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左右万科与华润战局的张利平 到底是什么样的关键人


来源:凤凰财经

新闻配图

华商韬略毕亚军

6月17日,华润阻止万科重组案火热上演,此前从未在此事件现身的张利平,成了左右整个战局的关键人。

万科一共有11名董事,张利平正是其中之一。但身为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的他,以“本人的律师提醒自己,黑石与万科为利益关联者,作为黑石的高层,我不太合适参与董事会的表决。”为由,对投票选择了靠边站。

最终的投票结果是:7票赞成,3票反对。靠边的张利平如何认定由此成了胜负的关键。如果把他算在董事会分母内,7对11,万科的重组案将不能过关。如果不算,则结果相反。最终,万科说,不算;但华润说,不行。

一个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过的人,成了决定这场中国经典商战的关键人,这个张利平,到底是何方神圣?

2007年,几乎从未接受传媒专访并对外展示人生的张利平,曾应邀接受华商韬略(微信ID:hstl8888)长达5小时的独家专访,今天我们就带您好好认识一下他。

金融是站在人家的肩膀上前进

“这个,我此前从来没跟别人讲过,但我现在可以讲,因为他已经退休了。”

张利平是最早走进美国华尔街,又最早从华尔街回国的中国人之一。他创立了华尔街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处,发行了中国第一笔全球国债,承销了中国第一支全球发行的股票,首开了国企上市重组先河......但他原本是个当官的。

张利平1958年生于上海,中学时就已专修英语。从北京外贸学院(现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外贸部(现商务部)工作,之后被外贸部派到驻美国的投资公司——中国联合贸易投资公司工作。

到美国后,张利平更深刻感受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个人知识的不足。于是,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学习,到纽约圣约翰大学攻读了国际事务及国际法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并因一位朋友改变了人生。

这位当时已在华尔街有不小成就的朋友,十分欣赏张利平的才华。张利平到美国后想读书,支付不起昂贵的学费,也是这位朋友慷慨解囊,资助他修完了硕士学位。

“这个,我此前从来没跟别人讲过,但我现在可以讲,因为他已经退休了。”张利平在接受华商韬略(微信ID:hstl8888)独家专访时满怀感恩地回忆。

张利平辞官转战华尔街,也是因为这个朋友的一番劝告。“他给我讲,利平啊,如果你真正要在经济方面有很好的建树,还是应该搞金融,到华尔街的大公司去发展。搞金融等于是站在人家的肩膀上前进啊。”张利平回忆。

一番努力后,张利平向华尔街最著名投行之一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提出了申请,正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美林,因其很好的中西方融合背景接纳了他。

我早晚有一天会坐进你的办公室

望着直耸云霄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他一次又一次地暗暗发誓,“早晚有一天,我要坐进那个办公室。”

一进美林,张利平就被它的实力深深震撼。当时,美林不但在曼哈顿最有象征意义的世贸中心办公,而且独占了其中的一栋楼——北楼。

在这栋光芒四射的大楼里,张利平付出了大艰辛。

一到新的工作岗位,他就刻苦猛攻。因为在美国读的硕士学位跟金融关系不大,上班不久,张利平还到纽约大学读了MBA课程。这让他的日子天天过得像打仗一样。

“每天最起码加班到凌晨,还常常加到凌晨四、五点,回家冲个澡,稍微打个盹,8点钟就又上班了。”他回忆。

工作强度大并不是问题,工作不顺利才让他头疼。大大的美林,给他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工位。最初,他的主要工作是分析上市公司的报表和做公司财务模型报告书,对当时的辛苦与收获,他至今记忆犹新。

“学到非常扎实的知识,比方说看报表很重要的是分析他的备注。我在这里懂得了,重要的东西其实全在备注里面。备注字很小,年报、季报,翻到凌晨1点,觉得很困了,一看才1点多,还早,再翻,再看,总想多学一点。”

看了报告之后要做报告书,张利平还得付出其他代价。

他的报告书必须由一位部门副总裁审阅。好多次,他通宵达旦熬出来,交上去,都是难以忍受的打击。“很小心,很客气的把报告请他看,但他常常只看一眼就说不行。好多次,咔一下就给你撕掉,当着你面就给你撕掉。”

