年收入。

2012年,三亚房价已是印尼巴厘岛的两三倍,并超过美国夏威夷。以目前海南潜在新房供应量计算需要消化10年以上。

李克强一再表示,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是二十年前的十几倍,面对的经济环境更复杂,要实现经济软着陆,比当年更有难度。需要领导层坚定信心,顶住压力,带领中国经济走上更健康和可持续的轨道。

[责任编辑:zhaoch]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