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陷大公“买卖评级”漩涡 海王生物否认通过买卖调评级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随着大公国际“左手评级,右手咨询”调查事项的曝光,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000078.SZ,以下简称“海王生物”)等多家公司卷入漩涡之中。

8月17日,证监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同时发布公告,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被分别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和公司债市场相关业务一年。大公“交钱就能改评级”的做法直接越过了规则红线。

据媒体报道,据统计,事件共涉及发行人31家公司,分别收取13家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逾7800万元、18家公司债发行人逾1.2亿元,新光控股、三胞集团、海王生物、南通三建等多家发行债券企业均牵涉其中。

不过,海王生物对此回应《中国经营报》记者称,公司不存在通过“买卖评级”调升评级的情形。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规模以上公立医院,应收账款质量优良,坏账风险极小。

否认买卖评级

此次事件曝光后,业内质疑,大公可能向市场传递大公评级失真的错误信号,引起投资人对债券评级真实性、可靠性的严重质疑,不排除引发债券市场竞相抛售。

海王生物对此回应《中国经营报》记者,公司2016年度起实施债券类融资,聘请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为公司发行的债项进行评估。公司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中国证监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已就大公国际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罚,处罚没有涉及任何关于本公司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体报道中提到,“买卖评级”是大公国际此次受罚的主要原因。其具体模式为:大公国际向受评企业提供高价咨询服务,收费调升企业评级。海王生物是否与大公国际存有此类纠葛?

海王生物对此回应,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处罚信息,大公国际收取高额咨询费的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3月。从上述内容可知,大公国际为本公司出具的评级报告信用等级并未进行调升。公司不存在通过“买卖评级”调升评级的情形。

根据海王生物提供的资料显示,公司于2016年开展债券类融资业务,并聘请大公国际为本公司拟发行的债项进行相关评级服务,2016年8月12日大公国际为本公司出具主体信用级别“AA”,评级展望“稳定”的评级报告[大公报D【2016】553号(主)]。

2017年6月13日,大公国际为本公司出具了《2017年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信用评级报告》[大公报D【2016】405号],给予主体信用级别“AA”,评级展望“稳定”。

2018年6月14日,大公国际为本公司出具了《主体及相关债项跟踪评级报告》[大公报SD【2018】210号(主)],给予主体信用级别“AA”,评级展望“稳定”。

债务陡升评级稳定

通常信用评级作为投资者考评的一大风向标。

业内人士指出,在我国,由于评级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以往监管力度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信用评级对风险的揭示不够充分,各种信用级别的结构分布也不甚合理,评级泡沫化现象一直存在。

交易商协会的业务通报显示,2017年全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5家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机构中,大公资信正面调整家数占本机构存续家数的比例最高,为14.04%;从级别上调家数占比来看,大公资信的主体级别稳定性最弱,级别上调69家,占存续家数的11%。

《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海王生物2017年负债总额达到243.97亿元,较上年增长126.23%,资产负债率达到79.05%。然而,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最近出具的海王生物《主体与相关债项2018年度跟踪评级报告》(以下简称“大公评级报告”)分析,大公对公司“17海王01”“17海王生物MTN001”信用等级维持AA,主体信用等级维持AA,评级展望维持稳定。此两者之间是否有所出入?

海王生物回应,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主要是由于:最近5年,公司主要可比公司均多次股权融资,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资产负债率。虽然海王生物于2016年融资约30亿元,使2016年资产负债率显著下降,但是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该部分融资无法完全满足公司的业务发展。

可比公司在报告期内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如:国资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位列2016年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第1,国资公司上海医药排名第3,民营企业九州通、华东医药和瑞康医药分别排名第4、第9和第14位;而海王生物经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整体排名有了大幅的提升,因此在扩张和追赶期间,海王生物的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于其债务的高企,海王生物解释为,最近两年,“两票制”的推行,流通环节只允许一票配送,必然会淘汰一些实力弱或者不规范的小公司,使得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具有全国性销售网络的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将成为最终赢家。因此,公司的医药商业流通业务面临着迅速扩张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对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近年来公司抓住这一政策红利机遇,实现了公司规模和利润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行业特点所致,公司的流动资金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因此2017年短期借款大幅增加,同时增加了部分长期借款和债券,使得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上升。

海王生物强调,大公国际对本公司出具相关评级报告为其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出具的报告,公司不了解其评定原则,无法做出评论。我们认为评定原则应考虑除负债率以外的多个指标,2017年度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46.40亿元,同比增长83.30%;实现归母净利润6.36亿元,同比增长52.10%;2017年末公司总资产约308.64亿元,同比增长85.24%。虽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所增加,但公司的各项经营指标实现了大幅增长,公司综合实力得到了提升。

经营性现金流改善

海王生物指出,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基本为行业内的共性,经营性现金流改善为今年的重点。

8月27日晚间,海王生物发布2018年半年报,公告称,今年上半年,海王生物实现营业收入约175.51亿元,同比增长90.3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27亿元,同比增长38.6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2.90亿元,同比增长21.89%。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4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9.97%。实际上,海王生物自2016年来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持续为负。

公司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现金流量净额是否符合公司的预期?海王生物又将会如何规避风险?

对此问题,海王生物回应记者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基本为行业内的共性,主要原因为规模增长对应应收账款增加对资金形成占用。本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规模以上公立医院,应收账款质量优良,坏账风险极小。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改善为公司本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公司1~3月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0.58亿元,1~6月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9.49亿元,二季度单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已经为正。

后续公司会继续建设和完善多样化融资渠道,计划通过卖断式保理、出表应收账款证券化、股权融资等方式来解决资产负债率偏高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的问题。在管理上我们将继续优化供应商管理及存货管理,降低采购资金及库存资金的占用,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加强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来改善现金流净额为负的现象。

广证恒生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海王生物持续推动医药流通渠道商业并购整合,公司营收以及业绩高速增长。流通渠道业务营收账款规模扩大,市场资金紧张利率上行,2018上半年公司财务费用达3亿元,同比增223.67%,导致公司业绩增速低于收入增速。

[责任编辑:刘玉芳 PF012]

责任编辑:刘玉芳 PF012

推荐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热门文章

精彩视频

凤凰证券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