“你什么心情,心里都想哭啊。耗费心血,连让人家仔细看一下的机会都争取不到。”张利平说,那时,他真是在内心发狠誓:我早晚有一天会坐进你的办公室。

“实话实说,我真就这样想的,我要是坐到你的办公室我就厉害了。甚至我还想,有一天,我也把你的报告书也撕了。”他笑着对华商韬略(微信ID:hstl8888)说。

太累,太疲惫了,张利平就到华尔街旁的河边散散步。灯火阑珊里,前途渺茫地走在河道上,迎着风,看着流光溢彩的纽约城,一次又一次地想,要是将来能坐进那个办公室,要是一年能挣到10万美元,那该是多么美好啊。

现在,这个理想对张利平来说,早已是“史前”故事了。但当时,这对他而言,却越来越觉得遥不可及。因为更大的挑战很快到来,让他几乎对金融的前途失掉信心。

张利平进美林的第二年10月,美国遭遇大股灾,华尔街被重创,各大金融机构纷纷裁员,张利平也在胆战心惊中看到华尔街无限风光背后最残酷的那一面。

“我的一个朋友,头天还在上班,第二天去,不但找不到他,连他所在的整个一层都空了。那时裁人,是一层一层的裁,大家都没事情做,公司也养不起。”他回忆。

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继续站着的人将有更多的机会。

张利平成为了那样的人。

国内资本市场要起来了,你应该回来做

随后,张利平陪同集团主席访问北京,得到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当天,美林进入中国的消息被国内外各大媒体传向世界各地。

步入1990年代,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

美林闻风而动。1991年,张利平陪同美林的二把手,集团管理国际业务的副董事长访问了北京。之后,后来出任了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的刘鸿儒等领导带团访问纽约,张利平又代表美林做了接待安排,并得到刘鸿儒先生的开示。

“他说,现在国内资本市场要起来了,你应该回来做。我很受鼓励,所以他是第二个对我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启发我要回到国内来。”张利平说。

1993年年初,张利平被调往香港,替美林从零开始创建中国业务部。1993年3月,美林在上海开设了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处,美林集团全球主席亲自主持了开业仪式。

随后,张利平陪同集团主席访问北京,得到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当天,美林进入中国的消息就被国内外各大媒体传向世界各地。

因为,这不但是美林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处,也是华尔街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处。张利平兼任了这个代表处的首任首席代表。1年左右,他又为美林再开北京代表处,并再兼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焦急等待后,朱镕基副总理同意了

“要告诉海外投资者,买上海石化就是买中国。所以,我们主要是向投资者说明中国,而不是上海石化。”

一回中国,张利平就不断接到大生意。

1994年1月14日,中国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发行10亿美元全球债券。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发行全球债券,美林是包销团牵头机构,张利平则是美林的直接责任人。期间,他跟各方配合完成了很多创举,包括提高中国的信用评级。

1989年6月以后,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等3家国际评级机构把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降低到了非投资级,这对中国债券的发行产生极大负面影响。为此,张利平配合财政部四处游说,成功让中国的信用评级升到“投资级”。

此间,张利平还带领美林开创了另几项中国第一:中国第一支全球发行,并同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的国企股——上海石化。这让他至今感到荣耀:第一个全球发行的国债我做了,第一个全球发行的国有股票,我也做了。

荣耀的背后,同样是艰辛。“这个第一个全球股票发行是被逼出来的,而且一路上问题和挑战不断。”张利平说。

当时,中国一共批准了9家国有企业到香港H股上市,张利平带领美林取得了其中3家的主承销资格。上海石化就是这3家之一,但它的上市前景让张利平和美林担心。

“1993年的香港资本市场,还是喜欢一些银行、地产、消费类企业,对工业股不熟悉,不看好,我们担心卖不出、卖不到好价格,所以想到全球发行。”张利平介绍。

要面向全球发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美国上市。“一是因为美国投资者对工业股有很深的认识;二是当时欧美投资者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他要求你必须有一个透明度的保证,而最好的保证就是直接到美国去挂牌。”张利平说。

美林集团于是联合上海石化向证监会打了报告,请求同意到纽约上市。但证监会不敢擅自作主,又给当时的朱镕基副总理打报告请求特批。焦急等待后,朱总理同意了。

除了全球发行、两地上市的里程碑意义,上海石化还开创了大型国企资产重组的先河,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

