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有僵尸企业破产为何却被法院拒之门外?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清理僵尸企业难,清理国有僵尸企业更难。今日,国资委刊登中国青年报文章《一些国有僵尸企业破产为何那么难》,文章揭露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敢破产、法院不敢接”的现象,商事制度改革下,企业办“出生证”容易,办“死亡证”难。

中国政法大学企业重组与破产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提供了一组数据:我国适用破产程序案件的数量不足美国的0.2%和欧盟国家的1.16%。我国2014年每千家公司进入破产程序的数量仅为0.11户,明显低于欧盟平均70户的数量。有法学界人士认为,数量如此之少,不一定是申请破产的企业少,也包括有的企业被一些法院拒之门外。

有央企董事长表示曾将下属一家企业向法院申请破产,却因“地方政府不支持,法院不愿意受理”被“堵”在法院门口。有处理破产案件律师表示,部分国企破产程序长达两年甚至更久。

那么,企业申请破产,为何却被法院拒之门外?

法院内部问题

对于法官来说,业内人士表示,首先是审判力量不足,破产案件涉及多部法规,对法官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此外,法院内部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办理破产案件的法官不利,使得有的法官不想接破产案件。另外,一些法院的考核体系是以数量论英雄,办一个破产案件可能要花几年时间,影响法官去处理企业破产案件的积极性。

地方法院办理破产案件非常谨慎,考虑问题比较多,土地、人员,甚至还有企业是否假破产的问题,一些地方法院往往把破产案件再上报给上级法院。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在公告中提出,破产案件不适用立案登记制,因为破产案件受理后,债务人的财产和营业事务依法均由管理人接管,债务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均受到重大影响。业内人士建议建立法院“破产庭”,有利于破产案件的受理。目前深圳、佛山等地的法院已建立破产庭,如果各地法院都建立了破产庭,会有利于为僵尸企业破产打开一条通道。

地方政府希望企业“活”下来

破产过程中,国企很难给自己做主。考虑到税收和就业,地方政府总是千方百计希望企业“活”下来。

与民企不同,国企破产不是债权人和股东点头,法院就能受理,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批复,还要求有企业维稳的预案等。而许多地方政府出于政绩需求或为了保持与主要信贷银行的“优良信用”关系,对僵尸企业采取各种帮扶救治措施,“借新还旧”,财政输血,甚至以政府信用帮助它们获得银行贷款。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坤成认为,在处理国企破产问题上,法院做程序上该做的事情,政府不要干涉太多。政府应该多些行动的,是安置员工的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赵坤成建议,这笔钱应该优先给实施破产清算的企业用,比如维稳预案的制定、安置补偿,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培训,帮他们再就业。

李曙光曾在《经济参考报》刊文表示,破产制度在我国长期失灵,造成市场难以正常出清,僵尸企业得以苟延残喘,占用信贷等宝贵资源,加剧产能过剩,限制了市场优胜劣汰的“创造性毁灭”作用的正常发挥。要解决这一问题,中长期来看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是修改破产法,此外借鉴英美等国,在我国设立破产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直属的一个政府部门来负责推动破产法的实施与修改,管理破产方面的行政事务。

二是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预期。目前破产制度在运行中存在大量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根源在于地方政府认为当地的大中型企业如果破产会对其政绩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绩考核制度上做出调整,打破以往的政绩预期,引导地方政府从长远出发做出判断,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是推进破产案件的司法受理,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破产案件审理队伍,让破产法院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利益,独立而专业地受理审理涉及跨地跨界商业贸易与债权债务关系的破产案件。

凰财知道(微信号:icaizhidao)中国最权威的财经评论,每天都有热点财经新闻的犀辣点评!

解局北京(微信号:zhongnanhai1921)跟踪北京高层与政策动态,研究解读独家投资机会。

小报告(微信号:ifengxbg)是凤凰财经重磅打造的宏观经济分析解读栏目,最前瞻、最权威的分析助你把握投资大势。

[责任编辑:张博 PF042]

责任编辑:张博 PF04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