“我们进去以后,发现上海石化不只是企业,也是一个小社会。它有医院、托儿所、甚至还有监狱和自己的警察。”张利平回忆,这样的组合拿到美国去,人家是不买账的。因此,他们又对公司的资产进行了重组。

这在当时也是第一例,所以同样引起有关方面高度关注。“又常和刘鸿儒主席见面了,他去了很多趟。我带着美林的团队住在上海石化的宾馆里,负责拿大方案。”张利平在接受华商韬略(微信ID:hstl8888)专访时回忆。

解决完重组的课题,张利平还是担心上海石化在香港市场卖不好。于是,他又团队将美国绿鞋期权(Green Shoe Option,超额配售权)发行定价制度引入香港市场。

绿鞋期权因美国绿鞋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时率先使用而得名。惯例做法是,发行人在与主承销商订立初步意向书中明确,给予主承销商在股票发行后30天内,以发行价从发行人处购买额外的相当于原发行数量15%的股票的一项期权。其目的在于为该股票的交易提供买方支撑,同时又避免使主承销商面临过大的风险。

然而当时的香港却没有这方面的先例,所有股票的发行都是采取认购的办法,而且法律也禁止这种做法。

但张利平和团队认为,这是可以改变的,并最终在好一番努力后征得监管者的同意。上海石化因此又成为香港股票市场上第一个在上市时使用了入标定价方式的上市公司,并为香港资本市场带去崭新的经验和模式。

上海石化路演时,张利平陪同其高管参加了每一次活动,并为其制定了一个也被后来者广泛采取的路演策略。“要告诉海外投资者,买上海石化就是买中国。所以,我们主要是向投资者说明中国,而不是上海石化。”他回忆。

一年多的呕心沥血,最终换来了满意的回报。1993年7月26日,上海石化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同时挂牌交易,这是中国大型国企第一次真正在全球主要投资者面前亮相。

助力瑞士信贷冲刺中国市场

张利平将他治下的瑞士信贷的成功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有金融方面的专长;二是既熟悉国际又熟悉中国国情的团队;三是对国家社会与客户的长期承诺。

1996年,张利平结束了他在美林的职业生涯。

从1993年回国到1996年离开美林,他带领美林中国一路向上,其业务占了整个外资投行在中国的半壁江山。但他说,这让他觉得走到顶峰了,而且也累了。

但告别美林之后,张利平并没有闲着。

之后,他先后应邀担任了德累斯顿银行大中华区主管、德利佳华(中国)主席、香港太平协和集团董事总经理,并最终于2004年接受瑞士瑞信银行(Credit Suisse,下称瑞信)的邀请,重新回金融界,出任瑞信亚太主席委员会委员、董事总经理兼中国业务主管。

当时,尚还名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瑞信正在酝酿一场全面的内部变革,期望将其在多个品牌和平台之下分别独立运作的投资银行部门、私人银行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合并,变身为一个综合性的投资银行集团。

这也正是瑞信对张利平,张利平对瑞信的需求所在。因为此时的他,既有投资银行经验,也有商业银行经验,还有投资管理和上市公司管理的综合经验。

在张利平的带领下,瑞信很快在中国展现新气象。

张利平到任的第二年即2005年,瑞信在中国股本发行排行第一,融资超过300亿美元,并参与了当年全球最大IPO建设银行的上市;在中国IPO承销方面排列第一,融资超过258亿美元,而且还被《FINANCE ASIA》评为“2005年度亚洲势头最强劲投行”。

同年,瑞信还在中国取得两大突破:一是在上海新开了投行代表处;一是与中国工商银行合资,成立了国内银行与海外公司建立的首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于当年5月推出了崇德基金。

2006年,瑞信则实施了内地的新东方、分众传媒、如家、工商银行,以及香港的新濠博亚等著名企业的IPO承销。其中,工商银行219亿美元的IPO创造了当时全球史上最大的IPO记录。瑞信也获得了“中国最佳IPO投行”等奖项。

到2006年底,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3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基金业前10强。同时,瑞士信贷的QFII业务也提高到5亿美元,并获得了QDII的业务资格。当年,瑞信还改变过去“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名称,以全球统一推出“瑞信”新形象在中国全新亮相。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素不接受传媒访问的张利平,才打破惯例接受了华商韬略(微信ID:hstl8888)专访,而当期华商韬略出版的《华人金融家》,则汇聚了李小加、胡祖六、竺稼、杨向东、刘二飞、李一、杨光、路明等几乎所有站到华尔街高处的中国人。

张利平将他治下的瑞士信贷的成功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有金融方面的专长;二是既熟悉国际又熟悉中国国情的团队;三是对国家社会与客户的长期承诺。

年轻人不要急于去搞关系

张利平持续获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恐怕还是他在中美金融界深耕多年的人脉与专业积累。

“我比较有幸,作为中国人进入华尔街比较早,作为从华尔街回来的中国人,我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也比较早。那个时候更容易结交一些朋友。”他说。

做自己强的、喜欢做的,做得开心点、干净点。是张利平的要求和追求。作为团队老大,他强调以身作则,让部属向他看齐,成为他、超越他。“我和他们讲我的经历,如何从小方格里一步步爬出来。”他笑着说。

张利平认为,成功与勤奋、知识和人品成正比。“年轻人不要急于搞关系,走捷径,求业绩,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历练,把自己做扎实,做专业,才是正途。”关系很多的他,反对通过关系搞定生意,“最烦这个,决不允许。”

他说:“服务客户一定要有专业知识。知识不够就去做业务,一方面是对员工不负责任,误人子弟;一方面更是对客户不负责任。客户问的简单问题都不懂,就去拉生意了,没有出师就去做师傅的事情,坚决不许。”

张利平接手后,瑞信的团队发生了很积极的变化。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的同事说,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张利平的个人风格与魅力所带来的影响。

比如,张利平最反对培养明星投行家,他自己就以身作则。华商韬略之前,他几乎没接受过有关个人的访问,即使偶尔被“逮”逃脱不掉,他除了谈公司的情况,就是微笑,然后道歉,对不起,下次再聊,然后就没有下次了。

“每个项目都是团队配合,你在前面,还有人在后面,不要只想自己,也不要突出自己。”在他的影响下,瑞信的投行部几乎是没有个人,只有团队,没有明星,只有业绩。

张利平还是出了名的后勤部长和救火队员。具体的业务他原则上一个不管,但无论哪个有问题找他,他一定上。“政府关系搞不好,我去跑。找不到客户负责人,我想办法。对方希望负责人出面,休假也飞过去。”张利平说。

在他的示范下,瑞信也养成了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文化。“帮助人也是提高自己,人家搞不定的你搞定了,人家又服你又感激你,何乐而不为。”

注重细节也是张利平的一大特征。“大问题谁都知道解决,小事情则不一定。但差距都出在小事情上。伤人的事往往是小事,温暖人的往往也是小事。”

张利平说,金融是一个拼人的事业。而人,也正是他在金融界的最大收获,认识了很多人,培养了很多人,受到很多人帮助,也帮助了很多人。

2015年,张利平挥别瑞士信贷,接替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出任了与万科有业务合作的美国黑石集团高级合伙人及大中华区主席。

而早在2010年8月,他就已被华润提名并出任了万科独立董事。也正是这双重的身份,让他在华润与万科之争之中成了最关键的一人。

这个最关键也让他最尴尬,这件事甚至也可能是向来讲求方方面面都要对得住、抹得平的他,最难做的一件事。

他是被华润提名进入万科董事会的,也与华润现任董事长、原招商局董事长傅育宁是好朋友,但同时,他又与万科董事长王石有几十年的交情,而且还跟万科有生意。

现在,这两方扛了起来。他谁都不想得罪,但无论怎么做,都会得罪其中一人。即使他选择回避,因此减少了万科董事会票决的分母,这无疑也是让结果有利万科。

而如果他不回避,他的票又能投给谁呢?

大势解读,牛股捕捉,尽在微信号【凤凰证券】或者【ifengstock】 

盘后剖析A股走势,指点明日走势,请关注微信号【复盘大师】或【fupan588】 

股票早餐,股市内参,涨停股预测,尽在微信号【A股情报】或【agqb888】 

欢迎调戏小编长按识别图片中二维码即可-

[责任编辑:兰丽娜 PF020]

责任编辑:兰丽娜 PF020

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